胡从海,程伟,赵倩倩
(1.沧州师范学院,河北沧州061001;2.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随着汉语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而不断增长,丰富了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融合的可能性与途径。文化认同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而想要通过留学生加强文化对外传播,使其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并在思想、行为等层面充分内化是基础条件,也是重要抓手。
1.1.1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基于自身价值观的一种主观判断。前人对文化认同的研究层面不同,各有侧重。Collier和Thomas认为,文化有类似或相同的部分是产生认同的必要条件,交际双方对共有文化的确认是文化认同的基础。Doan Stephan认为,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群体归属性在个体行为上的展现,具体表现在处在异文化中的成员能接受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Berry认为,文化认同为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其他特定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所以,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知、态度、行为是重要的量化指标。
谢新观认为文化认同可分为顺向认同和逆向认同两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异文化的认同是两种具体类型。李克认为,文化认同是对于某种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价值观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张国良、陈青文认为,文化认同是对某种文化中的语言、规范,甚至是对一种特定符号的心理接受程度,表现为认同一个社会的“个性”,虚拟的想象和真实的经验都是认同的组成部分。
综合文化的概念、差异及诸多学者对文化认同的释义,我们认为对异文化的认识与接纳程度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其核心是价值观认同,认同也存在于价值观物化的各种文化形式中[1]。目前针对个体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内容上的认知、情感上的认可以及在行为上的坚持3个方面。
1.1.2 中华文化认同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地认识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彰显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张鹏利认为人们在中华民族文化上达成共识是认同的基础,即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4个维度的心理层面上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金德楠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界定涉及价值逻辑、问题逻辑、方法逻辑这3个层面,他认为中华文化认同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基础;王希恩认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间文化的相互认同以及中华共性文化认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是理解文化认同的3个层面。
1.1.3 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极大影响其汉语学习动机。增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对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申莉认为,对留学生进行适当及科学的文化教育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大部分留学生在中国所学的知识、文化以及价值观在他们回国后依然会对其今后的政治态度、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目前,认知不足、了解途径单一、文化休克等是留学生文化浸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鉴于此,校园应首先着手与文化环境建设。此外,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是讲授课堂的重要补充,推介中华文化应多措并举且形式多样。袁媛、袁张帆认为,将来华留学生育人工作与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相结合,新时代学校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使命便是培养中外友好交流的文化使者。赵宏、张晶指出,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应建立在良好的文化体验活动基础上,宣传优秀中华文化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的重心。
1.2.1 跨文化心理学
在跨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系统研究人类心理及行为的过程应把文化作为变量。除了文化因素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活动以外,遗传、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是我们也应着重考虑的因素。个体的记忆、知觉等心理过程是相同的,但是在一些过程行为的表现上存在差异,如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等。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个体,身上带有其特殊的文化烙印,这也必将产生心理过程差异。所以,留学生的跨文化认同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是我们的研究视角之一。
1.2.2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认为,文化差异不会隔绝大众普遍交际,但人际交往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因为文化因素的介入而被大大提高。“文化遗传基因”往往会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的人际交往,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必然在交际行为上表现出差异性,正常交际必将受到阻碍,行为活动相互抵触的现象也有可能发生,这便产生了“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体系层面的文化比较和分析,是探索提升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因此,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来看,要对留学生的交际需求和情感诉求给予适当满足,避免文化冲击的产生。
对留学生进行中华文化认同上的引导及培育,其目标就是让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接受汉语所承载的优秀中华文化。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受其对中华文化认同程度的影响。培养其中华文化认同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国家形象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各民族优秀文化互融互通的应有之义。寻求全球文化共识,在文化冲突上求同存异,这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根基[2]。中国发展吸引着世界目光,汉语国际推广已成为全球趋势,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越来越多。留学生是传播与推广中华文化的主力,且传播时间跨度长、空间辐射广。第一,引导留学生对中华悠久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进行科学认知,有利于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误读;第二,对中华文化理解的进一步加深,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提升的重要抓手;第三,文化认同作用于人才建设,对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亟待人才,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有裨益;第四,对留学生个人而言,有助于拓宽其知识面,增强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学习与交际能力。
文化的认同是可塑造可培养的。首先,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存在交集。人类祖先探索自然的经验总结,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遵循,自由、和平、友爱、尊重等交际原则,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与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相通之处。其次,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塑造与培养可以通过文化实践予以加强。实践产生文化,认同以群体共同认知为基础,所以中华文化认同完全可以在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作用下,使留学生产生倾向性接受与认可[3]。文化即生活。留学生来华学习的过程,也是体验中国生活和文化的过程。对中国文化进行充分发掘,使其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发挥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在此种文化浸润的环境中,留学生感同身受,自然吸收,便可达到文化融合。
留学生来华后产生文化冲突,甚至文化休克在所难免,我们应帮助留学生进行文化重建,寻求文化交融的平衡点,进而从内容认知、知识传授、情感体验等多方面逐步培养,最终达到认同。我们建议从学习内容的把握、感触场域的递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个方面进行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路径的实现。
3.1.1 把握共性文化,培养情感认知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人类文明共性的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应充分展现给留学生,利用民族共源与交集较快弥合中外文化差异,拉近交流距离。神话传说一般是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起源,而后在对自然的探索中固定并流传下来。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相似主题的故事,以此为突破口,搭建文化互通和交流最初的桥梁[4]。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追溯中华民族与其他地区、民族的历史交集,达到增进沟通情感的效果。例如,可以给欧洲留学生介绍马可·波罗,丝绸之路以及郑和远航与所到之地的友好交流;面对印度留学生时,可以追忆医生柯棣华的感人事迹,讲述泰戈尔与林徽因夫妇的故事等。
此外,在讲授中华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并培育留学生对人类精神财富和文化成果的共享意识。让留学生认识到相同的文化因子指引着人类文明发展,向善价值追求蕴含在不同文化中,中国的“和”文化传统与现代表征便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3.1.2 挖掘特色文化,引导文化共情
留学生来中国求学的文化期待可通过特色文化予以满足。具象的中华传统文化载体是生动素材。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后蕴含的历史人物、传统习俗、文化风骨等,挖掘中国传统民俗的现代意义。又如,一些留学生与我国少数民族同根同源,适度展示其特色习俗,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多重文化认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主动迈上现代化道路的奋斗史,使留学生对中华民族奋发拼搏与珍爱和平的民族性格产生共情。此外,中国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基本国情、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意志均有一定特殊性,在内容输入上要注重方式方法。
3.2.1 以校园为基础,构建“家园”文化认同
学校是留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将中国元素增添至校园环境中,使留学生在文化浸润中融入校园学习生活,这是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础。建议建立留学生社交平台和心理服务站,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信息资源,帮助其解决其心理困惑等。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融入校园生活,展示自我风采,在协作中加深认识、深化友谊,展示高校对多元文化的尊重。这样有利于增强留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5]。总之,高校营造“家园”氛围,提升“家园”温度,才能激发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这也是中国“和”文化的具体展示。
3.2.2 以城市为单位,构建地域文化认同
留学生来到某个城市进行汉语学习,其对城市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所以,应重视留学生以城市为单位的地域文化认同。城市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及人文资源,与学校合作,打造“城市课堂”。探索建立地方留学生互动组织,高校、社区和城市相关团体展开合作,科学合理安排相关活动,使留学生认识并融入所在城市。组织参观城市代表性建筑,增进其对该城市的熟悉感;社区介入,引导留学生体验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培养留学生对该城市的亲切感;搭建留学生志愿活动平台,通过加入地方公益组织、兼职工作等形式,使留学生城市体验渠道得到充分拓展,与当地人的长期深入互动会加强留学生的城市归属感。这些举措有利于留学生较快整体认识一座城市,通过具体正向的交流互动产生对该城市的文化认同。
3.2.3 以国家为主体,构建整体文化认同
搭建留学生全国范围内的互联平台,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开展全国范围的留学生文体活动。目前,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中文比赛节目“汉语桥”广为人知,但是相对于中国50余万的留学生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应大规模规律性地举办中国留学生全国演讲比赛、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开阔留学生视野,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情。文化认同从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掌握一门中国艺术,讲好一段中国故事开始,进而弱化功利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的柔软性和融合性。
加强与海外侨团之间和海外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展现中国民主、开放、文明、进步的国际形象。建设留学生校友制度,开展来华留学生校友活动,鼓励来华留学生校友为深化人民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做出贡献。这有助于留学生自身交融文化的形成,明确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主人翁与主力军作用,自觉承担起友好交流的责任。
3.3.1 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华文化认同”课程体系
在课堂教学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和理解程度在课堂传授的影响下显著提升,必须要避免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6]。可通过故事或影视资料等形式,对留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认识中华文化进行正向引导;探索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及双边教学模式等,帮助留学生梳理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翻转课堂,让留学生在主动交流、探讨与辨析中接收中华文化。
此外,建议探索构建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课程体系。目前,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文化教材数量极少,大部分文化类课程只是语言类课程的附属,且内容编排不科学,文化内容没有递进性,没有考虑到留学生的接受程度,甚至还存在一些错排误排。语言学习处于主位无可厚非,语言中渗透文化因素也是重要举措,但是适度提升中华文化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比例同样重要。中华文化教育的主旋律是要把握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内涵,继承并且创新。鉴于此,我们要设计针对留学生的“文化认知类”“传统艺术类”“文化交流类”“文化创新类”等系统化课程。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生课程体系,使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层了解并产生感情,达到认同和内化的效果。
3.3.2 丰富课外实践,构建文化体验活动系统及长效运转机制
留学生较快掌握汉语并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加以深化与拓展。可以设计“实地考察”“专题活动”以及“任务体验”等多样的文化体验。应该注意的是文化体验活动要与课上理论内容相结合。首先,留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对课上理论内容进行再次感受和理解,课下的文化体验最终要回归到课上的理论总结,形成知识掌握与文化共情的闭环。其次,要注重文化体验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活动前应适时进行知识预热,活动中要重视科学引导与重点培育,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与感想交流,这样才能达到文化体验活动深入性和彻底性的统一。文化体验活动要以留学生的汉语的掌握程度、年级、专业为基点,构建科学的留学生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系统及长效运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