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综述

2021-03-07 16:51:20王涛刘家琪陈嫔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视野师资国际化

王涛,刘家琪,陈嫔荣

(1.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114)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发展关键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高职的培养体系仍旧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形势新需求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角色新定位。以高职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研究目标,回顾和分析2000年至2019年相关研究,可从高职人才国际化视野培养、专业课程构建和应用型师资培训3个方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1 高职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发展回顾与分析

通过收集和分析2000年至2019年文献发现,有关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大致能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研究发展较缓,处于方向探索阶段,学者们聚焦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高职教育应当何去何从[1]或讨论在入世背景下,展望高职教育的未来[2]。第二阶段为2010年至2014年。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如戴小红[3]从高职国际化发展的动因和内涵入手,探析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吕景泉等[4]则用理论为国际化高职教育实现路径做支撑。第三个阶段为2015年至2019年。相较前两个阶段,这个阶段发展十分迅速。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对高职国际化人才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此时,高职国际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而且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又不得不接受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学者[5-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析高职国际化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寻和创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虽然高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相较于其他领域开始得比较晚,前期发展较慢,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对国际化技能人才的热切需求,高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从第一阶段“方向探寻”到第二阶段“模式初建”,再到第三阶段“模式创新”,在不同阶段学者们的努力下,高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健全,为国家“走出去”输出更多优质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2 高职应用型人才国际化视野培养研究现状

较早提出高职国际化培养的学者是刘湘建,他强调国际化理论与素质教育、终生学习一样重要,指出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知识。但他只指明了高职应用型人才国际化视野培养的一个大致方向,并没有列举具体措施。

朱正浩[8]提出“本土国际化”的概念。他认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出国,国际化也不能只靠出过国的学生。本土国际化就是为没有出过国的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从课程、教师到教学资源都加入“国际”二字,让学生不出国就能拥有不同文化经验。王玉香认为,高职国际化视野培训的前提是高职本身先要分层,即划分高职教育等级体系,且明确自身特色和定位。秉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统一,实践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开设国际化课程、国际化专业、校际国际合作,以此构建国际化视野培训体系。

刘霞[9]则从思政课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视野培训体系。她认为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学校在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思考和认识。提出以学生为本,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大多学者探索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发展培训体系,沈洁[10]从师资培训角度出发探索高职国际化视野路径的实现,通过有效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化知识的教师,促进高职国际化发展,更为有效地培养高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的国际化发展必然需要构建一套有效且通用的国际化视野培训体系。最初探索高职国际化发展之路时的学者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高职应用型人才国际化视野实现路径越来越清晰,从最开始模糊的方向,到提出具体概念,再到从不同角度探索高职人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然而,以构建国际化视野培训体系为主题的研究仍不多,大多只是单一针对某具体应用学科,又或是论述得过于宽泛,实践意义不大。可见,就高职国际化视野培训这一角度的研究仍可继续挖掘。

3 高职国际化专业课程建构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对外开放型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挑战。而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则是人才。高职作为应用型人才输出的大本营,要迎合走向国际化的企业需求,课程体系也要随之改革。

刘建湘在思考高职如何适应国际化竞争时,提出了教学改革。他认为高职改革首先需要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特点,处理、安排好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比例;其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量结构的总体特征是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相结合,而不是只注重理论技术;最后,实施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一些学者借鉴国外的培训模式或引用国外标准创新教学模式。朱正浩借鉴澳大利亚TAFE模式,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和经济环境,多维度地创建国际化培养的环境。林列书、田巨和雷曙光[11]将高职民用飞机维修专业对标国际标准,制定国际化培养方案、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国际化评价体系,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赵凛[12]在参照国内外外语能力标准和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出发,构建了“4E”外语能力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实施了基于内容的教学模式。韩冰[13]认为,中国应该借鉴《悉尼协议》,积极推进技术教育认证,保证技术教育国际化。

另外一些学者直接对标行业最高标准,让课程设置更为高效和实用。杜庆[14]认为,高职既然培养的是一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我国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可以对标最高质量标准——世界技能大赛。以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和内容标准为基础,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依据比赛测评规程和范围,重构人才培养考评体系,缩小中国职业技术与国际化标准水平之间的差距,使中国的工业与服务业走向高水平的国际化产业发展道路。姜福祥和朱东进[15]探究ICT专业依托于华为ICT平台的国际发展模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托华为ICT学院,开展国际高级技能认证;同时通过分析国际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情况,制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计划。从课程教学、推广认证、组织注册、考生培训、考场设置与进行认证等方面,探索学校教学的改革模式和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的方法,为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行动策略。

除了以行业或需求为标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课程的设置应当综合考虑学校、学生和企业的需求与影响。董海英[16]探索校企双主体在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从凭借当地资源、借助联盟组织强化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坚持工商互融理念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和深化产教融合打造留学生现代学徒制几个方面探索高职国际化课程。张海燕和郑亚莉[17]提出了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所学专业、外语理解、文化融合3个方面定义了该模式的内涵,分析了该模式的改革重点和具体实施方向,探索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的改革。叶盛[18]基于中外合作办学,从双语教材的选用、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多国际化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国际化专业课程的构建要与国际接轨,即课程的制定和标准、考评体系都需与国际标准挂钩。但高职国际化发展不能只单单朝国外看齐,生搬硬套国外的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反思自身课程本身的优势或问题,立足本校或当地区域特色,对接相关企业。如今中国企业的国际经济合作正在向覆盖面广、层次多的方向发展,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是新时期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挑战和机遇。高职教育应当抓住机会,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中国国际化建设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

4 应用型国际化师资培训研究现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国际化,这同时也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体现。国际化人才体系构建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高职国际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升高职师资的国际化素质势在必行。

学者孔韬、彭庆环和陈汉平[19]发现各专业学科中,教师需要开阔专业知识视野。再者,许多教师企业工作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死板,教师只能对教材内容生搬硬套,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的条件上太过于看重学历和职称,但学历高、职称高的往往都是研究型、学术性人才,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能力不是很强。这使得教师人才结构不合理。因此他们认为,应聘教师不应只以文凭或职称为唯一标准,而要适当引进一些熟悉企业运作的人才,帮助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鼓励教师们考取职业资格证,发展自身能力。鼓励教师们跨出国门,强化教育理念国际化等。

刘伟[20]则从3个大方面就师资培养进行论述:包括3个方面:一是在观念国际化。加强教职工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教育,获得他们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对学校国际化工作普遍地理解和支持;二是在师资配置国际化。根据学校所需,创造国际化教学条件,吸引境外高水平、高技能人员来校任教或短期授课;三是师资水平国际化。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访问、学习、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国际科学研究或项目开发,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等。

林列书、田巨和雷曙光[11]首先是考虑该专业的需要,从海外引进有经验的技术骨干或从合作院校和企业聘请教师;其次是注重培养该校教师,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基础执照,安排教师参加技能培训。

崔红、洪洋和陆丹颖[21]探究ESP对高职国际化教育的推动作用。她们认为,一个合格的ESP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其次是专业教师的帮手。也就意味着,她们认为语言和专业的授课教师可以分开。

不置可否,如果高职想要走向国际化,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赵凛[12]认为,外语教师应该自觉提高他们自己的语言知识、社会行业经验、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因此,多维度、立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可以从教师竞争上岗、教学竞赛、师资培训、短期出国留学访学、企业实践锻炼等几个方面培养国际化教师。

综上所述,国际化的师资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必不可少的力量。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双语或多语教师的支持;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依赖于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然而,语言与专业师资的比重多少依旧存在争议。如何平衡整个师资团队,让师资队伍能够有效促进高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仍待探讨和研究。

总之,高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发展较快,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诸多具有启迪性的见解,成果颇丰。通过文献的搜索和分析发现,我国高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国际视野的培养、课程设置和师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就以上这3个方面而言,整体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仍然不多。今后的研究如果能更深入、细致地集成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实践和研究,一定能够推动高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视野师资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居· 视野
中华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 01:48:04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视野
科学家(2015年2期)2015-04-09 02:46:46
真相
读者(2014年18期)2014-05-14 11:40:56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