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1-03-07 19:49许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协同互联网+

许晶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互联网+”主要是指通过数据搜集、存储、加工、利用并在网络、IT 技术加持下作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技术性、智慧性、数字性模式,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冲击及正向影响。“互联网+”具有开放、泛在、实时、免费、高效等特点,可帮助人们解决生活生产问题。“互联网+教育”将数字性、技术性、智慧性优势转嫁到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方式产生冲击,释放教改能量,在教育视域引入互联网思维,升级改造教育产业,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基于此,为助推高等教育活动稳健发展,探析“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必要性

1.1 引发教育革命

在“互联网+”背景下MOOC 成为高等教育“新宠”,冲击传统教学过程、教学边界、教育理念及教育评价,作为开放式大型网络课程,MOOC 成为在线课程新型开发模式,给高校学生系统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具有受众面广、便于使用、资源多元等优势,为每位学生免费提供名牌大学教学资源,能在任何设备、场地、时间自主学习,诸多MOOC 学习平台得到应用推广,成为高校混合式教育管理新选择。在MOOC 基础上综合性较强的SPOC 模式推出,即小规模限制型在线课程,助力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教师将在线学习资料传输给学生,学生在课上反馈自学情况,通过提问与教师沟通,教师结合学情把控育人进度及评分系统。SPOC 模式按照要求筛选学习者,控制学习者规模,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参与考试并获得学习证书,同时允许未通过筛选学生申请旁听并参与线上讨论。SPOC 将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起来,推行“MOOC+教室”模式,引领高等教育走上变革道路。

1.2 增强协同教育

基于网络的高校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源创造、分布式架构等特点,利用横向力量攻克系统性教育难关,将若干教育条块揉成统一整体,突破组织机构、地域性教育壁垒,使高等教育组织模式用“扁平化”发展取代“金字塔式”发展方式,用“横向分布”取代“纵向分布”,借助网络体系推行协同教育模式。在嵌入式网络中个体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使高等教育组织模式从封闭走向离散又走向协同,以分布的方式共享教育信息,教育研究不设限,扩展学术视野,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条件,在知识碰撞中擦出教育创新火花,使协同与创新成为高等教育主旋律。基于“互联网+”通过吸纳各方力量发挥协同教育作用,高等教育能达到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协同教育目的,经由协同创新改进高等教育模式。例如,华西医院在2018—2020年积极构建基于虚拟患者软件的临床思维翻转课堂,探索“治趣”在临床思维教学改革中的协同教育出路。无独有偶,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积极产学结合,利用网络攻克多主体,共渡教育难关,创建更多智慧型趣味教育平台,推出优质且有深度的教育内容,满足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新时代创新需求[1]。

1.3 强化高校服务

范·海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基于实用主义思想指出,高等教育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要紧密结合,需突出高等教育服务属性,这就需要高校肩负科技成果转化重任。以往科技成果转化以技术中心转化、科技园转化、校企合作转化、技术直接转化等形式为主,存在成果转化实效性较差且脱离市场需求问题。在“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思维更加多元化,将科技成果与互联网联系起来,经由网络实现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市场及快速交易目标,推行“互联网+技术服务”模式,提高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将科技成果、教育科研、网络服务关联在一起,疏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联动渠道,能结合市场需求有效提供转化服务,利用在线交易保障服务系统、 在线科技成果价格评估服务系统及在线科技展会等服务平台,增强“科技服务圈”“市场经济圈”对接性,为高校科技创新者、研究所、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使高等教育服务水平得以提升,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2]。

2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阻力

2.1 战略谋划缺位

网络持续发展,硬件、软件不断升级,如何调配网络资源,满足高校教育新时代管理需求,成为“互联网+”模式创新需解决首要问题,避免该模式昙花一现。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战略谋划,明晰“互联网+”模式创新与自身综合性发展密切关联,挖掘该模式教育管理潜能,为解决立德树人、社会服务、教学改革等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奠定基础[3]。

2.2 制度有待改善

通过对“互联网+”模式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必要性进行分析可知,网络赋予高等教育协同性,能将职能部门、企业等各方力量纳入其中,实现跨时空、跨行业教育创新实践目标。传统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仅能从主观着眼予以制定,对协同教育的指导、约束、控制能力较弱,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为此需不断改善管理制度。

2.3 轻视创新风险

新时代高校朝着“双一流”角度发展,除政策引导外,引入市场良性竞争机制,用国际一流学校标准要求自己,使高等教育能发现不足、积极改革、优化服务。在改革中风险相伴而生,如何防范风险,控制改革成本,维护安全稳定网络化教育管理服务秩序,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创新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些高校轻视创新风险,认为尝试的意义大于风险防控,未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案,有碍“互联网+”模式应用推广。

2.4 缺乏专业团队

与传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相比,基于网络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围更广、风险更多、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既要发挥技术优势,又要整合管理数据,还需通过网络展开协同教育服务,这就需要高校组建专业团队,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为有效利用“互联网+”模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4]。

3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3.1 做好“互联网+”战略谋划

第一,政府主导顶层设计,立足区域制定“互联网+”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应用推广宏观战略,明确该战略推行目的、时间、要求、流程等细则,用以指导该区域各所高校参与相关创新活动,树立统一教育管理创新目标,打造和谐“互联网+”教育管理环境,保障区域性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能为本地区建设发展服务;第二,高校主抓科学规划,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持续改善校内数字化育人条件,制定网络、设备升级迭代方案,跟随时代脚步加强技术推广,同时集中力量开发功在千秋的“互联网+”教育管理项目,避免出现“MOOC 泡沫”“教研数据外泄”等消极现象,保障该校教育管理模式既符合区域性政策要求,又满足自身改革需求;第三,立足“扁平式”教育管理新常态以协同教育为导向做好谋划,开发能提供企业、职能部门、兄弟院校跨行业、跨学科、跨时空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平台,针对该平台数据标准、责任、权限、制度等方面予以明确统一,保障该平台能有效运行,为“互联网+”协同教育机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继而基于网络共享高等教育管理服务所需资源,通过战略谋划实现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目标[5]。

3.2 立足实际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第一,在教育管理领域需充分运用高校现有平台、机制、资源,借鉴国内外成功线上教育运作经验,将开放的精品课程资源引入校内,逐步用“开放教学”模式取代“开放内容”教育模式,通过线上图书馆、学分认证、课程认证等途径深入推广。为保障“互联网+”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目标顺利落地需制定学分、学籍、学历管理新制度,通过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支持“互联网+”模式深入推进;第二,在高校科研管理领域需积极抓住“互联网+”开放分布式教育协同综合服务创新契机,迎接新时代挑战,将协同创新视为总抓手,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机构、职能部门等参与教育活动主体协同创新,联手制定高等教育线上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改革各部门国际合作、 人员考核、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规定,针对协同创新人员推行不同的激励机制,打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管理环境,通过系统化管理提高协同教育资源流动效率;第三,在教育社会服务管理领域需善用互联网思维,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改善配套制度,调配该校数字资源开发APP 积极与市场对接,同时制定市场信息综合分析及利用制度,保障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能在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6]。

3.3 重视教育管理创新风险

第一,树立创新风险识别、判断、评估、分析意识,从该校“互联网+”组织架构、资金条件、管理制度、发展需求、战略规划等角度出发,针对“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预期进行综合性评判,在确定创新风险低于创新效益前提下改进、复审、推行创新方案;第二,创新风险防范需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发展性,关注可能诱发风险的各类因素,如数据外泄、系统崩溃、设备陈旧、制度缺位等,同时关注风险等级,立足不同场景分析创新风险,针对其等级重新予以判定,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创新风险,使“互联网+”教育管理创新模式能积极推进,具备应对风险能力,降低教育管理创新风险发生概率;第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管理创新风险防范有效性,以高校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管理为例,借鉴电商平台交易主体信用等级评价经验,采用市场调研、公示信息及行业信息搜集处理等方式,针对高校所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受众信用进行评级,获取信用评级大数据,以此为由制定相关服务方案,既能为受众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又能规避本校服务风险,还可丰富服务方式。高校还可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科技成果交易过程、需求、项目等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分类别对企业价值创造、 成果转化展开量化分析并判断服务趋势,为高校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3.4 组建专业“互联网+教育管理”团队

第一,由管理者牵头组建教育管理创新组织机构,专职负责“互联网+”创新有关事宜,理清责权边界,有序展开具体工作,推行配套制度,以该组织机构为依托创建“互联网+”教育管理构架,保障校内外参与教育活动主体能积极配合、齐头并进;第二,以应用程序开发、 互联网运维、 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硬件、软件教育管理创新需求为导向积极与专门电子信息组织机构加强合作,面向高校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引入专业人才,在人才“流动不调动”基础上共享人力资源,继而解决本校“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专业技术性问题;第三,针对“互联网+教育管理”团队推行监管机制,用奖惩机制、约束机制、考核等机制管理该团队,保障团队成员目标统一、思想先进、热衷服务,能自觉维护高校、社会乃至国家利益,提升个人专业素养、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使高校能在专业团队助力下达成“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目标[7]。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具有引发教育革命、增强协同教育、强化高校服务必要性。基于此,高等教育需做好“互联网+”战略谋划,用长远战略眼光看待“互联网+”模式,立足实际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优化整合管理资源,重视教育管理创新风险,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创新效益,组建专业“互联网+教育管理”团队,继而加强高校教育服务创新,解决高等教育管理难题,助推新时代高等教育活动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协同互联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