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

2021-03-07 16:51:20高翠萍车华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思政

高翠萍,车华忠

(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性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意志信念。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深厚且可传承的自信[1],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美育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托,更是高校思政育人包含的意义重要的部分。该文围绕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策等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视角,探究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的意义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知识进行说服教育,这种“灌输”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也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美育以情感渲染为主要方式,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情感的投入,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引发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1 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在进行审美时,往往会直接对美好事物进行体验,利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学习美的规律,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智力结构能够整体发展。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智力都得以开发,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也得以发展,能够使得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

1.2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美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美育的过程是学生情感洗涤、净化的过程,人们在欣赏美丽的事物时,注意力会随事物而转移,不良心情也会得以调整,情绪变得稳定。尤其是在现今社会中,传统儒家道德伦理受到质疑,而新的道德规范并未完全建立,新一代大学生容易出现“道德迷失”,现实生活中压力,学生容易心理失衡。美育能够指引人们超越功利,超越感官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能够保持人的心理平衡。

1.3 提升理性认知的能力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仅通过美的教育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而且还通过美的途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目前,通俗文化迅速崛起,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平庸性、功利性,会对大学生带来不利影响。美育中的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紧密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引导学生对人生正确的思考,通过美的教育来提升理性认知的能力。

2 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美育也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理论为理论指导,美育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体系,美育的教学方法也不断革新,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展较有成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化宝库,在美育中注入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文化认可的同时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2]。然而,对于加强美育的作用,凝练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2.1 美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不够突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教材内容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涉及传统道德、人生价值等相关内容,然而,美育内容方面无法彰显时代特性,内容更新不够及时,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且以政治功能为主,导致美育的指导功能被弱化。美育内容方面还存在感性内容有所不足的情况,美育内容不能真正地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层次性、系统性不强,理性的道德与感性的情理不能同时并举。

2.2 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需持续拓展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内容设计规范存在不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淡薄,课程和实践的融合度也有待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融于学生的美育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校园文化活动特点,课程思政特点等,开展行之有效,以传统文化为抓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渗透力[3]。很多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淡薄,很多高校也没有从自身学校建设发展特色建立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

2.3 美育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环境涵盖内容丰富,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外部环境与思想道德发展起着相互制约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会陶冶人的性情,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下,大学生无形中会得到美的感受和教育。在美育的学校环境方面,目前,高校每年投资教学硬件设施,开展校园绿化工程,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美育环境持续优化。校园软文化建设方面可以继续创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以情动人,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2.4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4]。目前大学生更注重自身的专业课,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养成不够重视,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来说文化课成绩比较弱,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产生一定冲击,尤其是青年学子对于多元化影响下的审美观追求个性和自我,对传统文化认可度不够高。

3 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美育素养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美育素养,对于开展美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效果。现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存在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美育素养欠缺,缺乏美育知识的了解、缺少系统美育理论学习、个人美育修养不足,因此,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自身不能深层次地把握美和欣赏美,将美育内容融合到思想政治课程中,无法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美育重视程度不足

美育重视程度不足是影响美育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然而应试教育仍占有主要地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进行考试,关注重点都在升学,因而学生缺乏美育观念,而高校也存在重知识传授忽略素质培养的现象,因而美育重视程度不足。另外,在教育改革中未重视美育环境,我国教育政策以德育与智育为主导,重视知识渗透和品德培养,而美育处于边缘化位置,忽略审美教育的培养。

3.3 对美育认识不足

目前,关于美育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美育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性,即不同于知识教育也不同于道德教育。然而,有的教育工作者将美育片面地理解为情感教育,在美育的过程中,利用审美情感达到人格品质、道德修养的完善,美育有着和思想政治修养具有一致性的特点,然而仅仅将美育理解为情感教育则过于片面。美育除了艺术性,还具有人文性,艺术教育虽然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3.4 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对美育理论灵活运用

对于美育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然而将美育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较少,社会、高校学者并未进行深入研究,理论体系还不完整。目前,由于专业教育作为优先研究的领域,而专业教育的研究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审美教育和观念的研究较少,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辅助研究重视程度不足。因而,美育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间断、波动,审美教育时常被忽略。

4 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基本道德教育为基础,为了将美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理性向感性的过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与美育相结合,发挥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该文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路径。

4.1 开辟多种途径,丰富美育内容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文化自信,创新传统文化为抓手的美育方法,更为有效地应用到思政教育中去。思政教师应不断地增强自身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发挥到实处。为了将美育更好地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多方面对美育内容进行扩充,美育在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范围是极为广泛的[5]。在丰富思想政治的美育内容方面可以融合自然、艺术、社会等美的因素,指导学生欣赏文学、音乐、绘画、影视,如爱国主题的《黄河大合唱》《地道战》,通过红色作品传递爱国之情,增加文化自信;利用社会发展产生的主流价值,彰显美育时代特性,将社会之美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达到道德上真善美的统一。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专业特性,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实践课堂有机结合。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育人过程中提取传统文化精髓,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和时代价值。

4.2 探索“课程思政”,创新思政教育途径

在“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建设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育人载体进行研究。当代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更应当学会融会贯通到自己的素质发展中法,延伸到大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和学习方法不能仅仅为理论说教,而是可以结合培养目标特点有针对性的挖掘传统文化作为育人素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第二课堂方式,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育人的实效。

4.3 优化美育环境,拓展教育空间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环境的重组和建设。对于家庭环境,要营造积极健康的艺术氛围,保证身心健康。在学校方面环境方面,应注重美育环境的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品格和审美情趣,因此学校应侧重打造美好的环境,加强人文景观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隐形教育。在社会环境方面,美育可以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社会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渗透。

4.4 充分运用新媒体,创新育人载体

大学校园中,不仅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思政育人,同时还可以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都是当代大学生最为普遍使用的学习工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所以高校思政应当建设好新媒体育人载体阵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双管齐下,共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比如,高校可以在公众号平台、新闻网站上及时推送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栏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使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引导学生[6]。

5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旗帜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又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伴随着美育,学生审美鉴赏力得以发展有助于学生坚定道德信念、激发道德激情、培养道德情操,并且实现利用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实现思维发展。重视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丰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使大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