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李晓光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自从《语言》一书的问世,语言与性别进入学者们的视野。随后,社会语言学科的不断繁荣和女权运动异军突起更是将语言与性别研究推向了新阶段。Lakoff(1973)在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中提出了“女性语体”,主要是指女性说话所用的语体要比男性语体委婉,犹豫,含混,并指出男女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均衡的表现[1]。其中有一种偏见是女性的言语通常是以男性的言语标准来评价的(Wordhaugh,2000)[2]。后续理论如缺陷论、主导论、文化差异论和社会构建论等也加以阐释差异原因。20 世纪80年代,国内期刊陆续发表相关研究,如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性别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郑立华,1988;杨永林,1989)等以探求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产生原因[3]。几年之后,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类文章也纷至沓来,梳理了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发展历程[4]。在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较为常见,存在于称谓、词汇、语法、修饰和文学描写等方面(王志林,2001;祝畹瑾,2013)[5]。面对此差异现象,董晓波提出要“根除歧视观念,需要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语言的变革只能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2004)。社会的变革也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所体现[6]。其他有关教学、影视以及社会身份构建等内容也都丰富了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呈现其发展脉络,该文运用CNKI 以及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来绘制语言与性别知识图谱,以便梳理。
(1)国内语言与性别研究基本情况如何?
(2)语言与性别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怎样?
1.2.1 数据来源
该文以CNKI(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来源,期刊来源选定为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核心期刊和CSSCI。以“语言与性别”为检索词汇,文章类型限定为“期刊”,因为最早一篇文献为1993 发表,所以文章时间范围是1993—2020年。总共检索出176 篇文章,经过人工筛选,有关于会议召开,征稿通知或明显与主题词汇不符研究文献被筛选出去,最后选出来162篇文章为分析样本。
1.2.2 研究工具
该文采用CNKI 中可视化分析功能,并结合CiteSpace 科学文献分析软件进行图谱分析。CiteSpace 全称Citation Space,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博士运用Java 语言研发的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软件,以便于更容易地对科学主题领域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
该文将筛选出来的162 篇文章通过CNKI 文档导出工具以Refworks 格式保存文本,并将文献导入CiteSpace,设置时间为1993—2020年,并以一年作为时间分区。利用关键字分析功能、寻路算法,并调整阈值、关键字大小和节点大小,最后生成关键字共现图谱。
从每年发文量可以清楚呈现某一学科的研究水平及趋势。图1 是以“语言与性别”为主题,1993—2020年为时区检索出文章的发文量统计。
图1 1993-2020年语言与性别研究发文量统计
图中显示1993—2006年为缓慢发展阶段,此时期,国内语言与性别研究刚起步,仍在探索中前进,发文量较少,主题比较局限,大多为女性语言、性别歧视等内容。起初,孔庆成(1993)主要从英语词汇方向中找到实例证明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歧视现象。其他研究从词汇语法、言语交际方向出发来分析性别中语言特点及使用差异。后期又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视角,不仅要关注性别在语言上的差异,而且还应该关注到男性女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共性(于国栋,吴亚欣,2002),在扩大语言与性别研究范围同时也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多新的可能[7]。从图1 不难发现在1995年,发文量骤增,随后又呈现了低发文量状态,可见最初的研究还不够成熟稳定。
2006—2009 年呈现快速发展阶段,语言性别研究不断成熟,基于赵蓉晖,李经纬等研究综述发表基础和学术前沿动态的阐释拓宽了我国学者的视野,使得后续学者有更多理论的支撑,发文量得以不断上升,发文主题也更加丰富,涉及传媒语言、商务英语、翻译以及言语交际等各个方面,既有宏观、纵向的视角探讨,也有微观、横向的研究。
最高发文量才达到17 篇,国内关于语言与性别研究的高水平文章仍凤毛麟角。从2009年后更是出现了下降趋势,研究主题更多转向到影视分析上。出现下降原因可能为国内学者对于语言与性别关注度不高导致高质量文章发表较少,再或是文章内容不够创新,需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增加跨学科交叉研究。
下面列举发文量大于5 篇的期刊,其中《妇女研究论丛》(8 篇)发文量最多。其次是《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等,从表1 中可知,语言与性别研究的特点,(1)语言学科特点,统计显示,语言与性别文章发表在语言学类期刊居多。(2)跨学科特点,语言与性别文章也广泛发表在女性研究,影视文学等学科。
表1 语言与性别研究主要来源期刊
表2 基于CNKI 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关于语言性别研究不同机构发文统计表,其中显示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占据榜首(6 篇),师范类院校对此研究领域关注较高。其次为苏州大学(4篇),清华大学(4 篇),以及河北工业大学(4 篇)。需要注意的是重点高校对于语言性别研究参与度远远不足,高质量文章发文量较少。
表2 语言与性别研究核心发文机构
表3 语言与性别研究高被引文献列表
图表中清晰看到所选语言与性别研究文献中引用频次前十的文献,也为重要文献。前十名被引频次均已超过100 次,其中最高引用频次文献达到200次。综述类文章比重最大(4 篇)。其余集中在二语习得,言语交际,性别差异,翻译文学,身份构建等领域(见表3)。
“共词( 特征词或关键词) 图谱更有利于人们分析研究热点及热点的演变”(陈悦,陈超美等,2015)[8]。下图为关键词共现图谱,将分析文本导入CiteSpace中,调节阈值为50,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选定keyword,采用(pathfinder)寻径算法,最后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模块值Q 为0.586 8,大于0.3,可见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 为0.737 9,大于0.5,且值为0.7 左右,可以说明聚类是合理的,且有说服力的。
图2 节点关键字越大,出现频率越高,节点之间连线表示关键词有共现关系,连接线越粗则共现关系越强。图中可见“性别差异”这一个关键词在共现图谱中节点最大,再结合图表5 确认“性别差异”为出现频次最多关键词(23 次),其次为“性别歧视”(19 次),“语言”(13 次)等。“语言”与“性别歧视”之间连线较粗,关系密切,性别歧视在语言上的表现最为常见。并且“语言”中心性最强,无论是性别差异、性别歧视都在语言方面有体现。总体来说语言与性别研究主题比较分散,除了性别差异、性别歧视、还包括性别身份、言语交际、课堂评价语言等[9](见表4)。
图2 语言与性别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4 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
该文从1993—2020年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2009年之前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状态,但是2009年至今呈现下降趋势,研究关注度逐年递减。
首先,师范类院校对于性别与语言关注度较高,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也在教育类研究中展开。其次,发文量排名第一期刊为《妇女研究论丛》,性别与语言研究大多从女性角度出发,迫切为女性地位发声。此外,性别与语言研究文章也涉及外语研究、教学以及电影等方面。总体上看,研究重点倾向于性别在语言上表现出的差异。
从高被引文献分析中可见综述类文章占有很大比重,语言习得的文章被引次数最多,不同性别(生理和心理机制角度)对于语言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仍可为语言教学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
研究热点落在性别差异、性别语言、身份认同等方面,语言上表现出的性别差异可以反映出社会上男女不平等的地位以及男女社会身份不同的构建,性别语言研究中女性语言相比于男性语言研究更加普遍,女权主义盛行,女性地位不断提高,有关性别歧视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大量关于语言性别研究也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做了很好的铺垫。
性别与语言研究仍需丰富研究理论,扩大研究视角。教学方面受试群体可以涉及初高中、本硕博士生课堂上言语差异,观察性别语言动态发展;语言文化方面可以依托在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观察男女地位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社会文化方面可以近距离观察不同教育群体、社会阶层、年龄、职业以及被广泛定义的社会群体的语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