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宜,梁蓉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文化自信被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保证文化自信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的精神动力,使文化自信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来源做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1]。自先秦子学开创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景象以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一系列努力奋斗的价值观、包容万物的大局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得到广泛传播并流传至今。随着后来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朝儒释道合流对先秦子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被逐渐制度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文化力量[2]。5 000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经过历史的不断打磨完善,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以义为先的道德思想,而且将包含人生价值的哲学理念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的历史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熔铸于中国革命文化的伟大传承。革命文化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侵略的伟大斗争,进而实现民族独立的具有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中国近代,革命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在不同的时期涌现出不同的时代英雄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振兴而奔走呼号,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彭德怀……这些杰出人物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他们靠自己高瞻远瞩的大局观和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胜利。在中国革命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红船精神、沂蒙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体现一个时代沧海桑田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当中,在时代的不断变迁当中,中华各族儿女将会把伟大革命精神世代传承,并将结合时代的进一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持续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开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始终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为科学技术领域以及文学艺术领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受到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八大从3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九大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新时代,我们党更要始终坚持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在文化体系中,理论是基础,对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文化自信形成于我们党长期探索的伟大理论以及科学理论创造的基础上。保证科学的理论能够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建设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具有真理性和创造性,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文化信心和文化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武装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经过实践的检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真理。自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我们党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从“五位一体”到“四个自信”,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强起来所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自信的理论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和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经时代变迁而更加历久弥新,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既不是教条也不是“本本”,而是以时代发展为基础与时俱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新的文化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化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不断丰富,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构建和谐文化”以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供了理论支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稳步前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要体现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立足中国现实。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具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主体。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因此,与以往的主义和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与人本身,关注人的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要将文化自信彻底转变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同时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加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使得全国各族人民能够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命力的根本因素。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中国人民把“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价值理念植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理性之中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追求[5]。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更坚强,反而更加历久弥新、延绵不绝,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已经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实践活动与文化的方向和性质,影响每一个公民的价值选择。可以说,我们的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综上所述,要铸牢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在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的功能。在新时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价值取向和体现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这是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底气。
当前中华民族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一种理性的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文化自信作为认识的结果范畴,来自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逻辑对于加强文化自信的持久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时代的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经济和政治在更多时候可能被看作一个时代发展的根源。但是,事实证明,文化在一个时代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随着历史的推进,进而演变成一个时代发展历程的标志和符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不同时期的历史实践,任何时期一种文化自信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5 000年的历史实践为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了文化脉络和基础格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时局混乱,但是中华文化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孔孟的克己复礼,老庄的无为而治以及韩非的法治思想对于后世影响之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文明实践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和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激烈动荡、变革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思想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虽然历经朝代变迁但是总体上中华文化一直呈繁荣发展的势头。
但是在晚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船坚炮利打开了我们的大门,主权的丧失,经济的滞留使得中华文明陷入了倒退的漩涡中。从那天起,寻求独立自主、自强求富的梦想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壮举愿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下应运而生,带领中华儿女进行反帝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发展中国文化的道路又重新回到正轨,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也得到重新建立,中华民族的发展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善。首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逐步兴起,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其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最后,将文化看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将文化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因此,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历过繁荣和惨淡,曾领先于世界也曾落后于时代,但是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根植于内心中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广阔舞台上拥有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是综合国力得到提高的结果,更是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的体现[6]。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发展壮大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底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的讲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出对于文化发展的关注度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愈加彰显。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正在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正是因为中华民族5 000年的历史征程所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结果,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强国必须具备的宏大视野的必然结果。今天,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文化自信,将会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上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