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美凤,余大生,马林
(1.广州市花都区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广州 510800;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1]。可见,文旅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村落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基层单位,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古村落经常被破坏,其消失的速度非常惊人。据统计,中国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的360 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 万个,10年内消失了90 万个古村落,相当于每天消失300 个古村落[3]。这一严峻形势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关注,保护古村落已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古村落保护从大众的呼吁到政策的制定,从古村落的评定到《记住乡愁》纪录片的拍摄,古村落日益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成为“记住乡愁”的精神依托。依托古村落文化老年游学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古村落文化与老年游学的逻辑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村落既是一种文化资源,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有学者认为“古村落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并保留较完整的住宅建筑群落和文化形态的乡村聚落”[4]。可见,古村落是指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而古村落文化则是指凝聚在古村落中并不断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形成了特色各异、丰富多彩的古村落及其文化。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建筑群落、民间工艺品和自然景观等物质文化资源以及服饰特色、饮食习惯、家庭文化、民间艺术和传统风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旅游资源。
在古村落中,独特的建筑是旅游推介的亮点之一。不同地域的古村落有着不同的建筑集群。它们有不同的机理、结构和布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梁思成曾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书中,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调研,梳理了中国建筑的历史,总结了中国建筑的特色,提出了“高度的适应性使得中国建筑随着中国文明的传播而扩散”等观点[5]。古村落中的古民居则是古建筑中的优秀代表。例如,粉墙黛瓦的皖南民居是江南村落民居的杰出代表。目前,皖南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四五十座,如西递、宏村和呈坎等,有价值的古民居建筑七千多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徽州民间艺术博物馆[6]。又如,广州市花都区的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近400 座[7]。这些古村落的建筑、园林、布局和景观都为老年游学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老年人在游玩中体验古村落的美,从而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另外,除了古建筑之外,古村落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和节庆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讲好中国故事”[8]。钱穆先生把人类文化分为3 类: 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中国作为古代唯一的大型农耕国家,文化发展绵延了四五千年,至今犹存,“堪为举世农业文化和平文化发展最有成绩之唯一标准”[9]。古村落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人脉文脉,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根基所在。
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老年游学提供了富有内涵的学习资源。依托这些学习资源可以为老年游学设计丰富多彩的人文游学课程。例如,建筑文化以及蕴藏在建筑中的人文精神可以重现某一时期辉煌的历史,因此,透过建筑文化可以找回关于时代的记忆。蕴含儒家思想的徽派建筑和务实而开放的岭南建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诚如林徽因所说,“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工程技术,但建筑艺术却是直接受到当时思想意识的影响,只是间接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10]。在民俗民风方面,广西百色布林村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山歌节,由姑娘出嫁情境展示、男女山歌对唱、互动拔河赢腊肉、故事山歌传家训、百米壮族家乡宴等节日活动组成。在江西篁岭,晒秋风俗则造就了晒秋人家风情画,春晒水笋、夏晒山珍和秋晒果蔬。在民间艺术方面,青海古村落寺沟村的平弦、越弦、贤孝和大通皮影戏等民间曲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手工技艺方面,镇江的华山古村遍布黄土坡地,华山人便用这种黄土制作“华山太平泥叫叫”。这是一种泥哨玩具,是华山人的独特技艺,如今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可以为老年朋友提供制作“泥叫叫”的体验活动,丰富了游学的内容。
可见,古村落文化的建筑文化、民俗民风、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等都是老年教育的学习资源。老年人可以在了解古村落文化的基础上,体验性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探寻民族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养成文化自觉。
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旨在保护古村落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村落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智慧。保护和传承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组织老年学员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古村落文化的游学活动中来,不仅是老年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也是古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探索。
系着国家记忆和国民乡愁的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的建设中遭遇了破坏和摧毁。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在与城镇化建设工程赛跑。投身文化遗产抢救的文化学者们都呼吁,要加强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留住人脉文脉。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落文化,众多民间组织和协会组成古村落保护的团队,通过立档调查、文化宣传等活动加强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银发旅游经济的发展,老年人逐渐成为古村落的主要游客。有调研显示,22.45%的老年旅游者偏好古村落、古建筑和古民居。他们通过古村落游学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加了知识,提升了人文修养[11]。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也尝试组织老年学员开展古村落游学活动。老年朋友进入古村落,探寻古村落的历史沿革、 建筑艺术和民俗民风等,将游学活动与采风、摄影、书画和民间工艺制作活动等结合起来,学习古村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从而发现古村落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自觉成为古村落文化保护的新主体。可以说,老年游学是古村落文化保护的新手段。
广泛的群众参与才能助推古村落文化的传承。《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 388 万人[12]。老年人已然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承的队伍。只有广泛组织老年人走出课堂,进入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才能使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村落老年游学既顺应了老年人追忆历史的兴趣特点,也符合古村落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通过老年游学活动,能够让更多的老年人学习古村落文化,使其在家庭中做好代际间的文化传承与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参与到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之中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因此,老年游学不仅是老年教学的新模式,也是古村落文化传承的新方式。
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希拉里·迪克罗等人在总结多个文化旅游的定义后提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它依赖于目的地的文化遗产并将它们转化为可供旅游者消费的产品”[13]。文化和旅游两者的关系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文旅融合”概念的提出。
《建议》中就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文旅融合是指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局面,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目标和新使命,其核心在于解决文化旅游“两张皮”的问题,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14]。当前,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老年游学是近几年社区老年教育的热词。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中“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部分提出了“游学”这一形式。有研究者认为,老年游学是指以老年人为对象、以教育旅游为载体、以终身学习为目的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教育方式[15]。北京、山东、浙江等地区的老年教育机构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游学活动。2019年第二届世界老年旅游大会的主题也正是“老年游学 点亮世界”。叶忠海先生认为“游学结合式教学模式不啻为一种时兴且具美好发展前景的老年教育教学模式”[16]。古村落文化为老年游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老年游学则为古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载体。总之,古村落老年游学是文旅融合的新形式,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空间。
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根基所在,其文化底蕴深厚,为老年游学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和学习资源。加强古村落文化与银发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老年游学的发展,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探讨古村落文化与老年游学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明确融合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