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然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信阳是国家精准扶贫综合改革的试点,也是河南省“三山一滩”精准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信阳作为革命老区,也是旅游示范区。当前信阳市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是以红绿相映为主,充分的建设主题鲜明的大别山自然生态和红色旅游景区。依托于当地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参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案,依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相应的建设需求,切实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建设机制,不断加强对于脱贫攻坚目标的完善和落实。
信阳作为革命古城,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信阳培育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和多名将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有30多万人为革命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全国发展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文件的下发开始之后,信阳市委和市政府就加大了对于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视,启动了红色旅游发展工程。现如今市政府专门邀请了北京、郑州等地区的专家,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排查,明确定位红色旅游发展方向。针对当前信阳老区所存在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当地70多个景点的发展战略部署。该地区在1231工程的推动下,完成了环境管理和建设并以充分结合,大力开发红色景区,拍摄了《一代名将许世友》《北上先锋》等相应的影视作品,推动了当地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依托该地的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体、民俗为依托,建立起了红色民俗、民情凝聚为一体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基地,推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将军故里、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等信阳红色旅游景点。
信阳地势呈现南高北低,横跨淮河两岸,以山地丘陵为主,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该地的河流分布众多,分属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其中水田占比68%,林地占比800万亩,草场草坡共有760万亩;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生物资源,从生物资源角度上来说,该地拥有众多的野生动物、小狸猫、金钱豹等。植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还有亚热带品种包括金钱松、香果树、天女花、半边旗等;因为信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和生态旅游景区,因此信阳自古就有“山清水秀,有山必有水,有水必秀”和“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誉,这是当地的宝贵财富,有助于当地绿色文化的发展。
信阳老区作为革命老根据地,有着悠久光荣的革命斗争历程,保留着许多宝贵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资料。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如火如荼开展,信阳市各县区也在针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积极部署,依托当地的绿色生态和红色革命文化发展旅游行业,这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课题。该地区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为契机,在不断地统筹整合大别山的红绿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地提高了生态示范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构建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模式。
当前信阳旅游在不断发展中建立起佛光、云海、雾凇、霞光等文明的风景区域,并在不断的打造国际山地度假旅游胜地,规划了鸡公山等旅游景区和景区周边的山地、森林的保护区。
信阳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全市约有10万人从事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活动,人均年收入是2万余元,占总收入的60%。全市共44个旅游景点。该区域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不断地将其红色文化和生态优势相结合,注重对于旅游行业的培育和发展。目前以鸡公山为主的国家5A级景区为标志,该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已经建成了“一核两带”的旅游发展格局,循序渐进地推进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旅游人次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信阳近年来在不断加快县域间的铁路、公路建设,以大别山旅游扶贫高速公路为契机,建立起了旅游交通的枢纽,实现了旅游资源品牌文化的宣扬,助力于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
2.2.1 “红绿文化”业态融合发展不够
现如今信阳老区建设过程中资金缺口大,目前的开发形式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建设资源有限,社会投入成本低,多元的投资较为缺失,未能发挥民间资本的灵活力和社会共同的参与率。红色景区的旅游侧重点不够均衡,尤其是在游览、购物和娱乐等方面的旅游资源发展环节较为薄弱,无法有效利用、调动社会资本家。除此之外该地区红色资源应用较低,关于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除了建设了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外,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参观内容表现方式单一,没有立体高科技手段的呈现方式,使用户的体验感不够强。该地区的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较为缺乏,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建立起具具观赏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旅游产品,缺少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信阳老区红色旅游业发展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文化、休闲农业、工业等各业态,旅游发展融合机制不健全。
2.2.2 红绿文化开发保护效果不佳
从当地地形来看信阳目前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尤其是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散落在不同区域。当时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红色资源位于各个偏远的地区,多数不在旅游发展区域内,基础条件落后,部分路网建设过程中成本维护较高。除此之外该地区的部分旧址破损严重,因为很多旧址都是20世纪的建筑,经过了多年的雨水清洗,存在了破裂、漏水、发霉等危房建筑。甚至有部分旧址由历史原因的影响下,目前难觅踪迹,导致整体红色资源的开发效果差。还有部分乡镇和村级的地域,对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红色资源开发的谋划方案和思路。
2.2.3 体制机制有掣肘,人力资源短板多
信阳市的旅游资源较多,但部分地域内的革命遗址仍属于当地的私有保护财产,未被国家征收和利用。个别景区房屋和土地使用权所处位置特殊,由产权持有部门移交大部分开发企业建设单位,难以对于景点进行有效利用。除此之外,该地的旅游主管部门不统一,涉及生态绿色旅游和红色旅游景区存在着文旅、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的共同管理,景区内的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缺少统一运营管理方案。另外信阳市部分县乡地域已经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靠,但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整合,缺少规范性和人员的配置的合理性。从全域的发展情形来看,红绿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讲解人员、建设人员、策划人员和宣传教育人员存在了大部分的空白,缺少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信阳老区要不断强化区域内的生态建设,合理的对于红色资源进行开发,需要以当地的地域内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保障。由于信阳市本身的资源丰富,既有革命历史,又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乡土风情,这些都构成了信阳市本身所存在的独特的自然、文化特征以及生态基础。因此想要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该地区的产业开发,首先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建立起生态保护资源,实现红色区域生态化建设。在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生态管理理念,将生态脆弱的地带和敏感地带加以保护,不断完善该地的生态产业链。使整个地区的资源能够达到充分的集约和高效运转,对于区域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此同时,在发展旅游行业的时候,要加快对于行业文化的整合,在地域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当地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且依据乡村生态的发展,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馆和观光区。将绿色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让游客们在感受到自然的风土人情和当地独特的“红绿文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全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规划纲要》将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生态资源促进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加快信阳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走出一条“红绿文化”融合的老区发展方案。
第一,想要依据“红绿文化”推动信阳老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首先需要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广泛的吸纳多元化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借鉴当前旅游房产的开发模式,可以引导部分民营资本和小资产阶级进入到红色旅游的开发项目中。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合理的整合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旅游文化,建立起红色旅游的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指示精神,大力加强当地的旅游文化建设,扩大红色景区的影响力。
第二,依托于当地的红色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创新当地的产品开发,提升旅游档次。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将文化和景观融合在一起,可以建立起多链接的旅游规划模式和规划路线,建立起不同地域之间相近的旅游展览路线,吸引广泛的民众参与进去,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实际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将当地的红色文化、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红军街,展现着具有红色故事的文化墙和红军故事的相应图纸。并且依托于当地的旅游资源,实现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和古建筑资源的连接与开发。信阳目前拥有国家传统村落较多,具体分布在光山、新县等县域贫困的偏远地区村落,还保留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村落资源。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于资金力度的开发,就以西河湾为例,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于环境绿化、居民改造,将古宅、古树、青砖黛瓦和明清时期保留完整的村寨保留了下来,使得很多游客纷纷造访,到了2017年该地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的目标。信阳还要将红色文化和当地的旅游产业开发联系在一起,如借助罗山县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等景区,建立红色故事表演展厅,搭建舞台演绎革命故事吸引众多的学生游客和人们去景点进行参观。在发展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设计红色系列的体验项目,如穿红军衣、唱红军歌、走红军路、住红军屋等相应的红色氛围,来增强人们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爱国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怀。与此同时,对于当前较为简陋的陈列馆和红色展馆由于缺乏动态性和互动性,可以在红色景区建设静态景观、动态景观、互动景观的结合,然后借助高科技手段给人们更好的服务体验。
当前“红绿文化”资源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形态,物质形态是载体,精神文化是内涵。传统的开发手段容易忽视其内涵的延展和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开发中,对于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资源的破坏性较大,不能追求资源的有效利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掘当地的红色绿色文化内涵,提升信阳旅游资源发展的软实力,要不断加强信阳老区“红绿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并努力打造出一批集“红绿文化”资源培训的专业学校。充分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培养出政治强、业务精的队伍。将“红绿文化”资源开展出相应的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园林学等相应的专业,将信阳老区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红绿文化”教育基地,广泛征集当地的书籍、笔记和实物,建立数据库,深入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内涵和演变规律进行储存,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该文的研究依托于信阳老区的“红绿文化”,探讨了乡村振兴路径的发展方向,希望借此可以促进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信阳老区地区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