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爽,于澄,丁爽,李璐
(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2019年8月,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促使各地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确保各学科、各课程都能充分发挥其思政功能,使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充分结合,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方向。
另外,当前“00 后”已经开始进入大学院校,并且“00 后”群体将成为大学生主要构成部分,其教育方式、成长环境以及其他方面均展现一定时代特征,极易被网络以及其他渠道信息所冲击,对其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塑造产生一定影响[2]。“00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支柱,并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生活决策以及社会生产中,肩负起社会发展责任。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承担起“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历史使命,并将其融入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对于课程思政,承担着思政元素融入、综合素质培养以及政治理论学习任务。以价值教育角度分析,上述课程共同承担着价值渗透、价值学习以及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改革强调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落实育人内涵,建立课程思政新模式、新格局与新思维。推动课程思政进一步建设,通过主流价值进行引领,充分回答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采用哪种培养方法等问题,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途径[3]。
另外,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教育学生。习总书记指出:以根本角度分析,思政工作是针对人的工作,应该紧紧围绕学生开展,为其提供服务,持续提升学生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水平,将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与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政教育价值主要在于向学生传播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观念。高校在以往的教育中,思政课程主要以德育工作为主,专业课则承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任务,两者泾渭分明,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出现弱化现象。基于大思政格局,应该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有效创新,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发展课程思政,促使思政课程有效转变为课程思政,将课堂教学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专业课程能够和思政课程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构建协同效应。
借助课程思政向学生未来与生活规划中无声渗透思政教育,促使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可以相互渗透协同育人,促使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在实践、社团与课堂等各种场合中均能够实现育人。
一个国家与民族只有保证人才才能够保证国势强盛,而人才需要通过学校来培养。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踏入新征程,对此高等院校需要对思政教育意义进行深刻认识,在教育教学中对我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保证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方法等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现阶段,各地区的医学学校虽然设置了思政课程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然而在思政教育方面略显不足,无法在所有教育环节中渗透给学生。一些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并不能正确认识思政教育,错误地认为自己只要将专业课程学好即能够获得良好发展。而结合该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与其谈话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缺乏学习热情,在课堂上不会集中注意力听讲,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内容,能够促使思政课程获得良好补充,对贯彻落实我党教育方针具有重要作用。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强调:营养是人类生命健康、发育及成长的重要物质保障,国民营养对发展经济、社会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4]。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指出,应该引导民众合理膳食,提高食品安全以及监管力度[5]。这些文件的出台表明党和政府对于食品卫生以及营养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所以大学生需要不断丰富自身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另外还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讲解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水平,还应该将责任意识、道德教育、法律、职业素养以及诚信教育等思政元充分融合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其科学素养,进而能够热爱本职工作,具备良好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具有自我优化意识、学习观念。所以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对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课程思政改革而言,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是关键环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体现思政元素,进而实现润物无声的目标。重新梳理以及整合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要求相融合,合理确定思政融入点和映射点[6]。
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作为切入点。教材绪论中,对古代营养学进行讲解时,强调《黄帝内经》是我国文化的经典,并提出了膳食平衡这一理念,可以通过此部分内容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保证学生们的文化自信能够得到有效强化。针对食物功能、药膳以及药食同源等学说采用距离方式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发展、联系、综合、辩证等观点对健康和食物之间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在营养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应用短视频方法并与《纲要》主题等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国家政策,明确全民健康中营养的重要性。在不同食物营养价值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与《纲要》中关于引导科学膳食与普及膳食营养知识等观点进行充分联系,采用演讲与分组讨论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在膳食结构以及指南教学活动中,可以与全民营养周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相结合,促使学生能够树立借助专业知识为民众健康提供服务的意识。膳食指南强调兴新食尚、杜绝浪费,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与讨论法等,提倡学生积极发扬勤俭节约传统; 针对老年人权,膳食指南指出应该陪伴进餐,可以与习总书记强调的“决不能用嘴喊喊尊老敬贤的口号,应该通过实际行动进行体现”,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老有所养”的文化意识,同时实现尊老孝老美德的传承。开展“营养调查以及评价”教学活动时,合理与《纲要》中居民营养监控机制相结合,对重点人群与重点区域开展营养干预,促使学生能够更加重视民众健康,提高其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
开展食品农药残留和预防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展食品安全战略,保证民众能够放心购买、食用食物”以及《意见》中的“四严”要求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法以及调研法帮助学生树立食品安全以及法治意识,提高其职业素养。在进行食品金属污染及预防教学过程中,结合痛痛病、水俣病等事件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和大自然是共同体,生态是人民生活的根本”的观点,通过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实际行动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通过乳品卫生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三聚氰胺掺入原料乳”事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诚信与法治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案例讨论法、启发法,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与守法意识,主动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1)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建立教学团队,由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以及思政教师构成,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与标准,编撰与课程思政内容和目标相融合的教案与授课PPT。以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基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可以结合情境教学、调研法、启发法、案例分析以及课堂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保证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意见》《纲要》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通过信息化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微课、学习通与天使之城等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2)始终坚持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7]。
应该将教师党员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服务社会以及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在校内组织全民营养周活动,组织食堂食物的食用油质量与农残检测活动。在组织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食品安全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考查,通过服务活动对学生进行培养,促使育人和服务充分结合。
(3)坚持隐性与显性相统一。
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统一,是学生发展规律的关键要求,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陶行知先生强调:对于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具备较高文化、扎实的知识,同时需要具备良好师德,才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8]。在新时期,对于教师党员,需要坚定马克思理想信念,对习近平思想进行深入学习,同时在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坚持身教与言行的统一以及育人与教书的统一,持续提升道德修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服务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言行获得学生信任,进而引导与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学生逐渐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同时,教育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可以要求学生设计“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活动,借助组织相关宣讲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4)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对于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改革评价工作而言,不仅需要对学生实践水平以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进行考核[9]。可以借助以下方式体现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第一,学生考核态度,主要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作为主题的体验报告。第二,可以借助试卷方法,为学生设置案例试题,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情况进行客观考核。另外,可以借助开放型主观试题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对学生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之后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处理。将现实案例作为切入点,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代入感,促使学生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培养。
(5)强化教师育德水平,构建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构建过程属于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而要想科学设计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育德方法、理论、意识以及其他育德能力。要想保证教师育德水平得到进一步强化,应该积极培养与提升教师的育德理论与意识;另外,教师应该积极总结与创新育德方法。比如,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应该考虑组合多元,可以由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师与德育教师构成;借助教师队伍的内部交流与沟通,科学设计课程教材与教学计划,在教师完成课程教学之后,收集课堂反馈。同时,按照反馈情况对该学科的课程思政教材和计划进行科学修正,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材感染力与说服力,使其具备专业课教学与德育功能的双重作用。
综上所述,思政工作是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责任,同时也是各个专业课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其道德素养,提高人格魅力,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