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云南民族文化振兴发展的三维向度探析

2021-03-07 18:29师征谢清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

师征,谢清斌

(大理州委党校,云南大理 671000)

1 民族文化振兴与三维向度发展的提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优秀民族文化作为乡风文明的题中之义,有着凝人心、聚群众、化民风的重要作用,也是发展产业,提升生态,加强治理的精神保障。做好民族文化振兴,已成为做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尤其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环节的重中之重[1]。

什么是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空间范围的民族,通过连续的生产生活实践而创造出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包括物质资料、行为方式、精神状态、语言文字等内容。民族文化为本民族群体营造了可以共同生活的人际关系、处事态度、生产方式,塑造了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可以说,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傈僳族等25 个少数民族。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立体的地貌气候,造就了云南各民族平面与立体交错的分布格局,也形成了远离中原主体文化的与众不同的云南民族文化。这包括语言文化、游耕文化、农耕文化、原始宗教文化等。

什么是三维向度? 民族文化振兴是一个包含多要素、广维度的复杂工程。从时间维度上看,云南历史从170 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至今未曾中断,云南民族文化也经历了从古至今的不断延续发展,其内涵、外延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从空间维度上看,云南民族文化经历了地域范围的交互融合。云南与贵州、广西、四川、西藏接壤,云南民族文化易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文化的交流。同时云南也与缅甸、老挝、越南毗连,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文化也易与外来文化发生激荡碰撞。从价值上看,云南民族文化也经历了其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拓展。从最初的管理辖区民众功能,到现在触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云南民族文化的价值功用无处不在。归根结底,云南民族文化振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这3 个维度上,云南民族文化振兴有选择的发挥其符合时代特点的部分,吸收其他文化有意的特点和特色丰富本民族文化[2]。可以说,云南民族文化的振兴是在多维度下对本民族文化的全面改造和提升的过程。

2 三维向度下的云南民族文化振兴与发展面临的困难

云南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尽相同,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丰富和绚烂多样。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云南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传统乡村氏族土壤,与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固有的内在矛盾,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冲击下,云南民族文化振兴遇到了诸多困难。

2.1 时间选择维度

2.1.1 未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新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云南民族地区,新矛盾的不平衡不充分尤为显著。云南各少数民族中,以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等为代表的直过民族,从极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物质材料的极大丰富与精神文化的原始贫瘠激烈冲突、不相适应。其民族文化不足以支撑社会发展,民族群众面对新社会环境和物质材料无所适从,最终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如吸毒人员增多、社会管理困难、宗教渗透频繁等,威胁着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问题,更严重的会影响我国边疆的稳定,从而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3]。

2.1.2 未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转变。云南民族文化是与各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其特有的农业文化,如独龙族的游耕文化、哈尼族的梯田农业,形成了“地随山转,人跟地走”的生产方式,长期处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在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其生活方式也趋于传统,基本与现代文化绝缘,无法反作用于现实生产实践。这就导致了在全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有效融入,使得云南在乡村振兴上有阻力,同时也使得云南民族文化振兴有困难。

2.2 空间融合维度

2.2.1 投入厚此薄彼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出现了区域投入不均的现象。一方面,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偏向有产业基础的民族地区。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检查、工作任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选取交通方便、有产业基础的乡村,着力打造样板工程、面子工程。而忽视了偏远的、发展困难的民族山区,导致了云南各民族地区之间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偏向可发挥价值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在现实工作中,支持力度最大地放在了能产生经济价值的戏曲音乐、手工技艺等方面。如滇剧、白剧、民族传统制作技艺等。而对很难产生经济价值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手稿、经卷等投入力度不够。这导致了民族文化振兴中各种文化发展不均衡。

2.2.2 地区陋习根深

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然而在传统民族文化中,有些地区陋习积重难返。一是铺张浪费。在某些地区存在着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仪式,吃喝用度超过实际参与人数,导致浪费现象严重。二是攀比严重。在民族地区人情往来需要支出,在生育、升学、祝寿等场合下,礼金攀比现象越来越多,有些甚至借机敛财。三是黄赌毒潜行。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其地理位置与南亚、东南亚为邻,人员的复杂流动导致社会环境也变得复杂,接触黄赌毒的机会大、风险高。由于民族文化中的腐朽文化未根除,使得涉及黄赌毒人员范围日益扩大,年龄日益减小。民族文化中的陋习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也与乡村振兴战略背道而驰[4]。

2.2.3 外来文化冲击

从空间上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和现象。在实际中,云南民族文化也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外来文化发生着融合碰撞。一是云南作为民族特色鲜明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诸多来旅游的外地人,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二是云南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每年都有许多人去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吸收了外地文化。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山区,其民族文化趋于传统,更容易受到务工地区文化的冲击。三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便捷迅速,导致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渗透严重。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云南各民族地区都普遍通电通网,外国文化的冲击更容易波及各民族[5]。以上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都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本土的民族文化,使得传统的云南民族文化发生着激烈的转化。

2.3 价值功用维度

2.3.1 传承保护困难

在时代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挖掘困难,由于缺少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投入,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未得到有效挖掘便已消失。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缺少保护意识,未得到应有的保存而被随意毁坏拆除。二是传承困难。传统民族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学习难度大,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地年轻人或不感兴趣或不愿学习传统民族文化,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在继承上遇到困难。三是人才凋零。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培养精于民族文化的人才,而在现实中民族文化人才有日益凋零的趋势。民族文化的管理人员不够专业、传承人员日渐老化,难以建成本土化的人才队伍。

2.3.2 功能发挥不易

云南民族文化的振兴要得到重视,必须先要发挥其价值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相关功能未得到相应发展和充分发挥。一是在民族文化的娱乐功能上,难以满足群众的多样需求。随着电视、互联网在民族地区的普及,民族地区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将民族文化的娱乐功能转移到电子屏幕上,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民族文化的娱乐功能只针对民族地区的老年人,受众不够广泛。二是在民族文化的调节功能上,难以展现社会调控器功能。民族文化的保守与落后,在道德、习俗、制度等方面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无法很好地规范民族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三是在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上,难以发挥其教化群众的价值。送戏下乡等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被黄赌毒等低俗文化侵蚀,民族地区群众接受度不高。

3 三维向度下的云南民族文化振兴与发展对策研究

3.1 时间维度: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协调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民族文化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云南民族地区处于我国的西南腹地,有着强烈的内陆文化色彩,民族文化趋向保守和封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需要协调其自身的传统意识与现代理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尤其是融入其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是消除云南民族地区群众的抵触心理,用好现代法治和德治意识,处理好民族文化向现代化转型产生的冲突。二是在云南民族地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三是鼓励传统农耕文化向现代工商文化转变。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潮是市场经济下的工商文化,云南传统的农耕文化需要向工商文化靠拢,同时打造云南独有的浸入式体验文化[6]。

3.2 空间维度:文化振兴的全方位保障

制度保障全方位覆盖。要做好云南民族文化的振兴,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制定为保障,对涉及民族文化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用法律规章制度规范民族文化振兴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在民族文化振兴过程中依法而行,为民族文化振兴奠定法治基础。二是确保政策措施区域上全覆盖。在民族文化方面,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不让一个地区遗漏,确保每个民族和每个地区都平等的享受到民族文化政策福利。三是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将民族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评价考核体系之中,在权责上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提高监管效能。

营造文化氛围除陋习。“乡风文明”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也是民族文化的现实反映。为此,要通过民族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革除与乡风文明相悖的陈规陋习。一是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各式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如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熏陶优秀的民族文化,摒弃陋习。二是完善民族文化相关公共设施。借乡村振兴的推进,逐步完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民族地区的群众培养现代文明的娱乐方式和精神生活。三是完善乡规民约建设,坚决打击陈规陋习。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的整治活动,对于与乡规民约不符的陋习坚决革除,确保乡风文明。

3.3 价值维度:助推民族文化发挥功用

主动服务人民群众。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众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在云南民族文化振兴过程中,民族文化要回归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一是文化育民。将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发挥民族文化的教化功能,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之中树立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是文化乐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娱乐功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各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支持民族戏曲、艺术等的发展,通过文化下乡、民族节日的举办,实现民族文化的乐民功能。三是文化惠民。推进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馆等工程建设,充分展现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将民族文化和旅游服务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增收,切实做到文化惠民。

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云南民族文化的振兴和传承,需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来实现。一是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圈。以精品客栈、民宿民居为旅客载体,形成系统地食宿、交通、金融等旅游服务产业,购物、文娱、体验等旅游支柱产业。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艺术通过旅游服务推向展台和舞台。二是民族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打造云南民族文化数字化平台,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民族手工艺方面,可以引入现代化具有科技含量的生产技术。三是民族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实现民族文化振兴需要依靠产业的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中“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的富民兴村工作相结合,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品牌效益”。

猜你喜欢
云南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