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梅
(广州市海珠区东风小学,广东广州 510310)
2012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和语文读写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缺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措施。
当代小学生成长于信息环境下,受到网络文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事物缺乏判断能力。与此同时,许多小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抗压抗挫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语文学科将文学与语言充分结合,教学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中获得情感领悟,实现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感知自我以及强大自我。同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获取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意志品质也同时得到训练提高,使他们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所包含的文本内容,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思想上都非常丰富。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对课文中的思想教育材料进行挖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导致语文教学不完整,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研究课文内容时,还应研究文本中呈现或隐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和实施这些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最后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解读课文体验到面对别人嘲笑和面对困难的心理素质。因为这些都可以在语言和写作中看到,我们可以接管它,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文本中还隐藏着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
在挖掘文本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后,在课堂上寻找心理教育的机会,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合到学生身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其他语言知识一样清晰地传授给学生,需要慢慢地融合。而且,在融合过程中,决不能有故意的痕迹。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节奏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牢记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向,牢记备课时应融合到学生身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教授《詹天佑》时,有些学生说:“作为一个伟大的工程师,你应该自己修建一条铁路,而不是问老农民。”“这会被别人嘲笑。”“对啊,你是工程师,关于修铁路,你最专业了,还要征求农民的意见吗?”通过学生们的这些话,你可以感觉到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定的虚心和善于质疑的心理品质,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机会。因此,笔者立即组织学生们进行了讨论:詹天佑为什么向农民们征求意见?这样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的心理品质。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三人必有我师”的原则,也就是说无论地位多高,一旦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一定要谦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
当然,寻找机会,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是学生不经意间进行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引导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依靠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这些机会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或者通过一些主题活动的设计来展现学生的真实心理,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理性回答的心理教育水平。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回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在课堂上,我们要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理性回答,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比如,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而不是单纯的责备或批评,让学生在我们的鼓励下重新鼓起勇气向前走,而不是坐在那里郁闷。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主题新颖。他们都是孩子们喜欢看的东西。以教科书为例。这本12册的教科书涵盖了科学、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比如,有《为中国崛起而学习》激发学生爱国主义;《落花生》教会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教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培养互助互爱等。可以说,人民教育版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感受爱、学会爱,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启迪人生。目前,教育部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具有这些特点,是一套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心理教育中的内在优势。语文课是小学最重要的课程。课堂时间多,内容丰富,班主任通常承担语文课程。这些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汉语能陶冶情操,激发兴趣,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和现象的影响。另外,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繁重的学生成绩的现实,使得许多学科教师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心理活动关注不够。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保证,因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敢于发表意见、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温馨的介绍环节,有趣的教学设计,方便学生参与的小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孩子们的参与度增加时,他们可以与教师产生共鸣,更好地与同龄人合作和交流。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促进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
现行人民教育版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儿童独立性、合作性、探索性能力的有效学习活动。比如,人民教育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是“读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在表演阶段,可以鼓励孩子大胆行动,自信勇敢地站在舞台上,培养自信。在活动的反思阶段,学生在活动中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将童话中美好情感内化为内在品质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延伸等于生命的延长。孩子的生活是语言的最好来源,它可以在课外有效地使用。比如,可以设计“三分钟课前演讲”,让学生发表意见,锻炼语言技能;组织少先队员活动,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参加兴趣小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竞赛,培养群体意识等。语言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在,课堂与课外应有机结合。
例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找出表达小柳树和小枣树特点的句子并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缺点。然后让读选修课文《骆驼与羊》,进一步理解“尺有其长,寸有其短,相得益彰”的道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学生说:“看完课文,我知道我的皮肤很黑,但我不能因为皮肤黑而感到丑陋。”有些学生说:“虽然我更漂亮,但我不能夸耀自己漂亮。”实现精神美也是必要的,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地、明确地、间接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人格。从课本到现实生活,用榜样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气质。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类教材中,讲解时可以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不断丰富孩子的情感内容,强化爱的情感。例如,在二年级《窗前的气球》的教学活动中,讲解时让学生懂得珍惜友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用真情获得真情,用爱赢得关怀;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例如,教学《玲玲的画》这一课时,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玲玲的心情变化,她完成画高兴—不小心弄脏画面变得伤心—在爸爸的启发下巧添小狗,心情变得满意。在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想想这样的事情你遇到过吗?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动脑,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如果他们愿意动脑,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可以做了。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必须仔细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心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想法。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谈话的对象。然而,有时人们不能总是听他们的。因此,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是发泄的好方法,通过学生日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他人尊重自己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我们必须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能量,只是他还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尊重他的表现,这将帮助他提高自信心,让他在未来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大声朗读时,只要敢站起来,把课文读得流利,就应该得到肯定。回答问题时,只要主动举手发言,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当每个人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得到肯定,就会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阅读和写作都是心理过程,它们不同的是:阅读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吸收,而写作则是一种由里及表的思想表达。虽然这两种心理过程是不同的,感觉是两种对立的心理过程,但这两种心理过程是可以相互沟通的,这是对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没有灵魂的,会使他的内在思想表达不完美,读而不写是没有意义的。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流出、是升华,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因此利用阅读与写作能够辅助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相对较强的人文性,需要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作为切入点,通过教材引发学生思考,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帮助其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入。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详细阅读,对其中的对话进行重点阅读,将其作为切入点,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领悟,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坚强的品质。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和畏惧心理,在上课中容易出现紧张等情绪,想要实现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而和谐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促使其处于积极、乐观以及主动的状态下。首先,教师要以热情、主动的心态面对学生,起到模范以及引领作用,以健康的心理感染学生,促使其感受到教师的活力,进而缓解上课紧张情绪;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严厉的姿态,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要给予鼓励和微笑,促使教学在和谐、温暖以及健康的氛围下有序开展;最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尊重,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以鼓励性和表扬性语言为主,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建立强大而不盲目地学习自信。
想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和融合,教师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改进,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学生思考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后,自主阅读,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英雄情结和民族精神,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视频,将学生引入到具体情境中,唤醒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拜。在完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革命英雄的故事和事迹,在课堂分享给其他学生,将为人民奉献生命的英雄情怀牢牢印记在学生心中。
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同时也是融入以及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首先,教师可以将课外活动作为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其次,举办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踊跃参与,通过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给予学生以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提升其心理素养和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小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身心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每一个教育机会,科学、恰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