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青,刘庆超,周春玲
(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1]。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把推进高等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工作作为评估本科教育办学水平和提高本科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步骤,正式写入此次意见和系列卓越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意见[2-4]。2019年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新农科建设要开创的“三条路径”,对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5]。新时代背景下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国标”“新农科”建设为标准,以“专业认证”为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拓展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始于1993年,2000年获“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授权,2008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立项。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园林行业发展和需求,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与专业发展趋势分析出发,对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度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园林绿化率已成为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居民的“绿色”意识也在迅速加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带来了园林专业社会需求的不断升温,园林专业人才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大大助力城镇环境建设发展。同时,园林行业的发展也为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应用型园林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
目前中国风景园林、园林事业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约500多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约占3.5%,硕士以上层次专门人才比例更低。园林绿化相关企业(苗木生产、花卉产业、园林设计与施工等)过万家,能够适应生产一线的岗位需求越来越多。就世界范围而言,园林行业已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越来越重,给园林专业培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花卉消费已由社会集团消费转到个人消费,以家庭消费带动的私家园林和家庭园艺市场需求将日益扩大;注重野生花卉的引种驯化,筛选多样化、特色化的花卉类型,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花卉品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重视花卉种苗质量,标准化、基质化、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家庭园艺、花卉良种繁育、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知识的教学将会成为园林专业发展趋势之一。
苗木生产发展方式由粗放性转向集约化,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管理模式由常规化转向了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也日渐完善;过度设计到节约型园林营建的转换,使得乡土植物、高适应性、抗旱节水耐盐碱植物需求加大;采种和育苗步入机械化和工厂化生产,育苗由传统的露地育苗转向容器育苗,实行了流水作业。苗木生产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机械化、工厂化生产,高适应性高抗性优良种苗的繁育将成为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的重点。
“三分种,七分养”。园林绿地的建成并不代表园林景观的完成,只有通过高质量、高品质的园林养护,园林景观才能逐渐的形成与完美。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已经走过了“注重园林建设,轻视养护管理”的发展阶段,园林养护管理作为园林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发展迅猛,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潜在市场容量较为可观。园林养护管理成为园林专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
全国各级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绿化事业的发展,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183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75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在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指导思想下,各级政府将持续加大对市政园林景观等方面的投资,园林绿化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另外,与公园、广场、风景区等相比,居住区域内的风景园林景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配套园林景观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将逐渐加深。
目前,全国各地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将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向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发展,园林绿化行业也将顺应趋势,将资源、技术、市场向生态领域倾斜。同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与生态环境建设及与生态修复相关的森林公园、流域治理、生态湿地修复、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边坡修复、土壤改良与土壤污染修复等园林行业新兴细分领域快速发展,园林行业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化趋势。
基于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了解园林行业发展动态和问题,掌握园林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园林行业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城乡建设、园林、林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应用、养护管理及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突出院校专业培养特色,对于专业建设与发展尤为重要。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两方面。学校地处胶东半岛,毗邻烟台、威海等发达城市,青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知名旅游胜地,以及山东经济发展龙头,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与广阔舞台,胶东半岛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园林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学校在学科发展方面有较强的学科优势,野生花卉引种驯化、特色花卉育种、城市生态。在此基础上,园林专业得到长足进步,近年来依据多家机构联合专业排名,我校园林专业在山东排名第一。
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以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融合为基础,以园林植物及应用为核心,以“新农科”建设为标准,以“专业认证”为目标,培养符合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园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建设国家一流的园林专业。
我们依托学校农学、生态学优势,注重学科交叉,强化生态学理念,形成以培养“植物生产与应用见长,具有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能力”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培养特色。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着重本土植物资源应用,围绕产业岗位需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个性发展,培养为地方特色园林、美丽乡村建设服务,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与专业效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对标“新农科”建设标准,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手段,构建全程化、模块化、开放式评价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课堂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专业或行业复杂问题的能力;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将专业认证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抓手,校外第三方专业认证与校内自主专业认证相结合,突出OBE理念,引领专业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园林专业各个教研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引进来,派出去”的形式,在该学年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线上举行的行业专家讲座和国内外大型会议,拓宽教师的专业视角;通过组织本专业的教师联系企业、挂职锻炼、担任“科技特派员”和科技顾问等方式,增强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园林专业骨干教师通过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形成一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脚踏实地的专业教师骨干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人员的扩张,尤其重要的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组织课堂教学。遴选优秀青年教学团队主持人,培养“研教合一”“跨学科、跨学院”等类型特色教学团队,凝练与聚焦思政元素,紧密结合“金课”与一流课程建设,并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教材。不断优化教学网络平台,构建网络课程,扩充案例库,形成可覆盖全部教学过程的网络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改革是永恒主题。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营造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做好思政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规划,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内容的更新,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发展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设置也必须主动适应未来行业与产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增加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组织教学团队,走向行业企业,充分把握未来信息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确定进一步专业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教学形式上,学院教师积极参加网络教学培训,将线下课堂转变为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依托超星学习通、智慧树、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有声课件等方式的教学活动。并且,针对园林专业植物认知、景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实践技能实习,采用网络“云”端实习,带领学生进行“云”端植物识别,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的设计观摩。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的优化和高效。学院继续优化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加强,目前已可以高度覆盖全部教学过程,并以此来支持各项教学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授课形式的多样化,推行课程、讲座、训练、交流等形式,并开展专业知识竞赛活动,逐步推广小班授课,避免大班上课,并有计划的聘请国内外教学名师进行授课或专题讲座,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强化综合素质、开阔国际视野,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逐步完成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只重视“传授知识”,向“发展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园林专业注重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建设,成立由企业、行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园林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时把握专业建设方向,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学校牵头、学院管理、专业组织、分项实施”的学生培养机制。
注重实习实训及科研创新建设。通过不断扩建及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家工作站,搭建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平台;通过青岛各大公园、绿地,北京、杭州植物园的植物认知实习,以及南北方园林造景规划及设计实践,完成植物与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另外,通过导师负责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轮训、大学生创新立项等措施,积极鼓励、引导教师和学生参加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建立合作良好、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园林专业一贯重视与园林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反映,采纳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对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缩短毕业生就业的不适应期。
从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等不同层面,成立园林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督委员,制定质量管理办法,完善现代教学管理平台。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建设。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按照专业认证的理念,制定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教学过程数据收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等,促进“教”与“学”质量全面提升。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完善学生评教、同行评议、教师自评制度。规范教学检查、督导、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促使该专业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和协调发展。
强化教学质量激励体系建设。通过教学比赛、教学奖、课堂评选赛、实验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价制度,从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