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超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引领现代化经济建设,贯彻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同时,颁布了“一带一路”倡议措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45 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指出,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和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高素质、高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同时鼓励青年人才走技能报国之路”;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 教育强国、 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社会亟待大量富有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助力,为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才支持。
工匠精神着重体现的是专业敬业。其要求工作者将精力放在某个单一的领域或工作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做好产品质量把控,将所做领域的工作做到极致。目前,各高校虽然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着一定的认识,但是培养理念灌输中却存在偏差,培养意识不够,呈现重实用轻敬业品格培育现象。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没有针对职业精神培养开设相关的课程,有的院校只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特定章节中有所涉及,高职生在对工匠精神认知上显得较为不足,未认识到其根本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当前在这方面的教育上存在较大不足,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指导实践、技术操作,敬业品格的培育则体现在实践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敬业品格是体现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专业课教学引导上教师容易忽视高职生敬业品格的培育,缺乏激励的措施来进行宣传,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其知识水平难以有效提升,在实践参与、积极性方面显得较弱。
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效果并不理想,存在重实用轻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仅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并努力实施,极少数学生从来没有在学习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有效规划。由此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缺乏思考,在面对人生道路时没有坚定且明确的方向,一旦其在后期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可能出现否定自己的情况,使得后期发展显得较为迷茫。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有较为充分的了解,也认识到进行这方面培养的重要性,但在问到相关学生是否会参与到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中时,他们大多数人表现的并不积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前信息获取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们大多数人员这方面能力显得较弱,以致于对他们未来缺乏深入思考,未在毕业前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毕业时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环境,往往难以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高职生为什么会感觉找工作十分困难,且在实际工作中承受着较高的压力,其中很大部分原因便在于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总是怀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而到毕业时却感到茫然无措,此时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却为时已晚,错过较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学生在对工匠精神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理解,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把认知真正地落实到行为之中,要求更具体、更细致,因学习专业的不同,其实践方向也会有所差异。认识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前提,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行为的实践之中。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专业轻实践技术教育的问题,教师中心化现象突出,教师大量讲解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输入式”课堂应试教育方法依然十分普遍。忽视学生自我有效参与,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职业技能学习中无法真正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实践。学生本身对实践课也并不重视,工匠意识淡薄,职业发展动力不够,从业热情不高,致使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薄弱,从而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大潮中,就业情况堪忧,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当前,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伴随而来的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世界文化在相互冲突和渗透中不断发展。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与外界进行交流、碰撞以寻求出路成为个人发展的诉求,培养会外语、有视野、有理想、有责任的国际化技术人才迫在眉睫。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国际化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学生个人而言,关键是看其专业能力、综合素养,能否胜任对应的岗位需求,能否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在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上,对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同程度的存在偏差,存在重传统育人理念,轻国际化素养培养。在教学目标上缺乏准确定位,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显得较为滞后,以致于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显得较为不足,不能满足国家人才的需求。
创新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来源,近年来我国在许多领域都起到创新引领作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飞行器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等逐渐成为引流世界的潮流,这些创新都是一种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讲,其希望的是所招聘毕业生人员在进入到岗位之后,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并参与到岗位工作之中,能够引领和创造未来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重守成轻创新创造培养的问题。仅有极少部分学生会经常参与“挑战杯”“创新创造大赛”等实践创新项目活动,很多学生从不参加此类活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项目是高校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的一些创新创造能力培育活动,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和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工科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却显得不足,由此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并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工匠精神培养意识,另一方面要提升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意识。从教师层面上来说,要考虑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课程建设的修订。“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才上面,同时在培育的过程中强调职业道德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对应专业技能,还应当拥有爱国、诚信等良好品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渗透。高职院校应当在专业教育中将“双创”教育融入其中,转变高职生的思维观念,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思维的终身创客;拓宽选修课所包含范围,引入一些与“工匠精神”直接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全面渗透,将“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到各级学校、各类课程之中,从而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更加充分的认识“工匠精神”。从学生层面上来说,要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工匠意识,就要把不同思想、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意识等引入到学校之中,让企业与学校之间结合更加紧密,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中感受到企业竞争、行业竞争,从而对专业技能、工匠精神培育引起重视。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意识,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展开,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成长。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可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校风学风等,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沁润学生心灵。物质条件、校园环境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在缺乏基础条件的情况下,许多教育想法、教育活动都将难以顺利实施。如在校园内加强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此类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校内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学校教学体系,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促进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讲,有着一种潜在性的引导作用,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之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认识。如在校园内定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有效促进信息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校内形成较为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体现,是一种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的有效展现。为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职业院校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做到奖惩分明,同时教师应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建设良好的校风,教师应树立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建立良好的校风,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效率,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校企合作教育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 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同时在与企业进行联合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氛围、 制度等,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虽然当前高职院校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实训教学上都尽可能模拟企业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其与实际企业仍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难以做到完全仿真趋同。从教师层面,高职院校可与企业之间保持密切配合,将企业的资金优势、 社会资源与高职院校的科研优势进行结合,打造更多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同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学习交流,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使得教学内容与当前企业实际具有更高的匹配度。从学生层面,深化“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具体的教学课程作为学校与企业人才共同培养的纽带,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讲授实际技术应用中的一些技巧,以此能够加深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合,从而促进企业人才的全面培养。同时,在此种教育教学模式之下,也有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学校能够接受教师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同时还能够接受来自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指导,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得到十分专业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此外,他们还能够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非言语交流中感悟到“工匠精神”,从而为他们树立起较为良好的榜样,对他们成长发展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家对外贸易,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客观上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全新机遇,同时也对其国际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学生国际化素养提升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认识到加强这方面教育培养对学生和学校长远发展所带来益处。然后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际化素养教学培养方面做出调整改变,加大这方面的教学支持力度,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上,从而让学生国际化素养得到提升。作为文化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能力是提高国际化素养的基础,但仅仅掌握外语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外语使用能力还远远不够。还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校际交流等方式,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