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学理论视角的红色文化解读

2021-03-07 18:29王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学中华民族红色

王欣

(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有文化的一般性,由于其独特的内涵与时代意义,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为红色文化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打开新的窗口,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地解读红色文化。

1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在西方,红色代表尊贵、神圣和权力,例如自法国大革命开始,红色的文化被赋予新的含义,象征着法国无产阶级与底层民众的革命精神,代表无产阶级意志的红色出现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旗上,1870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举起红色旗帜,自此红色与革命紧紧连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专门颜色。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红色文化在西方是受到排斥和抵制的。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时期经常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封锁与和平演变,冷战结束后,西方多以橙色、黄色、茉莉花色等颜色革命反对红色政权的存在,鼓噪西方民主革命,以自由与人权为标榜,推进民主化进程。在近代中国,伴随着新文化思潮、五四运动,红色文化自西方传到中国形成跨文化的特点,红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红色文化的本土化特征[1]。

1.1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核心的围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形成的思考模式和抽象的总和,红色文化生活化才能实现文化自觉意识并打造文化强国的目标[2]。红色文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宝贵资源与智慧力量,要不断夯实红色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基础功能,凝聚共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从不同视角研究红色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定义,红色文化的可塑性高,内容广泛,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笔者在这里将红色文化做出如下界定。

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各民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革命斗争文化。在广义上,红色文化是指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称。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地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中国红色文化启蒙于近代中国,形成于五四运动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因此,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正是中华民族从自知、自觉到自强的过程,红色文化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实践作用。

1.2 红色文化的特点

红色文化有不同的研究维度,不同划分标准决定内容与表现形式的不同。按照文化的形态可将红色文化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红色资源、红色遗产、红色精神、红色旅游、红色歌曲、红色课堂等多元表现形式。按照文化产生存在的区域划分为:革命老区文化、改革开放前沿阵区文化、军队战区文化、学校教育基层社区文化、多民族聚居区文化等区域性特色文化。因此,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3]。

国家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统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统一,党性与民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创新性相统一,革命性与斗争性、区域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等。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国家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红色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红色故事饱含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红色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

2 在民族学理论发展过程中阐释红色文化

民族学以文化研究为核心,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与民族学研究密不可分,从民族学理论视角透析红色文化本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学理论发展[4]。按照民族学发展脉络分析,将经典理论梳理如下。

2.1 文化进化论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 各个阶段的文化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文化发展的顺序必然会经过蒙昧—野蛮—文明,进步是第一位的,退化是第二位的。人类虽然处于不同文化阶段,但本质是同一的。所有民族都有心理上的一致性即不同社会的同样问题往往能独立地找到相同的解决办法,文化是世界一切民族都为之做出贡献的整体。随即得出文化的定义即文化或文明是从其最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习得的任何其他技能和习惯。文化作为整体是民族共同创造的,体现民族集体智慧结晶,红色文化亦即中华民族结合中国实际创造的文化形式,一开始可能是碎片化的符号、记忆,伴随不断发展与进化为整体性的红色文化,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现象走向理论,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红色文化反过来促进塑造中华民族整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文化传播论

各个民族的文化并非自己创造,而是世界上传播着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借用”了某些元素,在一定区域内,若干文化特质构成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为文化历史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格雷布纳主张民族学研究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无论哪一种文化事实都是在某一个地方、仅仅一次生产出来,并且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他们的创造发明传播开来就形成了以他们为中心的文化圈,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这些优秀民族的文化中传播和借用而来,整个人类文化史只是几个文化圈在地球上移动的历史,是他们彼此机械结合的历史。文化传播论是否定文化进化论的,但是作为文化产生的一种理论对于解读红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自法国大革命后被赋予革命性,到巴黎公社被赋予社会主义性质,进而凭借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红色文化传播到前苏联、中国等[5]。

红色文化应时代要求被赋予新的内涵,跨国界的传播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将先进的红色思想传播给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谋求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他们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迅速传播并得到了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等的广泛认同。国民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摒弃了之前党内的教条主义、城市中心理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因此共和国是红色的,国旗国徽是红色的,中国政权是红色的。

2.3 历史特殊论

以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特殊论主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不能被简化为某个普遍主义的发展方案中的某个类别。民族文化不是世界各国的一般历史,而是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每个文化集团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与国家建设中形成的民族性与国家性相统一的先进文化、公共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的历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理论政策,坚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通过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的格局[6]。

2.4 心理人类学理论

20 世纪30年代初,在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下,部分美国人类学与民族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心理关系的研究。他们共同主张:文化塑造了各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该文化民族的命运,各民族的差异是由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文化是抽象的,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该民族的个人开始。本尼迪克特认为每种文化都展示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表现的是特定民族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是一个综合的文化有机体;在强调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和优点的同时,也要承认其他民族在不同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不同的价值,提倡相互交流和融合。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符合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更是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而形成的文化整体模式,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论是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都是为了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各族人民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发展目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会促进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对各民族心理的认同,56 个民族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情同手足,情谊相通。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心意相同的各族人民都能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5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问世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创立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具有跨时代意义,对民族理论来讲更是意义非凡。红色文化遵循的基本宗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指导纲领和坚定的基石,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没有科学的红色文化,没有发展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战略关键期,面对统筹安全与发展的两个大局,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 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民族工作实务部门和学术界便进一步关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问题。民族事务治理通俗地讲仍然是做好民族工作,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民族工作不仅要强调“兴边富民”“脱贫攻坚”“团结进步”,更为关键的是铸牢意识。红色文化是文化的一种,与民族理论有紧密联系,其代表国家、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是先进的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工作中定会促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民族工作中要切实做到。

首先,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推进民族文化治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两个互相交叉的文化圈,两者相结合的部分即红色民族文化。这里要注意对“民族”概念的解读,做到区分“nation”与“ethnic group”的区别,放在不同语意下会有不同的理解。红色文化即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也分别是56 个民族的先进文化,即使各民族的语言风俗不同,但是红色历史记忆是相同的,共和国是红色的,每个中国人都不曾忘记更不会忘记。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公共性文化必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

其次,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础,推进民族教育治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头等大事,教育强则国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很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已从正面的军事竞赛对抗转变为文化霸权的和平演变战略,这是非常危险的。红色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青年一代是价值观念确定的关键时期,要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铸牢青年一代的共同体意识,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拥有一颗红色的中国心。铸牢民族干部的共同体意识,牢记初心与使命担当,通过红色教育,不断增强党性,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最后,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推进民族社会治理。民族政策要落地,打通上下贯通的沟通渠道,依托红色文化的宣传作用,依次铸牢上层、中层、基层的社会基础,社区治理经验也要在民族地区的农牧区推行,实行社会网格化、精准化治理,提高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民族学中华民族红色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红色在哪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追忆红色浪漫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