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青,白莹,杨玉琳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家庭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长,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人格的建立等影响深远。但近年来,我国“虐童”事件频频发生,在这其中包括一些幼儿园、学校虐童事件,更甚的是存在一些父母虐童。这些虐童的父母生而不育,养而不教,在这些家庭虐童事件背后实际反映出来的是不合格的父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的育儿知识与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因此,现实的需要要求我们对家长进行教育,为家长提供科学、正确、系统的育儿指导。
亲职教育,即家长教育,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父母教育提倡者托马斯·高顿( Thomas Gordon) 提出的,亲职教育是西方各国在20 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一种教育,它在德国被称为“Elternbildug”(“双亲”教育),美国称之为“parental education 或parent education”(“家长的教育”或“家长教育”)[1]。我国台湾学者将其译为“亲职教育”,是针对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的特定术语。当然,国内外也有专门针对家长教育方面的书籍,最著名的当为国外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在国内,东北师范大学的赵刚也在2010年出版了一本《家长教育学》,并且国内这种育儿知识、亲子关系之类的书籍也很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家长教育的研究都是一个热点,但相对来说国外较国内研究更为成熟。在关于亲职教育的现实举措方面,美国在这项工作上进行了很多可供我国借鉴的实践项目,如家长即老师 (Parents as teachers),简称PAT 项目; 先行计划(Project Head Start),简称PHS 项目;两代人项目(Two Generation Program),简称TGP 项目……这些在实践中进行的项目,对于我国进行家长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在该文中,笔者综合其他学者对亲职教育的定义,将亲职教育定义为即将为人父母者或已经为人父母者提供正确、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培养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保障儿童的权利,使父母更有效的担当起其角色。
我国对于家庭教育等问题的重视,体现在其颁布的各项政策文件以及法律法规中,如1992年国务院下达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家长提供较全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在农村,通过各种方式,推广正确的保育、教育方法。并且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家庭教育法”,之后总共多达数百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过制定家庭教育法的议案,而全国妇联在近年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的公众调查数据更直观地显示家庭教育立法已成社会共识[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要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4]。到了2000年之后,陆续又颁布了很多文件,都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制订《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2004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 部委决定,共同发起在全国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简称“双合格”活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全国妇联、教育部对《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进行了补充完善;2007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7 部委制订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 十一五”规划》;2011年1月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家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此后,我国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从这些政策当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家庭教育、家长教育都非常重视,都强调强化家庭教育,为家庭教育法立法[5]。并且政策中对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开展主体做出了说明,强调通过社区、学校等机构,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不仅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对家庭教育、家长教育进行了强调,国家也已经通过立法的形式,在各项法律法规中,对保障儿童的权利,对家长进行教育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有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父母关注儿童身体心理、预防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父母的监护责任、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等责任进行了规定……所有这些政策及法规等,都体现出国家对于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的重视。
在前面说到了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家长虐童的问题,有部分家长生了孩子却不养育,不履行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对这些家长进行正确且科学的育儿观指导,保障儿童的权利是极为必要的。并且现在的社会发展迅猛,特别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教育领域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只是通过一些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碎片化的育儿知识学习,这些育儿知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而且家长对这些育儿知识的好坏与否的甄别能力也无法保证。在这种状况下,家长需要接受一些系统的育儿知识,而不是只依靠网上的碎片化育儿知识,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对于儿童的教育是异常重要的。家长的很多言行举止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儿童。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8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儿童以及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行为、不良行为等,归根结底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是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家长没有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教育指导[6]。正因为儿童第一次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家长没有及时地进行正确的引导,才会使这种行为进一步持续下去,从而使某一不好的小行为发展成为问题行为、不良行为,在之后对自己甚至他人的利益产生危害等严重后果。
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学生减压的大背景下,有些家长依然不得松懈,为儿童报各种课外辅导班等,过度重视儿童及青少年的成绩以及排名。并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并没有抽出时间和精力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这种“唯分数,唯成绩”的心理,也体现了家长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育儿观,这种心态对于家长在教育儿童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上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目前我国为应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角色。家庭教育指导师旨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家长及孩子的测评,找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通过授课建立家庭教育理论基础,跟踪指导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家庭学的理论知识,帮助家庭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孩子的德行和责任,帮助家庭幸福。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是孩子,也包括家长,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的能力,纠正教育的方法[7]。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出现,为我国开展家庭教育、为家长提供更系统的育儿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我国家长教育的专业化产生了重要的意义。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师主要采取的还是考试认证、培训的方式开展,学员完成规定课程并考试合格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CETTIC 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培训证书》《CETTIC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是在我国家庭教育指导领域唯一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认证的职业培训项目。虽然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看似已经形成了一种体系,但是其实际运行以及效力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学校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与学生进行交往交流,是除了家长之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是比家长更清楚的,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总是通过教师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与成绩的原因。相对于其他群体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是较其他群体更高一点的。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领导力中包含着对家长进行教育,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这一内容。在美国的教师领导者模型标准的第六个领域中,明确提出教师具有改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合作的领导力,能满足家庭的教育需求,并对其做出了具体的要求[8]。同时,在我国之前颁布的各种政策文件中,都明确提出学校要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那么学校当中的主体除了学生就是教师了,教师在入职之前就已经在本科阶段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所以,对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培训,相较其他群体来说也更为容易。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数据时代,社会媒体等对于信息的传递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家长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专门关心家庭教育这一方面,只是通过网上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来学习一些育儿小知识。此时,就需要社会媒体等发挥其正向宣传与引导工作,开发一些系统化、科学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知识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们在碎片化的时间也能进行系统的育儿知识学习。并且开设咨询服务,为家长提供更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家长教育指导作为教育中的一大现实问题,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如何对家长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为家长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家庭教育知识、育儿知识等,仍然需要我们在现实中不断地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