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2021-03-07 19:49马薇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课程

马薇娜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哈密 839001)

心理学教育属于一种健康教育,面对高校新生,身心浮躁,经历了3年的艰苦学习考验,通过了高考的磨炼,进入高校心态相对轻松了些,由紧张到放松,对学生的精神、心理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学生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为及时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应引导学生调节心理,这就需要心理学教育发挥出自身价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家长和教师庇佑,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磨炼,一旦遇到挫折,便会丧失理智,易冲动、焦虑,出现烦躁、害怕等心理,在大学中,一般情况下,家长和教师管束力度不足,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通过自我调节缓解烦躁、焦虑等心理,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体现。高校设立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极大帮助,教学效果会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开发和创新教学手段,既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实施实践教学,并对学生的心理予以疏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愉快,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技能,促进学生健康身心的养成和发展。

1 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1 正面培养学生思想

高校中开展心理学教学,通过正面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利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正面教育激励学生,使学生的心理、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心理问题会导致三观的变化,心理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及心理健康,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高校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任务和责任,将心理学嵌入高校教育之中,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做重要铺垫,心理教育与学生的思想贯通[1],通过心理学教育使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心理学课程的设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满足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要求

高校教育任务并不只是完成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还要培养出高品质、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阶段学生心理变化较快,易被外界影响,心理教育可抚平学生心理浮动,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心态分析解决,积极乐观面对,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素质。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学教育是通过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让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由健康心理指引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动,说出正确的语言,预防做对自己不利的事,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强大承受能力的基础,能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1.3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学习生涯中最接近社会的一个阶段,由稚嫩走向成熟,要逐渐接受社会影响。这个阶段学生生理发育和身体各项机能的发育都已成熟,但心理成熟需要长时间考验,积累生活和社会经验才能促进心理成熟。高校心理学教育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通过心理学教学,让学生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有自己的态度,端正心态正面面对。心理学教育能帮助学生打开心扉,得到心理安慰,广交朋友,扩大社交范围,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阅历等。心理学教育能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新颖事物,不墨守成规,有助于学生增加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以成熟的眼光和思维思考分析问题。大学生由于情绪不够稳定,存在一定潜在危机,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十分必要,能防止困扰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2 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在素质教育推动下,心理学课程得到了教育领域的重视,并且在众多高校中也设立了有关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一门辅助课程[2],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也得到一定重视,但实际教学中,仍将心理学教育放在专业技术教育后面,这充分制约了心理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对多个高校的调查,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学教育没有深入教学,相关领导和教师没有对心理教育给予足够关注,且教学方式相对落后,便降低了心理学教育效果。缺少对心理学的正确认识和重视,教师也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方法构建中,导致心理教学形成严重的表面现象。大部分高校将心理学课程设置为公共课堂,以“集体授课”法来进行教育,同时学生也没有关注到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管理松懈,也不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不足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形成教师的“独角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缺失学习兴趣,便降低了心理学教学质量和价值,难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2 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善

各高校心理教学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缺陷,没有专门为心理学课程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一般情况下,心理学课程教学安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心理学课程结合高校现实情况展开教学,另一种是心理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降低了教学质量。心理学课程与其他技术课程存在较大差距,心理学课程属于精神范畴,较为抽象,将其他科目课程体系使用到心理学课程中,教学内容存在“普教化”,不论是教学结构、方案设计还是教学内容安排上等以“照搬套用”为主,对心理学课程,存在较大不适应性,很难突出心理学教学特色,也不适用于心理学教学思路逻辑,降低心理学教学效果,这种模式的心理教学也不能满足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心理学课程包含许多内容,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角色心理进行了统筹划分,其中包括学习心理、社会心理、职业心理等[3],缺少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足以将心理学知识贯彻到学生意识里,因此,高校要建立更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需要和不同阶段的精神需要,科学分配心理学课程的比重,促进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

2.3 忽视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心理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虽然在高校中以选修课的方式存在,但也证明了心理课程的普及范围较广,也纷纷对心理学给予了足够的肯定认可,但大部分高校心理课程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近些年,在高校学生跳楼事件不断增加,人们对高校的素质教育产生了严重怀疑。追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或难题选择逃避,久而久之,对学生的精神心理状态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学教育落实不到位,心理教师对心理知识局限于教材,只对理论知识讲解补充,没有考虑到学生阅历不足,对某些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偏重理论内容,不重视实践教学,便不会实现心理教学的最佳效果。以理论阐述、 讲解作为重点,很难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并且,高校心理学知识范围广,学生不能将心理学习与专业联系到一起,从而使心理学教育的价值得不到完全突出。

3 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3.1 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心理学课程课堂上,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心理学知识属于精神范畴,学生往往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心理很强大,对心理学课程满不在乎。教师有必要激发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师首先要明确该次课堂的教学课题和教学目的,与学生共同讨论这节课的探究目标,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师生互动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4],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讲的内容中。教师要针对心理学知识,即需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学生提问,吸引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延伸所学知识内容,不局限于心理学教材框架。教师要关心学生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师生互动模式教学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参与感,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顺应教师提供的线索思考,便于教师为疑点进行点拨,对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帮助。

3.2 搭建多元化的心理学教学平台

为进一步发展高校心理学课程教育,可加大对心理教学的资金投入,促进心理教学硬件设备的完整性,对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提高心理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对部分高校心理教学情况调查,部分高校中只设立心理学课程,没有为学生准备足够的硬件设备,会让学生认为心理课程随意。提高心理学质量效率,要实现多元化建设,为此,心理学课程要适应学校实际发展,随着心理学课程结构的不断成熟,高校应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心理学教学平台,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兴趣。高校加大投资,为心理咨询师配置先进且完备的心理咨询器材[5],既可更实际地完成心理教学任务,还可帮学生做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室的搭建,在这里,可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向教师提出困惑和心理状态,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制定下一步教学内容和结构,从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及时熟练掌握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充分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到课堂,实施有多元化的教学方案,教师可结合教材设计出生动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沉闷的教学课堂活泼起来,引起学生共鸣。此外,可做一些问卷调查工作,优化疏导学生不良心理,实现心理学课程设立的价值与意义。

3.3 完善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心理学课程在高校中安排的课时较少,且心理学知识综合性较强,要想短时间内实现心理学最大的教学效果,需正视高校心理学教育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目的性较强的措施。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为提高心理学教学效率,高校要重视心理学课程结构的划分,从而实现心理教育的最大价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态,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素质教育可划分为社会、家庭、学校3 个维度,心理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依据这三者纵向的层次特点设计教学结构,从学生日常接触的元素入手,将心理学知识生活化,将抽象理论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以拉近心理学与学生间的距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因此,心理学要从岗前、转岗、在岗进行横向设计课程结构,体现出心理学知识的实用性。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学生对心理知识学习、理解情况,高校展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要心理学与教学密切协调,在课程中渗透社会服务等内容,保证心理学课程教学结构的饱满性,促进高校心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4 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对高校学生心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理的不足,大学中有很多选修科目,然而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心理健康,不需要心理学习,选择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也很少,高校应重视心理学宣传,加强学生的重视。高校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可有效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不能进行硬性灌输理念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6],既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证明理论的可行性。通过实践学生可更深地理解心理学课程教育的内涵,提高自身的心绪控制和心情调节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人生,明确内心的责任意识,在生活中有明确的行动方向,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借助心理学知识内容组织学生感受生活与社会的美好。教师要将心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结合该专业举例解释心理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和渗透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体现心理学的价值,加强自我约束及管理,增强适应能力。

4 结语

心理学课程在高校的发展还不成熟,在课程结构、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存在较多弊端。心理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为学生调节心理状态提供理论依据,能避免学生走向极端。高校应当重视起心理学课程,促进心理学课程多元化发展,首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健全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加大对心理教学的投入,建造心理咨询室,为心理学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课程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