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1-03-07 19:44:40普韵蓉廖全明于敏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异性

普韵蓉,廖全明,于敏章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近年来,网络社交的兴起带来了大量信息的传播,影响着我们观念的变化与发展,大学生对于婚姻与恋爱的看法也因此产生不同。根据《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整体网民中,即时通信工具(QQ、微信、陌陌等)用户规模达6.66亿,占网民总体的91.1%。使用此类应用进行工作与学习上的交流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学历结构方面看,网络社交用户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高达85.0%,在职业结构方面,在校学生占比最高,在23.0%以上。以上数据反映出,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其网络本身以及网络信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观念及交往。因此在充分肯定社交网络的便捷性、跨时空性、高效性的同时,我们同时要注意它对大学生健康情感发展及人际交往的冲击以及其带来的隐匿的负面影响。

1 网络社交与婚恋观的界定

1.1 网络社交的内涵

网络社交是指,人与人间的关系网络化,在网上表现为以各种社会化网络软件,如QQ、WeChat、SNS等一系列Web2.0 核心应用而构建的社交网络服务平台。网络群体已组建成为一种全新的、巨大的人类社会组织,网络全球化的个人正在聚合为新的社会群体。(孙翔云,网络大众论)

1.2 婚恋观的内涵

婚恋观是指,男女之间在心理和生理层面,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文化等诸多因素交互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良好的婚恋观,有利于个体婚姻幸福和婚后生活满意度,更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1]。

2 新时代网络社交的特征

2.1 非接触性——认知信息偏差 感情传递失衡

网络社交相比于传统的社交方式有了更大的便捷性,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可以让我们忽略距离所带来的不便。网络社交通常有3 种常见方式,文字聊天、视频通话、语音通话。因为个体对语言及词语的理解会产生认知偏差,文字聊天中的情绪不易表达也不易被对方察觉,因此常常出现误解。而在视频通话和语音通话中,人们所接收到的也是频繁的电信号以及并不生动的画面,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真正接触,因此并不能良好地得到信息传递。

2.2 隐蔽性——猜忌误会产生 恋爱关系破裂

由于社交工具的独有性,每个人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并且构建自己的社交世界。这一特性常常使伴侣的出轨不易被发现,并且引发猜忌与怀疑。据有关调查发现,当伴侣开始窥视另一半的与异性的聊天记录时极易产生误解,从而产生冲突导致婚姻关系的不稳定[2]。并且对于部分沉浸于电脑或者手机游戏的群体来说,在独享自己的游戏世界时,伴侣的感受或想法常常被忽略,进而引发矛盾,导致恋爱关系的破裂。

2.3 错位性——择偶过高标准 消极逃避婚恋

在频繁使用社交软件的同时,网络上过度美化的信息与照片,抑或是对感情的消极传达,都会导致大学生对异性的认知错位。一方面,他们表现出过度理想化的特征,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择偶,始终对另一半的要求过于严格,因而总是错过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网络上消极的感情传达,例如,对婚姻的抱怨,对男朋友不负责任的行为倾诉,对生孩子过程的痛苦表达,都会让他们对爱情与婚姻产生逃避的态度,近年来,尤其是女性,越来越多地产生不愿意结婚生子的想法。

2.4 依赖性——交际愈发困难沉迷个人世界

网络社交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大学生不能够良好地管控自己的时间以及行为,导致使用手机进行社交的时间远远超出实际的线下交往时间。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只在手机上体现,因此产生对手机巨大的依赖性,出现在网络中侃侃而谈,在现实中却闭口不言的场景,沉迷于自己的网络虚拟世界,无法与异性正常交往,缺乏和同辈交际的基本能力与方法,出现交际困难的症状。

2.5 过渡性——海王屡见不鲜 对异性看法畸形

适度使用网络软件进行社交无可厚非,但有部分人群无法管控自己适度的社交行为,这一群体常常被大家戏称为“海王”“海的女儿”,他们的特点是对于异性或同性“广撒网”,以一对多,常常一个人与多人同时保持暧昧或者恋爱关系,而身为暧昧对象却全然不知,结果却是将自己的真心付诸东流。这一情况往往会导致个体无法树立对异性交往的正确态度,他们的过度社交行为常常将异性“物化”,是自己可以随意挑选或者抛弃的物品,这种畸形地对异性的看法会严重影响正常恋爱关系的维持,也会对对方产生巨大的伤害。

2.6 虚拟性——情感道德弱化 压抑行为产生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超现实性的网络恋爱关系应运而生。前几年爆火的虚拟恋爱手机App“恋与制作人”便以其偶像剧的情景设置,高颜值的男主角以及甜蜜贴心的台词设计让众多单身女学生为其倾倒。之所以网络虚拟恋爱软件能获得如此大的用户群体是因为与虚拟人物谈恋爱会减少大部分不必要的矛盾与争吵,在任何孤单的时候都可以得到迅速的回应,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再加上其高颜值的男主角以及偶像剧的情节,完美满足了在现实中无法被满足的择偶高标准严要求。另外,在没有现实道德的约束之下,部分个体会出现情感道德的弱化,变得在网络上口无遮拦,甚至频繁在网络引擎上搜索色情低俗的关键词,将被现实压抑的人性在网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3 网络社交对婚恋观影响的现状调查分析

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巨变,人们的社交方式因此也产生改变,不再是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对话,相反的是线上社交方式呈现出更加高效化、高速化、低成本化的特点。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 亿,较2020年3月增长8 540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人们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便捷,疫情期间的远程线上办公与学习更是体现了现代网络的高度发展[3]。社交网络传播的快速性让我们可以忽略路程距离,却无形增加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

3.1 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具体表现

由于电子技术的普及化,人们出现了社交新形式,即网络社交。其特性确保了人们社交圈的扩大以及信息数量的增加,这些信息无疑会对大学生的观点和思想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方面,积极的影响是丰富的外部信息可以让大学生群体了解到更多婚恋关系成败的案例,从中汲取很多婚恋经验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加以累积以此形成一种理性地对待感情的方式,从而做出较合理的选择。同时,娱乐圈分分合合的例子屡见不鲜,已成为真实婚恋生活的一种缩影,追求完美永久的婚恋显得愈发珍贵,因此部分学生对感情经历的包容性增大,较少纠结他人过往的婚恋史,而更加注重现在所拥有的感情发展,对他人更加宽容。对于女性群体来说,网络社交赋予了他们更广阔的知识面以及自我吸收知识的权力,并且随着西方男女平等以及个体自由的观念传入,女性的自主意识也逐渐成长,追求二人在婚恋关系上的平等,平等地付出与承担责任,责任意识增强[4]。在性关系方面,由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性知识科普的作用非常显著,近年来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渐开放。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交的隐蔽性,部分大学生无法合理管控自己的恋爱行为,存在一个人与多人保持恋爱关系的现象,社会常常称此种现象为“海王”,长此以往便会形成畸形的恋爱观以及轻视异性的态度,极大影响之后的婚恋生活。并且部分网络信息传达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观念,“偏宠女性”已成为一种被女性认可的标准,甚至将“怕老婆”标榜为一种美德,这一畸形观点会导致女性对婚恋的期望过高,男性在感情中付出远大于收获,引发婚恋关系的不平衡,乃至于导致婚恋关系的破裂[5]。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信息的传播,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性知识,进而他们的性观念逐渐走向开放化,性道德观念逐渐弱化,相较于传统严肃的婚恋观,大学生的性行为更加冲动甚至不理智,未婚先孕的案例不计其数,性开放的观念更加强势。

3.2 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原因分析

3.2.1 网络信息泛滥,个体及外界监管不严

婚恋观是受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制约的。不同的婚恋观会使个体呈现出不同的行为倾向,从而直接影响个体的学习与生活。由于大学生本身观念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信息影响,其可塑性非常高,因而互联网消极信息的传播会极大影响大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例如:过分地物化女性或者偏宠女性、色情影像制品的快速传播、过分夸大的虚假婚恋信息都会导致大学生婚恋观的畸形。再加之网络监管的不严格,使此类信息在社交平台上自由传播,导致大学生失范的婚恋行为(例如:一夜情、未婚先孕、网络情感诈骗等)甚至影响高校文化氛围和社会的绿色和谐。

3.2.2 多元文化交融,个体开放化发展

互联网的发达使世界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闭塞的陆地文化与开阔的海洋文化相交融,使大学生的观念更加个性化,不再遵循传统的旧制习俗与婚恋观念。对于女性的恋爱经历的在意程度也逐渐降低。文化的交融使得个体对于感情的宽容度增加,平等性凸显,在感情关系中更加追求对等付出。但另一方面,过于开放的观念也有可能导致恋爱行为的偏失,比如,不懂得珍惜感情甚至玩弄异性的情感,没有责任意识,缺乏基本的法律观念,不理性控制自己的性行为,导致在校期间流产甚至产子,甚至因为感情而产生仇恨,最后对对方施加暴力性行为,抑或是不懂得排解矛盾与压力,最后自杀等都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3.2.3 高校教育缺乏,恋爱知识薄弱

大学是一个真正成人的转折阶段,从高中生被长期压抑地对异性的爱慕情感,到大学突然被无限放出,其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内心的冲突。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大部分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没有接受过多的情感教育,因为恋爱与婚姻被认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不需要得到额外的学习与干预[6]。实际上,部分大学生很少与异性接触,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与异性相处,但网络上的火爆信息常常以标新立异来博取人们的眼球,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上正确的婚恋方法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应用,因此高校开设恋爱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是切实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教授大学生处理问题与矛盾的方法和合理恰当的社交方式,另一方面是对畸形婚恋观的群体或者为情所困的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与治疗。

4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婚恋影响的对策分析

4.1 培养自律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网络社交当中的一环,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沉迷网络信息的影响,对于网络上消极的信息传播进行阻止,对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事件积极举报,并且应注重现实与网络之间关系的协调,过好当下的学习生活,将网络与现实区分开来,未真实接触不应该轻易相信他人,甚至因为所谓的网络感情而产生金钱交易而被骗取钱财。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律行为,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要认真对待他人的情感,做到不欺骗不玩弄[7]。在与他人有感情交往时,要提高自身责任感意识,在遇到矛盾与冲突时要学会自我排解或者寻求外界的相关帮助,不应怒火中烧,失去理性而私下报复。

4.2 加强网络监管,完善举报机制

推进网络社交软件实名制,以此要求个人严格把控自己的行为及言语。对于偏离正确价值观的视频或信息进行禁止,完善群众举报机制,提高网络监管效率,将传播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各大平台的流量明星应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做好带头模范作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学习娱乐环境。加强群众积极舆论引导,营造和谐阳光的网络社交氛围。在必要时,可进行网络立法,推进相关法律程序的构建,一方面,对色情低俗、歧视性别、贬低恶化婚姻的传播行为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对网恋诈骗、进行消极言语诱导导致对方受害的行为严加管控,进而从源头遏制相关行为的发生。

4.3 重视感情经营,构建和谐氛围

家庭结构的健全可以使家庭充满美好和谐的气氛,完整家庭的孩子更向往稳定的婚恋关系并且更加重视感情的经营。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其相处方式会极大影响孩子对婚恋的看法,因而父母应以身作则,理性合理地处理家庭琐事,公平地分配家庭责任,一起与孩子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加强对孩子沟通能力的培养,并且应尽早做好子女的婚恋经营以及性知识的传授。网络作为各种信息集合的一个平台,对孩子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从小要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进行管理,多进行家庭户外活动,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教授孩子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对于孩子早恋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在孩子长大后要多给予其个人空间,在恋爱相关问题上进行点拨而不能过度管控,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

4.4 加强文化教育,强化道德观念

在大学生自我开放氛围较高的情况下,不良的婚恋观以及过度开放的性观念充斥其中,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主流文化教育并且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首先,尝试构建普遍意义上的婚恋道德规范,加强婚姻法制教育、性道德和性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以及性道德原则。其次,需要创新高校思想教育方式,增添思想教育新内容,一切朝着实用性,简洁性的方向发展,拒绝“假、大、空”,做到能够真正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提高自己的婚恋技巧,平稳的维护自己的婚恋关系。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举办婚恋知识竞赛、校园文化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线下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此减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多样的活动也可以让异性学生得到充分接触,从而将学到的交往方式应用到实际中,切实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培养正确的婚恋观。

4.5 净化经济环境,抵制物化婚姻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大,个体通过努力跨越阶级改变生活环境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许多人对婚恋进行物化,功利性的态度使他们期望婚姻能够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成功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的作用在生活中显得愈发重要,西方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以个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也侵蚀着我们的思想,大学生的婚恋观随着金钱的比例愈发畸形,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富裕的生活宁愿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筹码去维护不健康的恋爱关系,也有部分人群因为经济而选择妥协和一个并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经济问题解决了,可婚后生活却不尽人意。因此国家机构应大力投入资源,改善民生,解决主要矛盾,减轻社会经济压力,关注贫困人口,加大扶贫力度。并且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投入,针对偏远地区更是应该从小进行婚恋教育以及性知识的普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氛围中的重要作用。

5 结语

婚恋问题对于个体人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好的婚姻会督促双方相互进步,相互排忧解难以获得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也较为协调;而处理不善的婚恋关系会导致个体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甚至会发生危及生命的危险行为。在网络社交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活作为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更应该树立培养正确的婚恋观,该文从问题的背景、原因及解决措施三方面对此主题进行了研究。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经济发展,网络社交已完全区别于传统线下社交,对大学生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个体的观念更加开放化,责任意识却逐渐薄弱,因此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面做出努力,维护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异性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06
异性组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6
异性齿轮大赏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2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家庭百事通(2015年3期)2015-05-30 22:12:39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父 亲
诗潮(2013年11期)2013-11-16 14: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