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燕萍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650221)
全球化市场形成以后,世界文化的交融更为明显,英语作为很多国家的通用语言,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都有着一定的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因为此时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日渐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反而更为强调的是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市场化快速发展和与世界交流的日渐频繁,使得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教师应结合当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语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文化媒介的作用,对于大学英语而言,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关于英语方面的句式与语法,此阶段的学习任务开展重点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英语词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由于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和手段相对固化,再加上在当下国际国内市场上很多领域都涉及了英语方面的内容,使得市场上对英语人才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使得大学英语要积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致力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质来看,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学习内容的重要补充,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大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以后,直接面向的是社会和工作,经由课堂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在工作、生活中更自如地用英语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改革、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词汇、句式,具有更好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1]。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上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改革成了关键性的议题。对大学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大学教学中所面对的对象是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极少部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大部分都会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而部分岗位对于英语水平和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其人文核心素养,使得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开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人才是新时代竞争的主要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市场的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概念的提出,使得在相关项目实施中,对岗位人员的英语表达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2]。无论是从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推进经济实力的增长。
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存在着不同文化的碰撞,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注,以两种不同语言背景文化作为基础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为提升教学成效,学生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和能力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密切关注英语国家文化环境和本土文化[3]。但就当下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各种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注度较高,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在本土文化的关注和认知方面却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为没有完全实现本土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融合,导致在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常常存在一定的误区,无法保障教学质量和成效。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将会影响到教学成效,尤其是在当下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但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对国家文化内涵的掌握不够深刻,也就无法保障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实现。事实上,师资力量与教学改革进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情况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各个高校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了对教学改革、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部分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并不能严格根据当下教学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创新,没有根据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来做好相应的重难点划分,无法给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一定的专业化指导[4]。
大学英语教学时,很多教师依旧以教材内容为主,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都存在教材枯燥、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的是常规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没有严格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创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是学校统一订购的教材,即使教师布置作业时,也利用的是统一的教学资源,统一的课程模式、教材内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就对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干扰[5]。因此,教材枯燥、课程设置单一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突出难题,各个高校都应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相应的方式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为提升整体的教学成效,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各大高校都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随着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要求的提出,很多高校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同样会使得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最终阻碍整体的教学质量提高。虽然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进行相应的教学探索与创新,但是,在教学理念方面却依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在关于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中,为了更多地展现英语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教学内容和方式等的详细划分,尤其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定式思维限制。英语识读与应用的过程中,一般会在大脑中直接转换成母语,用母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来应用,但由于英语语言的特殊性,其与汉语之间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区别,长期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极为不利。此外,部分英语教师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教育的部分,缺乏对英语表达和应用方面的教学投入,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大,为加快教学改革进程,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应该积极转变授课方式,用新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和表达能力,避免在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而开展的相应教学。教师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教学改革,全面保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施,比如,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西方历史经典文学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传输关于西方文化方面的内容,再以这些作为切入点进行英文词汇、句式等的讲解。因为英语并非我国的母语,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没有特定的环境,加大了学生的英语学习难度,部分学生因为学习能力方面的限制,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多,如果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融入英语课堂的教学中[6]。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借鉴一些学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2.1 思维差异
英语国家与我国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充分掌握了这种文化差异,才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人习惯谦虚和礼貌,而英语国家也就是一些西方国家相对开放,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更愿意接受他人的赞美,在英语教学中,中国人的谦虚回答往往会给外国人造成一定的思维困惑,认为是自己表现不好或者说错了话所引起的。因此,为了避免在英语学习中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尴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使得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表达,进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突破思维限制,积极在课堂上创造一定的条件丰富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给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以一定的锻炼机会,比如,教师要向学生传输关于酒会交际中的相关要点,如果外国人想要搭讪,往往会从赞美对方开始,如“Your earrings are beautiful.They match you(你的耳环非常漂亮,很适合你)”,如果赞美对象是外国人,会非常乐于接受这种赞美 “Really? I think so,too.Thank you for your appreciation(真的吗,我也这么觉得,感谢您的赞赏)”,但中国人因为谦虚,往往会回答“Really? I think it’s normal.That’s it.”。因此,如果要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得到一定的发展,首先需消除这种思维方面的差异。
3.2.2 语言差异
在中文中“你吃饭了么”“中午准备吃什么”等都属于相对客套的表达,仅仅是客套问候,但如果在英语中,这种问候方式可能意味着问候方对被问候方有请客表达的意思。因此,不同的语言条件下,同样存在着一定的语境差异,因此,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都需要消除语言差异,教师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充分了解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中英文语言差异的基础上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关于英语学习方面的技巧,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民俗主要是关于节日、称谓等方面,对英语国家而言,亲属称谓相对较少,不像在我们国家,称谓多,且区分难,在英语国家的称谓上,奶奶、祖母、外祖母、外婆都是“Grandma”。而外公、爷爷、祖父、外祖父都是“Grandfather”,如果仅仅从称谓上区分,很难确定其中的亲属关系。此外,从节日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方的节日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节日为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而西方有代表性的节日主要为万圣节、圣诞节等,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通过对英语国家民俗的充分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样要将民俗教学放在教学活动中,以中西方的鬼节为例,因为中国的鬼节也就是七月十五,这一天需为祖先烧纸,中午、夜间都不可外出参加活动,而西方的鬼节为万圣节,当天人们可装扮成各种的鬼怪,小孩可以向这些鬼怪索要糖果,在英语教学时,通过这些民俗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得学生能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进行英语学习,避免表达错误。
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需要加强双向教学的开展,将中西方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完善教学方式,逐步在英语课堂上构建双向跨文化交际课程,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学习。现阶段的大学英语中,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事实上都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讲解方面,应加强对西方文化的讲解,在教学之前,做好西方文化的备课,收集关于西方文化的很多知识,在课堂上将自身所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向学生灌输,使得学生在文化的了解中能够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语境,积极通过双向教学来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时代的变迁刺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为有效保障这一概念的科学性,积极在教学工作中做好这一方面的教学工作,各大高校都应该不断结合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成果,形成相应的评价机制,发挥该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约束和带动作用。因为教师在评价机制的约束下,也就可以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工作中来,用新的教学理念、思维和模式来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来提升教学水平,使得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微课是一个新的教学概念,依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来组织人们的内容学习、过程演示和拓展训练,与其他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属于结构化教学的范畴,一般情况下,微课的时长短,内容精简,在使用时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在充分整合网络资源的条件下,结合教材内容来制作微课视频,并将该视频传输到学校的学科公众号中,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这些微课中可以有多媒体资源、图文资料和录音录像,学生在利用这些微课的过程中,也就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过程。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都应该积极引入微课,给予学生一定的教学指导。
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英语学科的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定期组织有关教师来开展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重点是要讨论关于当下市场上的人才要求、教学内容变化和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集中力量提高师资力量。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几乎每一个专业都需要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大高校都应该在课堂中致力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整体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