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思想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2021-03-07 17:1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主义时代

陈 利 霞

(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济南 250101)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完整的内容体系、鲜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的2021年,深入学习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有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浩瀚征程中,发挥其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渊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幸福”的话题进行系统阐释,逐步形成的人民幸福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幸福思想的现代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时代演绎,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幸福理念的当代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准备了丰饶的文化土壤

追求幸福生活是推进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先民对于幸福问题的思索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中叶前《尚书·洪范》的“五福说”。该学说剖析了构成幸福的五大要素,分别为长寿、富裕、平安、美德、寿终正寝。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诸多思潮流派(如儒、释、道、墨)对幸福的认知逐步深入并自成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显学——儒家主张“仁者爱人”,通过“仁爱”的手段,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大同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思想闪耀着民族智慧的光芒,是古圣先贤对幸福问题思考、论述的哲学精华,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提供了丰饶的文化土壤。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提供了深厚的理论积淀

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求解放的理论经典。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撰写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详细阐述了他对幸福的早期认识:青年选择职业必须以人类幸福为根本目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的悲惨遭遇唤起马克思的深切同情,他从人的现实属性出发探寻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5。立足于现实世界,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探寻幸福的本质及其实现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旗帜鲜明地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现实社会实践,马克思把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必然路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追求现实幸福价值趋向的高度总结,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提供了深厚的理论积淀。

(三)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幸福思想的共同探索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民摆脱贫穷与压迫、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1921年,13位青年才俊汇聚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明确将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党的永恒理想,将满足中国人民迫切的幸福愿望树立为党的宏远目标。开国领袖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党的根本宗旨、将“为人民谋福利”作为执政党终始如一的光荣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分别是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理论、江泽民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和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这些幸福主张内容侧重点不同,但目标高度一致,“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契合人民群众的幸福渴求,真正做到了为广大民众争取幸福”[3]11。可见,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幸福思想的共同探索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中国国情深度融合的时代结晶,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思想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幸福思想进行的创新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安邦政治实践的理论阐发,为中国改革发展进步的宏图伟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核心要义,科学回答了人民幸福的理论内涵、实现保证、实践途径、最终目标等基本问题,构筑了完整、深邃的内容体系。

(一)人民幸福的理论内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幸福的内涵深化,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4]4。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由此看来,人民对幸福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而变化,不仅注重充裕的物质条件,还追求富足的精神世界,更向纵深层面不断拓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统一体。

人民幸福的内涵具有广泛性的同时,也具有侧重点——多措并举保障和改善民生现状,有效缩小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民生福祉安康,不仅关乎经济平稳运行,而且关乎社会安定和谐,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党和政府“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6]135。举国上下勠力同心,多解民忧,多谋民利,多纾民困,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补齐民生发展各项短板,坚守铁规正风反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为全体人民打造高品质生活,让广大群众在教育均衡、就业扩大、薪酬提高、医疗康养等方面的共建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内涵表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顺应人民从以往的物质文化需要向含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实质更高级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7]8。

(二)人民幸福的实现保证是党的领导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不但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可靠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

实现“人民幸福”这一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政治担当的最终归宿,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集中展现。新时代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埋首苦干,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重申:“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同时,他提醒全党同志必须明责于心、履责守正,坚定不移地将人民对党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确立为评判、考核党政工作的唯一价值尺度,使我们党始终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以上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坚定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的执政立场、明确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的历史使命,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规律的路径探索。2021年“十四五”规划成功开局,为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先进优势”[9]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持续深入开展“践行初心与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强化履职使命担当,选拔锻造基层领导班子,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三)人民幸福的实践途径是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创新了“劳动创造幸福”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点,阐明了实践目标与实践途径的高度一致性。努力奋斗是劳动或实践的中国式表述,彰显出在“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境遇下中国人民的锐意进取和时不我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奋斗创造幸福”多次论述、注解,揭示了奋斗在实现伟大“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10],“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11]。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对新时代的劳动者而言,劳动是体验幸福、完成自我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12]为激励社会成员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干,必须在社会宏观全局形成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广泛共识,必须着力做好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扫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和共享发展成果的一切障碍,努力保障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有尊严。综上所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13],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普通劳动者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从宏伟的梦想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图景。

(四)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为人民幸福最终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立足人的社会属性,人民幸福观对个体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关系做了明晰界定,确定了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14]他把个体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视为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个体幸福是社会整体幸福的前提,社会整体幸福既为实现更高层级的个体幸福创造有利条件,也是众多个体幸福的集聚整合,成为社会公众普遍的精神共鸣和高度的心理认同。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多元文化格局并存的复杂形势下,实现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自我淬炼、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将关注点聚焦于满足全面、立体、高层次的民生需要——群体普遍幸福、群体共同发展,努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层次性、差异性问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因此,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论断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的科学阐释,不仅是指引社会个体实现自身幸福的价值原则,更是社会整体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

三、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性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幸福观对社会主要矛盾剖根究源,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在关注个体生命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对民主生活、法治环境、公平诉求、生态环保等方面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时尚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价值取向。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化哲学视角,人民幸福观对人类整体的存在意义进行终极追问:人类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对人类道德发展的未来趋势抱有充分信心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铿锵有力的时代回答:只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社会政治需要均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发展同步进行,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和谐共生,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才能成真。因此,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新时代中国国情与全球化发展趋势交互作用的时代产物,不仅为中国人民从富裕走向幸福、走向强大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方向指引,也对世界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思想启迪,为人类社会破解终极幸福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答案”。

(二)广泛的人民性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根本立场是人民幸福,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人民是幸福的实践主体,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成果的享用者;同时,人民是幸福的力量源泉,既是指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单个劳动者,也是指特定地域、职业、民族、阶层的社会群体,更是指作为整体的所有中华儿女。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幸福”的理念,多次发表高屋建瓴的重要论述,使全体中国人民筑梦圆梦的奋进步伐更加坚实有力。“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15]29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三大核心要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与保证,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起点和归宿。只有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个人的理想、追求最大限度地融入时代洪流之中,让14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安全、更有尊严的“中国梦”才能由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坚持人民幸福的价值立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价值理想,契合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追求。

(三)强烈的实践性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在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恢宏部署中丰富、发展,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经济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调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工农城乡关系,为人民幸福生活夯实雄厚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方面,健全政府职能机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本领,确保政府督查抓铁有痕、落实有力,为人民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文化方面,加快公共文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化水平,促进文艺创作和文旅产业关联合作,延伸文化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丰盈的精神食粮。民生方面,在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与人民群众现实利益息息相关的诸多社会问题,持之以恒脱贫攻坚,接续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生态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措施,推进构建生态环境守护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人民幸福生活营造安全、有序、优美的宜居环境。可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每一方面都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目标,多元主体齐心聚力,稳步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祈盼与憧憬。

(四)明确的导向性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倡导社会成员弘扬奉献精神,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这一幸福观从根本上克服了盛行至今的德性主义幸福观和快乐主义幸福观本身存在的片面性,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绝非单纯的物质富足或纯粹的感官刺激,社会公民只有将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个体人生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奋斗过程中收获物质财富和精神欢悦,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从而感悟幸福的真谛。也就是说,人民幸福观特别强调物质欲望满足与精神生活愉悦双轮驱动发展,在实现国家社会整体幸福的过程中,将囿于个人利害得失的“小我”与为祖国、人民的光明未来挥洒汗水的“大我”融于一体,从而达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圆满人生境界。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广大民众立足本职、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在夺取疫情防控伟大胜利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充分显示了奉献精神汇聚民心民智民力实现“中国梦”、谱写壮丽诗篇的蔚然成效。由此,作为寻求人生导向的生命哲学,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主张“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16],引导社会公众培育“幸福源于奉献”的价值理念,并在具体实践中笃信、力行、致远。

四、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思想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循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遵循“认识—理论—实践—再认识”的内在逻辑,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治国安邦的千端万绪,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融会贯通提升到全新的思维高度,是党带领全国人民矢志奋斗艰辛历程的概括总结。这一幸福观强调知行合一,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验证理论、升华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17]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恢宏气魄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群众观、政党观、实践观、发展观、幸福观贯通融合,提出的人民幸福观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领域维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境界。所以,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不仅对实现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将从根本上改变全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学懂悟透,并落实到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浩瀚征程中,发挥其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幸福愿望、过上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8]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群众路线贯穿于党政工作的方方面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的鲜明品格;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灵活运用提高到崭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价值观的完美结合。这一幸福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出发,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为谁享用”的时代之问,精准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达的时代内涵,充分调动、激发蕴藏于广大民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无穷创造力。当前,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绘就的壮阔画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途,加快调整现有利益格局,加快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国家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改革进程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险峻性。习近平总书记殷切重托全党同志:秉持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焦虑、忧思与期盼,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拥有执政的磅礴力量。另外,为了营造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的国际和平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团结合作道路,与世界各国并肩前行,“广泛开展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9]。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不但是中国人民实现幸福愿望、过上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也为全球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指明了寻求、创造幸福的实践方向。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主义时代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