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锋
(铜仁学院教务处,贵州铜仁 554300)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社会对于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关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更加地重视。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全面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从社会需求可以反映出,高校也逐渐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完全学分制的改革自然是高校为了促使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转变。所以,在高校新的环境中,对于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是在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顺应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基础理念,对于高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1.1.1 适应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随着近年来新型产业的不断出现,诸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快速发展,传统的专业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各个领域互相交叉背景下的发展。新型产业大多是基于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但是相较于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强调各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所运用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高校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开展完全学分制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1.2 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由大众化阶段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不过,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是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科研工作过分重视,从而忽视了本科教学工作,使得本科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二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出现固化的现象,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降低,积极性大打折扣。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地改革,通过在高校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能够有效地提起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提高当前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完全学分制改革,以此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1]。
1.2.1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在遵循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新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高校需要完全学分制改革。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学分制的改造和发展并未明确的优劣之分,其本质是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
1.2.2 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完全学分制是自主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主要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地方进行服务,负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不仅为地方培养的人才,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虽然地方本科高校在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过经过对办学经济的积累、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改善,促进了地方本科高效的逐渐完善。当前,地方高校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调整,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使地方本科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和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能够参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求自行选择课程,这样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还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2]。
2.1.1 课程结构需要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的占比较大,一般在70%左右,而选修课的占比较小,一般来说低于30%。在学科课程方面,主要以单学科课程为主,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学校所提供的选修课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高质量的课程供不应求,更多的学生难以选到优质的课程。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最低毕业学分的规定较高,通常来说在160 分左右,学生难以做到提前毕业,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余力去选修第二专业,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受到了限制。
2.1.2 缺乏师资力量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是不超过1∶18,但是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并未达到这个要求。教师需要应对的工作量非常大,缺乏时间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不能够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和应用存在脱节的现象,专业面得不到拓展,难以开设新课程。而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比较少,学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撞课的情况比较明显,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的多样性选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1.3 缺乏教育硬件资源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的自由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但是同时也对高校的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书馆、教室、实验设备、宿舍、体育场地等,有着更多的需求,在完全学分制应用初期,由于高校的硬件资源有限,会出现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现象,完全学分制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更多的教学硬件资源[3]。
2.2.1 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受到我国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长期适应了家长和教师的安排,在应对完全学分制下大量自主选修课程时,学生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学业规划。一些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通常会选择比较容易的课程,这样可以比较轻松地拿到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 而有些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选修的学分课程较少,虽然有着大量的课余时间,但是学生规划难以执行下去;一些学生高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过多的课程,导致许多课程难以过关,打击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2.2.2 教学质量需要提高
地方本科高校在实施完全学分制时应用了导师制,为各个学生配备导师,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规划。不过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难以组织起一支数量足够、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管理经验以及责任心等综合性的专业导师队伍。导师通常是由教学秘书和教师来担任,而教学秘书往往是合同制,虽然有着管理经验,但是其流动性比较大,缺乏专业的学科知识,人数也比较少,甚至一个教学秘书需要应对几百个学生,在负责引导学生时不免出现疏漏; 专任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完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选课制度了解不深,而且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在指导学生时会出现不全面的状况,导致学生选课目的不明[4]。
2.3.1 政策制度尚未健全
第一,完全学分制虽然自由性比较大,没有毕业年限的制约。不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虽然地方本科高校延长了毕业年限,但是还是有着最迟毕业年限的规定,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没有毕业年限制约的优势并未体现出来。第二,完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课程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这不仅需要保障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需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在这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在选课方面,学生虽然可以跨专业选课,但是选课指导并不明确,学生面对众多的课程难以抉择。第三,完全学分制虽然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但是学生并不会给学生提前发毕业证,学生尽管刚刚提前毕业,但是不能正视参加工作。
2.3.2 教学管理方式落后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需要选修的课程通常需要上网进行,在选课期间,会有众多学生集中上网选课的现象,这会导致学校服务器的超载,教务系统甚至可能瘫痪。并且由于课程质量和数量不成正比,学生在选课时往往需要抢,这就导致了学生会出现选错、漏选等现象,而后期改选、补选的学生也比较多。学生选课比较困难。另外,学制变得较为宽松,导致虽然是同年入学的学生,但是在毕业时间方面的差别却非常大,也存在着专业、休学、复学、跨校选课等现象,学生的学籍和成绩管理工作更加繁杂,对于学校教务系统的要求更高。由于当前教育管理系统尚不健全,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量较大,对于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务管理人员也有着更多的需求,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比较困难[5]。
2.3.3 教学质量评价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完全学分制下,教师能够调整上课的形式,可以临时将实践课改为理论课,学生做出的学习准备和课程安排并不相同,导致教师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监控。学生虽然能够自由选择课程,但是一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分容易获得,导师课程知识结构却被学生搞得支离破碎,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被分解了。并且,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并不方便,每个学生的课程不同,上课地点变化较大,教学秩序的维护难度较高,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会出现逃课、违纪的现象,甚至挂科,人才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另外,学生在进行评教和评课时,往往是以个人能不能够拿到学分为标准,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视而不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评教结果的不真实。
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加强自身的自主权,努力争取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在专业开设、证书方法等方面放宽限制,为高校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对人才市场和就业服务进行完善,是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能够提前毕业,充分展现完全学分制的优势。对管理体制需要完善,要在高校内成立完全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院系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保证学校的完全学分制改革能够贯彻下去。学校还需要根据地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院系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强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修课和选修课需要达成正比,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另外,需要制定相关的选课指导方案,加强对校内教职员工完全学分制实践意义和方法的宣传,明确导师的职责和义务。对学校全体学生要进行相应的选课辅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选课信息和方法,制定合理的选课体系[6]。
3.2.1 做好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
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整合学校内的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开设其他课程,不仅需要该专业的课程,还需要教师能够开设跨学科课程、对于不同级别的教师有不同的规定,促使教师按照规定开设一定的课程,并给予相应的激励。在鼓励教师开课时,要求教师能够开设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网络优质课程归入学生可以进行选修的课程。另外,通过统筹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内选课不足的状况,促使教师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课程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7]。
3.2.2 完善师资队伍
首先是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要构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制度,向国内外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行招揽,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补充高校自身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定期对校内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到国内外优秀的学校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展教师的知识范围。在完全学分制下,还需要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教师从权威者转向竞争者和服务者,促进不同学科专业教师之间交流互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学校还需要对考核机制和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薪资职位挂钩,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是要完善导师队伍。高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导师的聘用、责任、考核以及奖励进行规范管理,选择思想政治优良,具备责任心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任教师、科研人员担任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合理制订选课计划和职业规划,以自身良好的品格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也需要加强对本科生导师的培训,促进导师们掌握选课制度的规则和要求,理解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下对课程平台的建设和毕业学分类别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高效合理的选课指导。此外,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不能指导过多的学生,当学校导师资源出现不足情况时,可以聘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低年级学生的朋辈导师,还能够将同龄人的优势发挥出来[8]。
3.2.3 加强学习的教务管理
地方高校需要提高资金的投入,通过开发或是购买网络教务管理软件来满足完全学分制的需求。教务管理软件要适应该校的需求,通过个性化的修改后,能够进行建设标准数据信息库,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料在全校内共享,进行统一管理。在选课和排课、评教和教学评估、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能够使该校的师生进行查询。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系统,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加强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衔接。另外,还要加强建设教务管理队伍,不仅要聘用具备较强信息化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对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处理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还要对现有的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其对完全学分制新教务系统操作系统的熟练掌握,提高其业务能力,能够妥善处理日常工作。并且要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促进教务管理队伍的稳定[9]。
3.2.4 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的自由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对学校的硬件资源设施也有了更高的需求,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室、宿舍、实验室、图书馆、机房、校园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健全。并且还需要加强校园的现代化建设,做到校园现代化管理,尤其是校园“一卡通”的建设,使学生在校内的生活和学习的相关事务都能够通过校园“一卡通”来完善,提高学生的生活学习效率。另外,地方高校需要向政府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以及社会方面的资金筹措,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更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使完全学分制能够更好地践行在高校[10]。
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成立教学质量监管小组,有高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来评价监管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建设质量。在评价学科建设时,应当从学科的组织建设、师资力量体系、规章制度、选修课与跨学科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寻找其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评价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对课程的建设情况,尤其是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课程责令其停止开设,对于网络精品课程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需要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并且要联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情况、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评课制度,进行期中、期末教学检查[11]。
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还需要长期地建设发展,高校方面需要对自身、学生以及区域内的状况进行了解,完善校内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对学校事务的管理加强,通过对高校现有状况的不断改善,来使高校适应完全学分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