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维度探析

2021-03-07 21:20:20吉晓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吉晓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随着我国4G网络建设全面铺开,5G网络研发走在世界前列[1],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方式也已经进入网络化、移动化。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各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层次参差不齐,覆盖范围、学生使用黏合度高低不一,网络思想政治平台的发展呈多维度多层次的特征。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效果的有效保障,也是加强和改进目前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概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信息基础设施,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基础支撑和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包括基础硬件建设、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建设等。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经济社会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及传统媒体转型期,三期叠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2]。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然而,各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水平不一,差距很大,部分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投入大,更新快,而多数高校的平台不够完善,部分高校还侧重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青年大学生喜好的移动客户端APP、微信等移动平台建设较少。

除了常用的微信、微博、QQ、易班网等平台外,仍有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仅被用于发布新闻和通知,而不关注有无学生使用和反馈。平台互动性较差、内容多文字图片等静态资源缺乏视频等动态资源。网络思想政治平台的发展总体呈多维度多层次的特征。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架构维度

2.1 浏览式平台

自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创办的一个面向广大同学的群众性理论学习网站“红色网站”建立后,同时期全国约有1 000多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产生[3]。但大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较单一、形式较简单、风格略严肃,基本理论原理和政策性文件占据大幅篇幅。

2.2 交互式平台

随着网络的发展,交互性网络工具的普遍应用,使得微博、QQ、微信、易班等加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平台功能从单一的浏览发展到可互动,可音频或视频的多功能应用。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也带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部分功能从电脑端转到了移动端,实现了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登陆平台。

2.3 智能化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会适应人工智能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发展需求,向着更智能化平台的方向发展。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教育要素的影响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一个理论和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传播途径的深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使用发展基于高校的重视投入平台内容的设置,教育者对平台使用熟练程度及使用积极性,受教育者对平台的认可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1 对高校管理者的影响

高校管理者应该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大平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平台使用舆论氛围。

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敏锐性,善于捕捉大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应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更新中[4]。实践证明,好的网络思想政治平台对促进高校的学生工作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3.2 对教育者的影响

以一线专职辅导员为代表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等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主要载体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新的应用,降低对平台应用的抵制情绪和恐惧心理,积极投身到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更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实践证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与教师对话比实际面对面对话心理会更轻松,多数大学生还是会选择与教育者进行网络互动。对于辅导员“学生在哪里,工作的阵地就在哪里”,现在的大学生长期活跃在网络平台上,就要求教育者守护好网络平台阵地,避免于学生脱节,无法掌控大学生的实时思想动态。

3.3 对教育对象的影响

“90后”“0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应用网络平台捕捉信息的敏锐度高,适应能力强,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大多数大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学校,与教师一起积极探讨而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性互动。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对网络文化形成的影响维度

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的源动力,包括认知的需求、情感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大学生活跃于微信、各类手机APP等的行为,是因为可以满足他们进行娱乐休闲、自我调节、信息传播、社会交往等需求[5]。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会带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4.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对网络文化形成的促进作用

4.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扩充了网络文化的教育路径和载体

扩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目前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通常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除了每个学期的党课和团课外,还会组织培训、召开各类会议、个别谈话等形式。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会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QQ空间、易班群等平台,发布通知、网络文章、微视频来传达红色文化,净化高校网络文化空间,微视频的传播可以更直接更高效的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促进建立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文化空间。

4.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提供的各高校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局限性。例如,易班平台的优课共享课程中,就有全国308所高校上传了2 692门课程的视频,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设置综合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内容。它打破了高校第一课堂教学范围和教育者精力有限的局限性,可以针对不同的专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专家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解答和引导。

4.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大多责任心很强,但是也存在少数教师对学生态度冷漠缺少关怀,教授课程缺乏热情,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互动性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内容更新非常快,热门话题时事新闻的线上讨论提升了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更好的实现“要鼓励学生不依赖书本,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引导学生培训自己独立思考、自主研究问题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广泛应用体现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言论自由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4.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对网络文化形成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绝大多数是在校园里,虽然有的大学生达到了成人年龄,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年龄却未成熟。由于大学生的意志力的薄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网络言论的影响。

4.2.1 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挑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布言论者的多元性,每个人对网络信息理解程度的差异性,都会导致网络信息的失真。受到这些失真的信息影响,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一些扭曲的价值取向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会在大学生中出现。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监管和预警能力,加大对大学生网络言论的引导,促进并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4.2.2 对高校学生道德修养形成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方面是受到某些低俗性商业网络文化产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有些平台在注册申请的时候使用匿名注册,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像在现实社会下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从而将网络平台当作发泄的渠道言语粗俗口不择言,逐渐就形成了不良的网络陋习,反作用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要加强日常的法律知识宣传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造谣不传谣,在网上不盲目跟风,正确客观的发布言论。

4.2.3 对高校学生良性人际交往形成的挑战

作为伴随着网络成长的这代大学生,习惯于在网络空间上进行沟通交流,在现实的人际交流中却呈现出木讷内敛这种双重人格。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构成的网络朋友圈会让大学生无法正确客观的进行自我身份定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经验的缺乏与网络沟通的不同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否定。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大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较自卑转而在网络上寻求网恋,他们认为在网络上谈恋爱的言论是不需要负责的,可以随时开始随意结束,而这种不负责的恋爱观也会被其带入现实社会中,从而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

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的创新策略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良好发展要求高校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管理的顶层规划,设置灵活的运行机制,制定激励制度,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的能动性。平台有专业人员运营维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更新是实施高校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对平台建设更新的统筹规划。还要注重平台建设质量,减少平台资源浪费,抵制不良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日常使用效果,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把控平台上的信息推动内容,既要贴近大学生的网络用语使用习惯又要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作用。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更新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保证平台内容和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采用大学生喜好的模块和交互方式来提高平台的黏合度。

5.1 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坚持党性原则,将引领政治方向作为第一责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应用网络技术管理网络发布信息,严密监控和检测平台网络入口,对反动的、黄色的、迷信的信息等进行查堵,防止黑客的攻击、病毒的感染[7],过滤虚假信息,防止非法信息的传播。加强技术人员对平台网络信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屏蔽敏感信息。

5.2 注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是基于大学生使用群体的道德素养的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的。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和网络道德判断能力,逐渐形成网络道德的自律行为,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虚拟的网络空间让大学生体验到线上沟通交流的无约束性,某些夸张的网络语言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制约,使得现实中部分大学生过分依恋网络而逃避现实生活,要教育大学生注重线上线下生活相结合。

5.3 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

能否正确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良性健康发展,决定于是否建立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网络技能的学习,正确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动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应用大学生熟悉网络语言传达信息。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育人功能就要网络思想政治教师能把控平台的舆论引导,把控大学生网络讨论方向,与大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并能及时解决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反映的问题。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