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2021-03-07 16:51:20吴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载体政治思想

吴迪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58)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日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关键,也成了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延伸至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全方位,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承载知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也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目前大众理解的新媒体是指在互联网和信息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日常生活中已普遍存在和运用的在网络技术体系的支撑下出现的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快速和更加广泛的新型的媒体形式[1]。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也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和一种方式,该文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当前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对高校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2 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优势

以数字和通信技术为手段的新媒体,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和隔阂,消融了传统媒体之间的距离,甚至弱化了信息发布者和手中之间的界限,当前新媒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在新媒体平台中,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之间的界限渐模糊。这也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中只有机构或官方才能发布信息的局限。在当前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受众可以在浏览信息的同时进行对信息的转发和评价,与发布者进行互动和探讨,有利于信息的交互。高校利用该特点,可以使学生身心参与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引导师生在新媒体平台中进行信息和感悟的交流和碰撞,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并衍生更加进步的思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第二,其信息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性。与传统媒体方式相比,当代新媒体具有更快和更广的优势,受众可以随时加工和发布信息。新媒体利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且以及高速的数字通信技术,可以大量的,及时的呈现信息内容。让学生不受时间限制,甚至是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机地浏览相关内容,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三,新媒体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个人选择形成完全随机的信息,更加突出个性化[2]。当代新媒体可以做到面向更加多样化和更具有类别特征化的受众。高校根据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利用新媒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更加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第四,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目前我国新媒体归为“九大平台”,新媒体上的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日渐丰富,如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都带给受众不同的体验。高校可以利用该特点,日渐丰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 新媒体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平台则成为了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媒介和载体。在我们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新媒体承载了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和优势。

3.1 拓宽载体功能

拓宽载体功能主要是指新媒体平台不受相对固定时间和固定空间的约束,依托日渐提速的数据通信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最广的宽度对大学生进行实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影响,促使大学生在广泛的积极地思想政治氛围中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3]。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更加能使优秀的思想、先进的政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得到广泛快速传播,使学生达成了相对自由的学习期望,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

3.2 法律约束功能

以传统思维来看,以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潜在大量的风险,大众对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秉持怀疑态度和观望状态。但当前新媒体具有法律约束功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一次会议上强调了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此后我国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还要求以法律形式明确“网络实名制”,对重大突发事件可采取“网络通信管制”,进一步净化了网络环境。法律制度的约束功能,使新媒体平台表现出实时监管,反应迅速的优越性。

3.3 同化辐射功能

新媒体平台具备很强的传播能力和传播速度,同时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形成和更替也显现出突出的迅速性。根据网络媒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思维敏捷、思想前沿、追求新异、易受鼓舞等身心特点,受众可以从各个角度和自身兴趣点,快速形成某种舆论导向,受众最终被同化和辐射,使原生文化加以改变,改变成一种大众之间均能遵循的价值目标。以这个功能为基点,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积极的思想和先进的思潮,把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引导到符合当前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脊”价值观上来。

4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变化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文化表达方式和社会行动方式,从而也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更新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式,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4.1 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多变

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各类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个人言论的私人空间,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可以随时分享和传递信息的公共舆论平台。在网络平台不断的发布、评论和交流某一信息的过程中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当引起一定的关注时,就会形成舆论焦点[4]。由于对当前媒体平台多种多样,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具有绝对的优势,此外,信息发布者和评论者自身的素质良莠不齐,信息发布者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等,均是造成了舆论环境的多变的原因。

4.2 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多样

在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当代,社会文化多种多样,由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程度、民俗民风等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意识观念、价值观念、情感因素等也存在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播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不符合主流思想的亚文化依然存在,甚至对主流文化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高校和网络中存在的文化多元性和多变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敏锐的鉴别力对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文化进行鉴别,区分不同文化的性质,并积极扩大优良文化的正面影响,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5]。

4.3 学生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因素随之变化,大学生接受外界影响的方式和途径也日渐丰富。高校是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心理也进一步凸显。当代各类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情感问题、价值观念,甚至是生活琐事进行展现,同时在网络中得到回应。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源,解决自身问题,也可通过平台为他人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更加新颖,更加丰富的信息,心理环境也将直接受到影响,日渐复杂。

由此可见,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适应并更新观念,积极占领网络媒体阵地,有效的利用新媒体的速度和广度进行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有效的学习网络技术和手段,及时获取信息、增加知识,积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改善课堂教学载体、丰富活动载体形式、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载体,积极传播正能量[6]。

5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把握或把控新媒体平台的话语权,积极探索和研究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

5.1 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的监管

当期网络环境多变,网络新媒体包含的信息复杂多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网群、公众号、网站、交流平台等进行登记并设置专项管理员,时刻监管网络媒体舆论动向和学生关注话题。设置高校网络信息员、网评员和网络监督员等,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手臂。坚持定期的谈心谈话,深入学生群体进行调研,定期收集了解学生的网络动态、热门话题、舆论方向,并分析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动态和导向,及时把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5.2 创新新媒体工作载体

当前新媒体承载思想政治宣传、传播信息,交流互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运用网络媒体优势的过程中要坚持政策导向,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媒工具和传播内容的选择,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努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宣传阵地,发布实时信息,互动交流信息等。同时,积极探索并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加强与学生实现有效互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重大政治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加强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中的日常政治理论的学习,将正面积极的理论渗透进头脑。此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兵役投票、评论、转发等手段是高校学生广泛的参与其中,如网评文大赛、红色网站设计、重大历史题材网络宣传等,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5.3 发挥网络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作用

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视隐性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单纯的运用新媒体传播制度规定、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的输入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欠佳。任何教育形式都离不开环境的渲染和熏陶,我们应不断优化新媒体中的精神文化环境,传递文化自信,宣传优良榜样,发布时政观点,发表正面评论,不断塑造网络媒体的网络环境的积极风尚,间接的发挥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发展。

5.4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在运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我们应不断提升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应积极教导学生不盲目跟帖、转帖、群发消息,不传播片面、不实的消息,不发表和评论不正当言论,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同时,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还表现于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荣辱观,高校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引导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主动维护国家荣誉与安全。此外,高校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在制度层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

5.5 注重高校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紧扣育人为本的主题,要努力贴近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是媒体呈现的内容始终保持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以达到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们还应积极运用优秀网络资源,建立线上服务中心,在线为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或办理相关事物。此外,我们还应意识到网络媒体可能为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扰,网络媒体的确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但其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容易导致学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甚至出现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现象。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应时代发展,转变工作角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和探索,以先进的新媒体为载体,适应并开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载体政治思想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