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敏,程赛杰,龙苏兰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04)
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于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过度依赖手机甚至出现成瘾心理的情况并不少见。手机成瘾将会严重干扰医学生的正常生活,会对其健康和心理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相关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医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并且基于实际问题找到针对性解决方法,制定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实践教育方案[1]。
手机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过度依赖手机甚至出现成瘾症状就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轨迹。手机成瘾为医学生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它不仅会影响医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医学是一门极具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知识体系极为庞大,所以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往往比较大。为了完成课业目标,医学生不仅要树立端正而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钻研学术。但手机成瘾的医学会将其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玩手机上,很容易因沉迷手机而打破自身的学习节奏和规律,甚至不分时间、地点的玩手机,将会对其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严重干扰。在这种情况之下,医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会大幅下降[2]。
手机成瘾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控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三观建立也不完整,很容易受到网络言论或不良思想的侵袭,进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迷失方向深度留恋手机服务;思想意志不坚定的医学生,甚至会为获取网络上的虚拟关注而走上犯罪道路。而且,许多沉迷于玩手机的医学生,都喜欢观看直播、打游戏或网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这会增加医学生的生活成本和资金压力,甚至会让他们走入网贷、赌博、偷盗深渊。
出现手机成瘾症状后,医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样会受到干扰。在生活中,若医学生依赖手机,必然会导致他们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大减,与外界交流的时间和频率也会大大下降。在此情况之下,医学生无法通过与外界交流释放压力、表达自我,只能转而依靠手机宣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在手机以及网络中倾注的时间和精力会不断增多,进而越来越依赖手机。而且,出现手机成瘾后,医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会增多,用于处理其他生活事务的时间就会随之减少,参与现实社交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被压缩,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同时,手机成瘾还会对医学生的生理健康产生威胁。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医学生生活缺乏规律性、用眼过度、休息不良,身体健康水平会不断下降。
能够让医学生上瘾的并非手机本身,而是手机所提供的多元化服务。现阶段,手机服务已经渗透到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智能服务可以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支持,这种看似极具便利、高度智能的生活让手机成瘾的发生几率大大提升[3]。医学专业的专业课难度大、实践课次数多,而且还要面临难毕业和不考研读博难就业等问题,这就导致许多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医学生产生了逃避心理,他们往往会选择沉迷于简单的事物来逃避现实。在此情况之下,手机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同时,许多医学生还存在心理和性格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与人正常交往,由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共同构建的虚拟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安全感,让他们能够释放压力、开展社交,甚至出现上瘾症状。当然,也有很多医学生沉迷于手机是因为自身拥有旺盛的好奇心并缺乏耐心。手机服务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定制化服务思维,更能提供在家可知天下事的机会,这样贴心的服务会导致学生们陷入这种温柔陷阱,进而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在分析医学生手机成瘾机制时,可将其成瘾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从而提升分析有效性。
首先,好奇心理。好奇是诱发成瘾的初期原因,因为好奇所以会主动参与开展成瘾行为。许多医学生都拥有极强的好奇心,期待通过手机和网络窥探到与现实全然不同的“新世界”,借此逃避现实。此时,医学生的成瘾行为大多源自于他们的心理逃避机制。这些学生在现实世界里缺少信心、伙伴和娱乐,甚至存在价值观缺失,所以很容易被五花八门的手机服务吸引,也对从手机和网络当中实现自我价值肯定和补偿寄予厚望,进而出现手机成瘾。
其次,着迷心理。这一阶段,医学生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玩手机,且因为玩手机而占据的时间和精力已经对其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但还未达到完全成瘾的阶段。处于着迷阶段的医学生拥有自控力,他们会因为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事务中断玩手机。但是,若有外力因素在非自愿情况下阻止他们使用手机,很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此时,医学生的逃避、代替心理机制都将发挥作用[4]。
最后,上瘾心理。这是医学生手机成瘾的最后一个心理阶段,此时他们已经深度沉迷于手机服务,玩手机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成为了无法被替代的生活方式。至此,出现手机成瘾症状的医学生所要面临的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冲突已经十分尖锐,且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干扰,引发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也十分恶劣。在此环节,他们大多没有想要缓解上瘾的主观意识,反而会基于补偿、幻想、升华、认同、合理化等心理机制作用下深度沉迷。
手机成瘾属于心理疾病,出现这一问题医学生大多存在心理问题,所以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将成为消除手机成瘾的有效方法。在此环节,辅导员和学校的心理教师应该加强日常监督,强化对学生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的把控,从而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为学生及时疏导心理压力,以免他们因逃避现实或过度依赖虚拟的社会支持而出现手机成瘾。
相关教师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帮助医学生分析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且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从而减少学生的手机依赖,缓解手机成瘾奠定基础。而且,教师还需要在心理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正确的手机使用方法,规范他们使用手机的意识和行为,从根本上避免手机成瘾。比如,引导学生合理应用手机自带的“屏幕时间管理”或“APP时间管理”功能,为防止长时间使用手机提供帮助[5]。同时,教师也应该以手机成瘾案例为依据,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辩论,从而让他们深切认识这一症状的危害,进而提高警惕心和自我约束意识。
当然,面对已经出现手机成瘾症状的医学生,相关教师应该为其提供专业心理辅导,从而帮助他们正视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戒除对手机的依赖,缓解手机成瘾症状。比如,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导正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对手机成瘾症状严重的医学生采取干预治疗,以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方法、正念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手机成瘾。
为了避免出现手机成瘾问题,教师应该重视先期的引导教育,应帮助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态度、生活习惯,进而从根本上扼杀手机成瘾征兆。在此环节,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常态化、先导化手机成瘾教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方位地接受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警惕心和自我约束力,进而有效预防手机成瘾。
3.2.1 开展宣传教育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医学生进入校园后,立即开展预防手机成瘾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校园内营造防沉迷的有利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杜绝手机成瘾现象。比如,以班会、校园广播或校园公告栏宣传等方式,开展多元化宣传教育,引起医学生对手机成瘾问题的重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为学生们提供解决方法,降低手机成瘾的危害。
3.2.2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拥有健康的思想政治思维与意识,并实现个人价值观念和道德涵养的提升。而且,基于这种教育还能约束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他们的自我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避免过度依赖个别事物出现成瘾症状。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丰富的思政教育手段为学生灌输正确思想价值观,降低手机成瘾发生几率。比如,组织歌唱、朗诵、舞蹈比赛,组织开展主旋律电影观赏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此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着力引导医学生参与集体性活动,转移他们投射在手机上的注意力,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手机成瘾问题[6]。
3.2.3 开展教学引导
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们警惕手机成瘾问题,并且引导已存在手机成瘾症状的学生积极寻求或接受他人帮助。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医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充分引起他们对成瘾现象的重视,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基于师生或生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改善手机成瘾问题。
缓解手机成瘾,需要同时开展自律和他律。而无论是心理辅导还是实践教学引导,都只能从他律的角度帮助学生;但若要真正解决手机成瘾问题,就必须让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戒除“心瘾”,即实现高度自律。为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能实现自我控制;并且着力提升他们的他律意识,主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律,让他们能通过自我管理来防止手机成瘾。比如,引导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形成规律性生活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以免因过度空闲而沉迷于手机和网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们养成积极进取、直面压力和努力拼搏的习惯,使学生可以基于既定目标不断开展自我鼓励和自我约束,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减少手机依赖性。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增强校园规定对学生的约束力,让他们主动遵守各项管理制度。比如,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早自习、晚自习规定;严格按照学校的熄灯时间就寝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文娱活动,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减少非必要的手机使用时间和频率等。在他律环节,医学生需要结合学校、社团、班级提出的各项管理要求,实现自我调节和约束。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习与休闲时间安排的合理性,降低手机依赖性,避免出现手机成瘾。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给予医学生充足的安全感,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基于此学生因逃避现实或冲动性格而出现手机成瘾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因此,辅导员应该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沟通,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缓解手机成瘾问题。比如,鼓励医学生与家长进行常态化深入沟通,构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并让家庭成员互相监督;提高家长的引导教育意识,让家长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培养医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等。
手机成瘾的医学生往往会抗拒现实中的社交关系,其社交能力会逐渐下降,对学生全面发展十分不利。为此,教师应积极创建良好的社交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正常社交,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从而缓解手机成瘾。比如,构建多元校园文化,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合理利用大数据推送和社会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理念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手机。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引导学生相应的兴趣社团,以此为基础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他们长时间使用手机。
综上所述,手机成瘾会让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态度发生变化,将严重干扰医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节奏,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先期引导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交氛围,进而从多角度帮助医学生改善手机成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