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毅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1)
繁荣舞台艺术创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只有深入了解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深刻分析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所面临的现实文艺与困惑,才能找到推动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艺术工作者努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作许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在艺术创作生产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些艺术创作者在市场经济中迷失了方向,被利益左右着创作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忽视了社会效益,存在着将生产艺术精品与赢得市场二者截然对立的思想。其原因在于:创作者心态浮躁,赶进度、赶场子,不花时间体验,不愿花“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打磨作品,以市场为风向标,跟风搞创作,为获取暂时的小利而丢掉恒久的大义;一些艺术工作者存在着远离生活、游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创作倾向,醉心于个性化创作、孤芳自赏,无病呻吟,轻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审美理想。
艺术不创新就不能发展。数量上,艺术作品已经摆脱了短缺状况,但创作盛而不强,缺乏艺术创新。一方面,剧目在题材上往往视野狭窄、流于旧曲翻新,在艺术上偏爱二度包装、回避本体创新;另一方面,舞台技术表现手段的过度运用掩盖了戏剧人物的创作,忽视了舞台艺术之“主”——人,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让“堂皇富丽把演员们遮盖住”,而且还加大了创作成本,带来了演出票价的过高等。
资料显示,全国文化部门有781 个剧团无设施开展业务,占全国剧团总数的27.9%;有370 个剧团有办公用房无排练练功用房,占全国剧团总数的13.2%; 全国文化部门1 866 个艺术表演场所中,有714 个剧场无演出业务用房,占全国艺术表演场所总数的38.3%[1]。剧场建设的滞后与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舞台艺术繁荣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剧场建设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省份分布着较多规模、档次较好的大剧院,而中西部地区较少;二是大剧场与中小剧场的建设与布局比例失调,易于票价、便于运营的中小型剧场(特别是县一级剧场)建设不足;三是缺乏“一体化规划”,没有将中小型剧场建设作为公益性文化设施考虑,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布局,这将使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发展天地进一步缩小,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由此带来严重后果,希望国土、住建等部门对此问题给予关注与重视;四是剧场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大部分都已超过了标准的使用年限。一些剧场是20 世纪60 代以前修建的,剧场声学环境还达不到西方19 世纪的水平,而基层剧团对音响、灯光、乐器等设备要求较高,长年流动演出消耗较大,却得不到及时添置和更新。
目前的舞台艺术创作经费投入水平仍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之中,具体表现在:创作生产经费不足。以浙江省属院团为例,目前年度艺术创作生产经费总盘子为800 万元/年,相当于平均每个团1年投入创作经费100 万元,其中编剧费、导演费、作曲费每项将占据三四十万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由于没有自己的演出场馆和排练场地,而租赁剧场的成本又太高,使得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缺乏计划性和周期性,无法实现常态化的驻场演出,“一团一场”,已经成为当前国办院团的普遍诉求。人员保障经费不足。剧团忙于各类演出以弥补人员经费缺口,无心也无力沉下心来创作。以浙江省属院团为例,演出市场较好的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主要舞蹈演员的月收入也2 300 元左右;同时,大量离退休人员的绩效工资负担,包括改制院团还要承担民乐、评弹等冷门艺术品种的传承保护任务,导致了院团创作生产之外的经费压力沉重。营销宣传经费不足。相对于影视作品动辄上千万元的营销宣传经费,舞台艺术作品在营销宣传经费上的投入可谓杯水车薪,这也导致了舞台艺术作品往往在商业演出市场上的败退。
其原因在于:编剧人才流失严重,舞台剧本写作难度大、周期长,稿费低,与写影视剧相比报酬过于悬殊; 戏曲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基层戏曲艺术工作者,还面临着待遇低、付出多、收入少问题,他们不得不为基本的生活而烦恼、担忧,难以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搞创作;行业吸引力降低,直接导致戏曲院校招生难,四川省川剧院共有编制300 人,其中110 人为退休人员,45 岁以上的人员占30%,30 岁以下的年轻演员只有不到10%[2]。随着老艺人不断去世,一些传统戏曲艺术精髓无人传承; 多数地方戏曲院团还存在生、旦、净、末、丑行当不全的问题,致使很多经典剧目无力上演,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现象突出。
繁荣舞台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当前舞台艺术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促进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的持续繁荣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切实建立健全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制度政策环境。结合调研情况和艺术创作生产的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视题材规划,加强对创作生产主体的规范引导,当前要继续抓好以“中国梦”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实施“艺术评论体系构建和引导计划”,以重大艺术比赛、展演、展览为依托,聘任一批特约评论员,资助他们观摩最新的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开设专栏,为评论发表提供园地;开展研讨交流,扩大评论效果;要在媒体之间建立舞台艺术评论联盟,借力新媒体拓展评论和宣传阵地,培育独家专栏、独家评论员、名博、名嘴、大V等,恢复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引领健康的文艺鉴赏;推动成立美术专业媒体联盟,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评论家库,组织开展积极健康的美术评论;努力实现在健康评论中引领创作、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引导大众在选择文艺产品的过程中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艺术真正繁荣的重要标志。为此,一是在剧场、美术馆建设、高精尖人才培养、地方戏保护、演出市场培育等方面设计新的工程、项目、计划,力争覆盖艺术创作、资助、推广的整个产业链,真正实现对艺术行业的指导作用。二是抓精品创作,加强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生产的规划指导,不断丰富政府宏观指导艺术创作的手段办法,将精品创作纳入地方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三是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契机,表彰与奖励那些在艺术创作、生产、演出、营销、管理、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或单位,引导其投身到艺术创新实践中来,打造精品力作。四是鼓励继承创新,推动民族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通过举办京剧、地方戏等活动,展现传统戏曲的魅力,扶持和鼓励民族音乐、舞蹈、杂志的继承创新等。
改进创新国家级文艺奖项评选办法,规范评奖程序,改进、健全评奖机制,将评奖机制纳入艺术创作的评价机制中,并以此促进舞台艺术的创作和生产,继续开展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评选和巡演。研究制定社会效益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考核措施,根据市场接受程度合理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将价值引领、创作水准、群众满意度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坚决防止唯票房、唯场次的现象;加强艺术评论,把握艺术评论的正确价值导向,增强艺术评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评论的力量积极引导和推动舞台艺术工作者关注现实题材,创作出展现鲜活的人物形象、贴近大众、打动人心的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
主要包括:实施“国家艺术精品工程”奖励资助计划,对文学、舞台艺术、美术等各个门类的重点作品创作予以资助扶持。设立精品创作专项资金,用于当地优秀剧目的创作、演出、加工和推广,培育与扶持艺术工作者的原创精神生产。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的范围,增加政府购买公共文化采购种类;完善中直院团公益性演出补贴标准,加大补贴力度;以推进美术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努力增强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借鉴国际上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做法,对确定为非营利性的艺术院团应获得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支持,并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在国家艺术基金中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少数民族、西部和边疆地区的艺术创作;对稀有地方剧种和交响乐、歌剧、舞剧、民乐等艺术门类予以倾斜;将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含民营艺术表演团体)的优秀剧目纳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目录。
主要体现在:实施“名师收徒传艺工程”,打破院团限制,通过戏曲老艺术家们口传心授,培养人才,国家给予经费保障;继续完善艺术人才的奖励、表彰机制,推出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举办新时代戏曲领军人才展演活动,塑造戏曲剧种的尖子人才;采取合作共建、减免学费、定向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探索编剧、导演、作曲、评论、经营管理、舞台美术、美术策展等急缺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尖子演员,为中、青年演员提供更多演出的机会,磨炼和提高他们,并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给予伤残舞台艺术人才的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团体从业人员的伤残保险机制,其保险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中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而必要的保障机制,以促进我国舞台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舞台艺术创造、生产、传播是一个体系,一个链条,共同推进艺术创作繁荣发展。为此,一是探索小剧场发展之路,细分目标市场,以扩大优秀剧目的市场占有率和剧场上座率; 加大政府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扶持地方戏曲院团送戏进校园、下基层和开辟惠民“周末剧场”的演出方式,扩大戏曲艺术的受众,以扩大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二是重视演出经纪机构与经纪人的培养,加强演出市场管理研究,培养有才干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重点扶持和奖励经营业绩显著、惠民措施到位的演出公司和剧场。三是重点扶持两个演出市场:(1)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主要以服务广大群众, 特别是广大农民为宗旨的国办剧团的演出市场。(2)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市场,民营剧团在繁荣当前基层演出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农民想看戏又掏不出钱买票,剧团出了力却赚不到钱”的现象。四是加强宣传和传播,如豫剧、越剧等剧种影响扩大,与名人效应、媒体传播等方式密不可分。学会利用现代媒体,充分发挥“微媒体”和“自媒体”传播快、广、准的特点,拓展传播渠道和载体。
一是剧场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布局。加强剧场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剧场,县级和有条件的乡镇应设立综合性的多功能影剧院,地市级以上应考虑人口、交通条件、院团数量等因素,设立若干专业剧场,形成高低搭配、相互补充的剧场群。据国际建筑规划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个300 万以上人口,3 个主城区的城市除了应有一个大型多功能剧场之外, 还应该争取每个主城区新建或改扩建1~2 个辖射范围5 公里, 座席数801~1 200 座的中型剧场,3~5 个辐射范围1~3 公里,座席数量300~500 座的社区剧场,以逐渐培养市民“步行进剧场,周末看演出”的生活方式[3]。二是合理调控舞台艺术演出票价。合理的价位有利于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欣赏舞台艺术。为此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将城市针对特殊人群的演出和农村公益性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政府购买场次数量和购买标准。借鉴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补贴票价的有关政策与经验。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各地公益性艺术院团的税收优惠办法,适当提高捐赠性支出扣除比例,比照发达国家目前国家30%~40%的扣除标准,激励更多的企业向公益性演艺机构捐赠。控制演出投入,降低演出消耗。回归艺术本体,合理控制创作演出成本;建立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统一标准,增进院团、院线及中介公司的合作机制,推动艺术作品省内、国内、国际巡演制度,增加演出场次,惠及普通观众[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