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1)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开启了新篇章,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发展中,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最大化,强调教育精准化,创新教育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路径意义重大,值得深思。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实用教育的一种,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教育体系,将创新能力锻炼、创新思维培养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力图打造开创型个性且具备创业良好素养的人才[1]。在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创新创业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0 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整体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当下,创新创业实践也不断深入。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促使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能够促使学生敢创业、想创业、善创业,对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知行统一的新平台,提出教育精准化的要求,精准化的实现能够增强教育成效,优化教育成果,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被提出之后,双创教育受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双创氛围更加浓厚,促使创新创业实效性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此方面,高校所做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相对来说,创新创业教育较为特殊,呈现了综合性、系统性特征,不仅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支撑,而且还要求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基于此,高校创新创业精准化的实现过程中,应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改变以往职能归口不清的现象,防止责任推诿等问题出现。在统一管理过程中,应成立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主管部门,如统筹协调就业、学工等部门。再如,创新学院等。与此同时,还需要主动进行交叉学科建设,大力探索多学科交叉教育,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2]。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逐渐呈现出落后性特征,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关键路径。在创新创业实施中,需将创新、创业、思政等教育融合起来,加大教育力度,增强高校学生培养质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需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将其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以便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促使其雇员意识转化为雇主意识,进而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为达到此目标,高校首要做的是对创新创业目标进行定位,需要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作为前进的方向。与此同时,还需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早日实现。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重要支点,关系着整体的教育成果。为此,需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需立足实际,进行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建设,通过专业学院,在整个师资队伍中选拔有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倾向的教师,加强对其培训。一方面,丰富其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其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其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以促使其能够在高校创新创业精准化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在创新创业精准化实现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与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为此,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打造中,应该建立专门研究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的教师队伍,增强教育指导针对性。在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的支持下,可有效开展贴近实际的思想教育,优化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坚定意志,促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为学生健康心理提供坚实的保障[4]。
最后,为提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需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对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加大引进力度,使其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创新创业精准化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由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比较早,已有60 多年的发展历史,有健全的教育体系为支撑。所以,要鼓励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加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进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建设多元化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助于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提升教育水平,为高校创新创业精准化提供人才支撑,加快教育步伐,增强人才培养质量[5]。
创新创业教材是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教材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整体教育质量。为此,各高校应该提高对教材编写的重视度,结合本地区现状,立足实际,组织学科带头人以及其他优秀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确保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等特征。在教材优化中,还需要对现有教材加以利用,整合高质量教材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用书的撰写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其具备基础教材+典型案例的结构,以促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锻炼其创新创业能力[6]。值得高度注意的是,需要保证创新创业基础教材内容丰富,其中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融合相关学科前言理论,如可将创造学融入其中,为具体的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教材编写与完善的过程中,还应把创业企业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融入其中,形成基础教程,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针对典型案例的编撰,要想促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应以该校身边优秀创新创业典型案例为主,以便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的内容,提高学生认可程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
创新创业教育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实现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集中表现在政府、创业者、市场等相关主体之间信息未实现高效的沟通,致使创新创业者的好项目难以及时得到孵化器的支持,增加了创新创业的阻碍[7]。基于此,积极构建融合创新创业项目风险投资等多方信息云平台势在必行,有助于促使各方信息沟通,减少交流阻碍,可给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在科技环境下,为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的实现提供了新契机,为此可依托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的搭建,以实现信息共享,促使资源合理配置,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政用产学研”的模式整合奠定基础,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推动各项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促使高校创新创业精准突破,应该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站在全新的视角看待创新创业教育,并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定位,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对创新创业的立足点进行确定,即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8]。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该氛围中受到熏陶,逐渐提高创新创业主体意识。在此方面,还应树立创新创业典型,以便对学生产生良好的鼓舞作用和激励作用,使其能够勇于投入创新创业实践中。在校园活动开展层面,也要大力引进与创新创业能力相关的内容,并强化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以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展现创新作品,增强学习创新创业信心,进而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为促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应发挥创客空间、创业园的功能,让学生付诸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并且还要搭建创新创业立交桥,引导学生拓展技能型创新创业,发展多方面能力,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推动学生进步[9]。
其一,信息技术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式。科技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在日后将成为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能够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营造浓厚的学习范围。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使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推动着以往教学手段的改革。例如,翻转课堂具有独特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属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日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必要的,能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进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打造教育服务新业态。
其二,大数据驱动成为新动能。新时期,大数据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与教育领域结合下,可实现对高校创新创业资源的拓展,有助于促使创新创业良好发展[10]。因此,在未来教育中,大数据的应用程度会日益加深,可带领学生对教育案例大数据进行剖析,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切实体会创业的思路,有效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在大数据的应用下,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其学习模式发生改变,使其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中,创新创业教育与大数据结合是必然趋势,既可实现网络化共享,促使教育资源无缝对接,又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性,使其由以往的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可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早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想实现教育精准化,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完善。不仅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协调性,规范教材,而且还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品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