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芳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1]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可、共同的政治归属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近年来,高校把传统文化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一些地方高校更是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特别重视从地方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在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明显较以前增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认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学习热情的提高,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海南大学一名学生对其学校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学习兴趣,只有一成不到的大学生较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2]。有研究者调查还发现,其调查的大学生,完整读过《论语》《大学》《中庸》等书籍的寥寥无几,说读过或翻阅过的大约占到调查总数的30%,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除了在中学课堂上学习这些经典外,自己从未主动读过[3]。
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仅限于中学阶段的水平,进入大学后对传统文化更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能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余,积极主动涉猎传统文化知识的同学并不多见。一些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选课情况就不容乐观。即使选择了这类课程的学生,也只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真正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出工不出力”,对传统文化书籍阅读较少。
地方优秀文化是某一地区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既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保持了地方文化独有的特征,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提升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有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但目前许多高校和高校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地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影响,认为该地区特色文化“乡土气息”浓厚,不登大雅之堂。教师当中,很多教师也缺乏对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的认识,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地方优秀文化,汲取地方文化有意义的部分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运用较多的仍是传统文化中应用频繁的素材。这种滞后的理念造成了学校、教师对地方文化的轻视,未能充分利用地方优秀文化的优势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没有着力打造面向地方的教育实践平台,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何融入优秀地方文化是一个新的命题、新的探索。地方优秀文化在融入高校课程中面临着融入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在课程中融入的问题。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地方优秀文化,其内容是丰富璀璨的,既有精神文化,又有物质文化。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各高校在探索阶段多应用的是精神文化,而大量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还没有被真正有效应用。
要实现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有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过程。目前高校在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多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团活动。这使得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和某些特定活动中,不能在其他活动,如就业、创业、创新活动中利用地方优秀文化特色,融入途径单一。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专业的教师参与其中,推动其不断创新发展。承担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无外乎四类人员:一是有文、史、哲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二是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专业教师;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四是辅导员队伍。这部分人员,虽然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但部分教师自身对地方文化认识不够,对地方文化的内涵也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从而影响了授课的热情与质量。很多教师缺乏承担文化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即使承担了课程的部分教师,也不愿像对待专业课一样花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加强地方优秀文化教育,高校在探索道路上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面对挑战,高校要强化认识,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水平,教育途径等多方面寻求突破。
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离不开从事文化教育教学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专业教师队伍对地方文化理解的深度及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专业教师队伍除了数量要有保证,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较高的道德修养,丰富的思想政治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地方优秀文化知识,要深入了解、认识地方文化知识。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政策引导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如各类人才计划或教学名师评选等,提升文化教育能力;还可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来培养和建设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多开展思想政治教师的文化教育培训,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加强引导,强化、引导教育者自身不断学习,加强同行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和借鉴如何将地方优秀文化有效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地方优秀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浓浓的生活气息,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内容及多样的形式,包含了当地的道德传统、风俗习惯。地方高校坐落于一方土地之中,其学生更容易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对当地文化具有亲和感和认同感。因此,地方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具有直接性和时效性,并非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这也正是一些高校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原因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首先,高校及教师要转变理念,认识到地方优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主动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利用地方优秀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其次,高校可以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中贴切时代要求、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内容;可以优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关注现实,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及价值。此外,在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后,还要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将这些内容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学生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中等。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教育内容,发挥地方优秀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但课堂教育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对“了解优秀文化的渠道”的调查就显示,有58.57%的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获得,35.64%的学生通过学校课程选修获得,30.52%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得,说明阅读和课堂是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4]。只有先做好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理念,认同了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才能延伸开展其他活动。因此,高校首先要挖掘教学阵地的潜力。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高校可以从培养方案入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加入地方优秀文化的内容。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地方优秀文化的兴趣,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建立起一种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自信。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偏向政治教育意义和说教功能,将课本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生硬死板,毫无生机,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容易产生排斥反应,“教师要像技艺高超的厨师一样,使思想政治教育如盐在肴,化于无形,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5]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相结合,设计一些与地方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小组讨论、实践调查、参观走访、辩论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课堂的乐趣。同时,高校可以鼓励教师顺应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史,太学、国子监等教育机构,经常采用问难与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传统经典,这对今天的教育不无启发。况且今天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更加强烈,所接触的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尝试顺应学生心理,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慕课、微课、精品课程等资源,采用主题研究、小组汇报,课堂讨论、调查研究等形式,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及自我养成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6]。这就要求高校,要结合新时代背景,整合各部门资源,全员参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载体。就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除课堂教学外,主要依靠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因此,首先,教务处、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等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该部门职责、发挥该部门优势,推出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讲述当代历史故事,并在活动中注意发挥社团的宣传、教育作用。其次,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倡导知行合一。高校师生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零距离感受、接触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切实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才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它、接受它,才能实现个人思想意识的升华。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高校要充分发挥地方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有机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师资、课程教学、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口,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让地方优秀文化展现其魅力和时代风采,发挥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