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国内外主要城市体的发展实践

2021-03-07 16:51:20王译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博物馆建设文化

王译晗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收集形式和集中展示平台,它的发展建设受到了国内外主要城市体的普遍重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价值作用日益彰显,越来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和城市文化事业繁荣的显著标识符号。

1 博物馆现象的兴起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是社会文明的延展地。细致梳理城市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博物馆正在依托这些城市体的全面进步而快速兴起。

1.1 博物馆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

当今,博物馆业发展的总体规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尺,各国都在竞相发展博物馆事业,全球博物馆数量和规模逐年大幅提升[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更是得到迅猛发展,进入博物馆建设的高峰时期[2]。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 700余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9倍,目前仍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1.2 民间博物馆异军突起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源自生活、成于市场的民间博物馆地位逐步上升。徽县的金徽酒文化展览馆,园区里近3万平方米的养酒馆中存放着众多当地特色的历史名酒,将独特的酿酒文化、酿酒历史展现在大众眼前;中卫市海原县城的金福博物馆,馆内藏品数量达10万余件,不少文物对于研究西夏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目前,全国民间博物馆已超过博物馆总数的四分之一,有数十家民间博物馆分别被评定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民间博物馆的迅猛发展,为民众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丰富完善贡献了较大力量[3]。

1.3 地标性博物馆不胜枚举

一些博物馆因其自身的巨大文化贡献力和显著社会影响力为世人熟知[4-5]。著名的索玛雅博物馆,这座位于墨西哥城心脏的地标建筑,收藏了长达约5个世纪历史的大约70 000件艺术品。久负盛名的俄罗斯冬宫,是18世纪中叶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典范,它收藏了全世界范围内总数达300万件的艺术品,被誉为“一部西欧艺术史”的艺术圣殿。此外,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地标性博物馆的存在和崛起,不断刷新公众对人类艺术和世界文明的了解与认知。

1.4 博物馆分布多点扩散

随着人们对博物馆功能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博物馆建设越来越受重视。以国内为例,不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力建设博物馆,各中小城市在博物馆建设方面也是百花齐放,如今博物馆的分布呈现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多点扩散的趋势。如县级市中展示青州历史古迹的青州博物馆,展示手工造纸制作工艺的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等,就是博物馆向中小城市扩散的典型代表。这种扩散的趋势将会使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博物馆的公众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率差异进一步缩小,扩展了博物馆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6]。

2 各地博物馆发展的特点

博物馆与一般城市建筑物不同,它的发展建设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既有历史文化的有序传承性,更有内涵定位的时代差异性。

2.1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如今的博物馆,在公众视野中扮演的角色愈发多元。从国家层面来看,优质的博物馆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大国舞台;从城市层面来看,充满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可以成为网红打卡地;从个人层面来看,具有文化认同感、教育价值的博物馆是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重要去处。如法国尼斯的考古类博物馆——希米耶考古博物馆,是一处罗马时代城市遗址,建于公元14年,当时的公共浴室、圆形剧场和街道清晰可辨。虽紧邻赫赫有名的马蒂斯博物馆,但科学的建馆理念使其并未被画家的光芒所掩盖。在室内展区的互动部分,游客可以跟从语音提醒,将一些模型和道具层层摆开,自己去还原当时的战争场面,如此频繁有趣的互动,犹如一次次的抛光打磨,让参观者把这个无华朴素的空间默默放在心中,再难忘却[7]。

2.2 与时俱进、科技创新

凡益之道,与时皆行。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下博物馆一改传统的“老气横秋”,加速散发“玩转科技”的迷人魅力[8]。触控交互、体感交互、3D Mapping、动态投影、VR/AR/MR、全息成像、多通道投影拼接融合技术[9]大量应用,文物“动”了起来。2020年春节,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交织,组成了创新的文化体验空间。敦煌莫高窟的“神秘敦煌”文化展利用数字科技向参观者呈现了7个极具艺术意义的1∶1复原石窟,有别于以往“纯平面”“静止型”的观展方式,以360度的动感“飞天壁画”给予参观者沉浸式的感官震撼。开封博物馆,《清明上河图》通过数字化演绎,在环形的大屏幕上形成流动的图景。观众手动点击大屏幕上可触碰的小屏幕,能够以方言或现代语言进一步解读《清明上河图》中所示内容。

2.3 定位清晰、概念突出

博物馆要想有吸引力,首先要有感染力。现代人需要博物馆带来更多的情感共鸣。这时的博物馆,就不再是单纯的古董收藏场所,而是要成为怀旧的老房子和城市荣誉感的归属地[10]。2020年10月,哈尔滨博物馆开馆运营。哈尔滨博物馆是在对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市委原办公区进行整体改造后,形成的哈尔滨市第一座综合性公益类博物馆群。该馆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及大众的文化需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成就和戏剧艺术展览区,集中展示哈尔滨的民间艺术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京剧、评剧和话剧,以及早期拍摄的故事片,等等。这些独特创意和新颖设计,不但浓郁了市中心特色文化氛围,而且突破了博物馆实体屋子这一“天花板”,实现从“城市博物馆”到“博物馆城市”的历史转变。

2.4 资源集约、价值重塑

博物馆建设注重的是内在文化价值和实用性,这方面有很多经典改造案例[11-12]。1986年,墨西哥的蒙特雷市填海造陆,建造了一座1.5公顷的钢材生产基地。钢材生产基地在运行使用之后逐渐废弃,改造利用,便成为新的问题。1997年,庞大的废弃高炉在设计师的手上,加入一些新的现代结构变成了一座向人们展示钢铁生产历史的主题博物馆,每年吸引游客多达200多万人次。我国也有这样的成功改造事例。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著名中国工业博物馆,就是在原来铸造厂废弃的厂房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古老的机床、淡淡的机油味道让人感受到老工业基地的情怀,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3 对推进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

各地经验充分表明,博物馆作为一个有效载体,价值独特和作用特殊,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推力量,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这些宝贵发展经验,为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借鉴。

3.1 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助推城市更新

博物馆的改造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大背景,在城市更新板块不断细分的大发展趋势下,政府应使每一次博物馆建设改造都与城市相融相生,博物馆建设改造作为旧城改造的助推器,能够联动周边各个区域并带动历史街区未来更好地发展,这不仅能够使得博物馆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还能够不同程度地对于城市化、经济发展起到良性影响。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个契机,将其纳入城市化更新计划之内,将城市化与博物馆建设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处理好博物馆建筑与周围的关系,做综合型城市开发。博物馆从建筑实体到空间环境、从文物标本到辅助展品、从展柜台具到灯光色彩、从场馆展示到社会服务等等都要跟上政府城市化策划更新的步伐。

3.2 博物馆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文明形象代言

政府需要不断适应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需求,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持续提升博物馆的“名优产品”和“审美追求”。博物馆应该贯彻政府要求实施全方位的改造工程,以大幅提升文化服务空间,提高公众参观的舒适度、便利性和体验性,提高文化旅游的精致度。同时,政府应该加快博物馆建设布局速度和频次,不断挖掘极具地方特色的资源,寻找精神之源,夯实馆建之根,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对地区特色博物馆馆藏资源继续进行系统有序的挖掘。还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力量,广泛大量地搜集有关文字性资料,让其在博物馆的沉淀中绵延永续。

3.3 博物馆的发展应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博物馆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规划的引领带动。一方面,政府要高标准编制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一批促进博物馆建设的重大支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品牌工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以制度优势不断拓展博物馆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为了使得规划能够对于博物馆发展改造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需要深入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做好与现行管理体制的平稳过渡,在制度上提升博物馆管理效率和科学性,理顺设立程序。同时要修改现行博物馆法规规定,明确非公博物馆的属性和馆藏品归属,为非公博物馆的设立和运行保驾护航,让非公博物馆可以直接分享博物馆体系的专业指导和文化红利。

3.4 博物馆的发展可促进城市业态转型

博物馆置身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环境下,转型发展既在情理之中也是必须为之。政府应积极顺应博物馆的时代发展趋势,研究制订鼓励在线文博等文化服务和信息消费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博物馆建设领域信息产品开发,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提高博物馆作为公共设施的运营效率,促进博物馆供给方式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同时要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博物馆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融合多种科技手段,有效利用网络传播,建设数字博物馆,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巩固博物馆高精尖经济结构,并鼓动以结构辐射带动产业,提高文博产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发展建设与城市发展进步是休戚相生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进步离不开博物馆的强力助推。在某种意义上说,博物馆兴、城市兴,城市兴、博物馆兴。充分挖掘并有效发挥博物馆这一载体的价值与作用,更好地记录城市发展印迹,并通过这些印迹符号寻求普遍的价值共鸣与认同,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永恒课题。另外,后续的博物馆数字化运营、智慧城市场景化应用等许多衍生问题,也迫切需要在发展实践中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该文梳理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启示性思考,可以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指导推进博物馆发展建设,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进步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博物馆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