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马海洋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0)
构建完善的高效思政教育主体互动模式,首先需要将主体予以明确,主体定位不同教学模式存在差异。针对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多种观点,譬如“学生唯一主体论”“教师唯一主体论”等,此类模式主要强调特定一方的主体价值,并未从本质解决思政教育问题。而高校实施思政教育,主要目标为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层面,不断积极主动接受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近年来,多数学者将双方为平等主体,凸显学习者主体地位,取得较佳的成效。基于主体间性层面,核心强调将教师及学生关系转变,由原有“我和你”转变为“我们”,教学中两者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但立足主体层面的两者人格、地位等处于平等,不仅凸显教育者主体地位,而且转变受教育者客体身份[1]。
根据上述主体互动模式中主体的明确性,可确定高校思政教育互动模式为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位置,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及交流,使学生将教师讲解观点、思想等被吸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此种模式下,将传统教师为“放映员”,学生为“观众”的模式突破,使教学提升至另一个层次,充分肯定教师与学生人格的平等,实现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以主体互动为核心导向,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主体,两者身份平等,尤其对受教育者而言,从被教育对象转变为有主动性的主体,可积极分享自身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自身观点及问题。上述模式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便成为两者交流活动的主要地点,在教学模式上突破原有固化教学模式,使两者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并通过多途径提升自身思想层次,利于政治教育目标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并非仅将知识予以传授,而是以学生全方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包含道德、情感,而且涉及实践能力、意志等。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为,充分给予对象尊重、理解及关爱,实现主体间最大利益。高校思政教育互动模式,给予学生及教师充分尊重,教师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可自行选取教学手段、内容,为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学生方面主要表现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独立思想能力,尊重学生人格,不设定相应的约束条件,对学生思想受限。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地位处于平等阶段,与我国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不谋而合。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教育方式不同,呈现最终教学成效不尽相同,所以针对“如何教”问题拥有较大争议。若教师采用纯理论灌输模式,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主体互动模式,为双方互动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扮演说教者,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教师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核心,而是与学生心灵思想碰撞,从而展示自身情感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水到渠成;学生作为受教者,不再以被动接受灌输主体,将传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思想精神高度统一,从而达成思政教育目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思政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风险。传统思政教育中,学生学习内容主要源于教材及教师,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正、负两面信息均呈现,学生价值观未能趋于健全成熟,对社会事物判定能力较为薄弱,影响学生对信息真实性的判定。针对信息进行多方面分析中,不同程度影响思政教育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教育者自身网络信息能力有限,难以提供更广泛意义证明方式,使教师主体权威性备受考验;其二,学生获取教材之外知识十分便捷,可能超越思政教师资源整合能力,教师权威性受影响。此外,当前多元化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吸收到了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内容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更青睐于网络学习,从而不断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位置,使教育者的引导能力降低[2]。
新时期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率较快,教师处理此类信息工作量不断增加,间接对学生学习要求不断提升。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均接受系统性思政教育学习,从而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当前网络时代发展背景下,信息过于碎片化,难以将思政教育全方位体现,并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将核心置于信息分析及理解层面,即使获取大量信息,但对其真正含义理解缺乏不足,自身进步与外部环境变化匹配性较低。如此使学生对网络信息过于依赖,导致学生思维过于被动化,阻碍学生思政学习完整性。
当前网络信息迅速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核心特征的虚拟性为人们利用思维模式构建了虚拟世界。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沟通及交流,主要依托于软件,难以将面对面交流情感真实表达;另一方面,网络中信息构成的语言,将现实形象模糊,过度符号化的表现形式,虚拟人们互动环节,造成教育主体虚拟异化。现实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身份差异,交流缺乏平等,虚拟网络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学生自身分辨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将现实及虚拟世界正确对待,极易将思政教育主体地位模糊,阻碍高校思政教育顺利开展。
4.1.1 师生互动模式
师生互动为主体互动模式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师生互动为最佳主体互动,此类互动方式主要包含两种方式,即师生课堂与课后互动。
对于课堂教育而言,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沟通,不仅能够完成知识传输,促进两者相互提高,不断完善自我,还能够实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思政教育最后成效,与教学主体密切相关,教师虽然以教授为主,但学习为每个人终身需坚持的事情,教师应与学生在不断交流、沟通中,掌握学生创新点,并积极改善学生提出建议,提升自身素养。师生互动主要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与学生思想、观念、认知进行有效碰撞,从而将教学内容思想吸取,实现思政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模式支撑下,核心为两者参与度,不仅需要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局面改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维护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营造舒适、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后互动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当前,伴随网络信息迅速发展,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途径实现交流,譬如微博、微信等,此类方式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也可通过此类方式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以此倾吐自身实际真实情感,积极接受教师的指点及引导,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循环,获取较佳的教育成效[3]。
4.1.2 生生互动模式
生生互动模式,顾名思义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针对高校学生而言,其成为完整的独立个体,学生间交流对彼此产生影响较大,主要因同一年龄层次群体,更易倾吐自身实际想法,从而实现相互影响。应积极引导学生间相互交流,并将每个学生自身积极作用展现,实现相互促进目标。譬如,组织具有争议性内容辩论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在良好交流中建立信任,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4.1.3 自我内化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内化模式,主要指学生自我教育模式。自我内化模式并非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而是学生内心不断驱动,不断将自身所见、所闻等观点,通过不断实践形成完整自我认知活动。人们接受外部思想之后,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认知,实现由思想转变为行为,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完善自身内部认知系统。对思政教育而言,学生需要进行不断内我消化、自我思考,将教育内容深刻理解,通过自我内化模式,不断督促自我教育及管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4]。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生活发生较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互联网发展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为未来发展模式,以主体互动模式为导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不断实践中完善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为主体互动模式实施具体策略。
4.2.1 注重人文关怀,树立学生正确人文价值观念
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使学生感受人文关怀,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传统高校思政教学中,主要以灌输教学模式为主,给予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教育“独角戏”局面,不利于学生汲取知识。因此,高校应加强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学生及教师主体地位,马克思对人们发展、内涵及存在给予相关概述,主要指出人是将精神性、社会性以及自然性有效结合,实质为生物一种类型,但也为超越生命的应然存在,具有丰富性及多元化。因此,实施互动模式进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实时掌握学生精神层面变更,并将其进行全方位分析,给予学生针对性解决策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人文价值观念,使思政教育主体间更具人性化及生活化。
4.2.2 现实与虚拟有效结合,实现生活世界回归
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速率较快,教师主体地位不断削弱,高校学生价值观未能健全,对信息分辨力有待提升,难以将正能量及负面信息及时划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加之,互联网环境虚拟性,学生在虚拟情感下,易产生不良情感,譬如焦虑、迷茫等,而改观此种现象,应通过主体间的交流与沟通完成。因此,基于上述互动模式,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倾吐自身情感,实现线上线下主体和谐互动。此外,学生长时间处于虚幻网络中,对现实世界衔接可能发生脱轨,所以应根据学生实际状况,给予学生正确导向,使其回归于现实世界。应积极将现实世界与生活衔接力度准确把控,增强思政教育的凝聚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5]。
4.2.3 现代性及科学性协调发展,达成思政教育目标
新常态下,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实现,应遵循现代性及科学性,科学性主要指思想政治主体在交流互动进程中,应准确把控规律,以教材理论为导向,加强学生思政教育质量及效率。教师应根据当前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心理变更状况,将教学模式予以变更,获知网络信息技术给予学生相关知识[6]。高校思政教师可依托互联网平台,实施主体互动交流,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及地点的约束,通过多途径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状况,从而为针对性教学提供便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主要以科学性为发展原则,而现代性又体现科学性在当前信息时代的重要价值,两者间相辅相成,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