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2021-03-07 16:13徐海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图书人员文化

徐海英

(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 100054)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活所向,人类的文明发展离不开世世代代流传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蓬勃发展,也离不开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为文化传播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趋势,文化传播的内容、载体、方式等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图书编辑应当充分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审视行业问题,将人类文明成果进一步发扬和传播。

1 图书编辑概述

1.1 图书编辑工作内涵

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传播,图书编辑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本图书在出版之前都需要经过图书编辑的审核与修改,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每本图书的内容。在文化传播活动中,图书编辑又被人称作为“把关人”。图书编辑不仅作用于文化传播领域,同时还具有社会性作用、 经济性作用、文化性作用等[1],而他们在各个领域中都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图书编辑是以生产文化知识为主,以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为根本任务,因此,图书编辑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

1.2 图书编辑角色分析

图书编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很多重要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对于文化传播活动都是无可替代的。第一,图书编辑是文化的整理者。图书编辑能够整理和完善读书的内容,区分内容的合适与否,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还需要保留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以及对于时代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这个工作并非我们普通人能够随意完成的,它对于编辑人员的知识能力与审美水平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书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需要达到较高的水准。第二,图书编辑是社会发展的记录者。在图书出版选题中,图书编辑针对每一个选题正确判断并认真整理和修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读者通过阅读感受到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图书编辑在把关的过程中,既要对得起读者和作者,同时也需要面向社会和历史事实,对文化负责。第三,图书编辑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优秀的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那些我们熟知的文化著作之所以能够被我们广泛传播,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无数的编辑人员在默默付出。为此,编辑人员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凝聚时代的力量,借助现代高效的信息科技手段,收集、分析、综合、筛选,挑选出优质的内容,对图书进行加工,将其有价值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 图书编辑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1 把关不严,图书导向存在偏差

国家在大力发展文化时,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文化的质量,也就是说,我们传播就要传播最优秀的文化,这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点和落脚点。其中,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一大种类,在传播过程中,因自身的复杂性,难免会出现与当前时代发展冲突的因素。例如,传统民族道德就经常被人们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来理解,一部分封建迷信的人也常常假装科学道理来招摇于社会,而这些都是需要图书编辑在审核过程中认真分辨的[2]。然而,在现实文化传播工作中策划图书时,部分编辑人员过分相信作者而忽略了内容的把控,以至于照本宣科地按照作者书写的内容进行编辑。还有一部分编辑人员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方面能力参差不齐,以至于在图书的内容导向方面无法给予正确的把控,严重背离图书出版的初衷。

2.2 盲目跟风,选题同质化严重

在任何热点图书市场中,同质化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在传统文化图书和现代文化图书中也无法免俗,特别是对于普及类的图书,因入门门槛低,且要求较为广泛,同质化的现象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选题重复。例如说,在当当网上搜索图书,搜索后会看到近万件产品,即便是在当当自营平台也存在众多热门书籍同质化的现象,且重复率非常高。另外一大表现就是,在图书策划方面形式趋同。例如,像三字经、弟子规这类的图书,大多都采用拼音、注音、注释、故事等套用的格式,在读书办事方面,缺乏创造性和新颖性。同质化情况表面上看是市场的隐性规律,当出版单位捕捉到市场机会,就会安排人力、物力投入到产品的生产中,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3]。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图书编辑人员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也缺乏深度的思考,基于这种情况下策划出来的选题,无非是希望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蹭取行业热度,跟风售卖图书。由此可见,同质化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选题策划缺乏专业性和创造性,既浪费社会资源又错误地引导读者,没有给予读者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而对于出版社自身来讲,由于图书风气的原因,导致图书大量滞销,长久下去不利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2.3 编校粗疏,图书质量不高

与同质化现象共同存在的便是图书的粗制滥造,编校质量让人汗颜。市场上主要存在的质量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原文不符。对传统古文中原文的内容没有附上正确的核对,甚至将点校程序直接忽略,以至于形成了谬论。第二,注音不准。古今文章和字符发音存在一定的差异,古代的通假字较为常见,所以,在注音古文时,要寻找字的出处和原意,保证注音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三,注释有误。部分编辑在图书加工时,对于古文的注释没有过深的了解,也没有去深究,只浅在地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网络信息写了什么,就将内容编进图书中,以至于后期出现严重的注释不符现象。以上种种,均为图书制作过程中的疏漏,只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置首位,而忽略了对文化传播本身的宗旨和意义。在图书编辑过程中,没有按照流程和标准对稿件进行严格审查和校正,且对于疑惑之处没有细细考究,甚至发现错处也没有去解决。又或者,编辑人员本身的专业程度和素质就受到限制,在图书把控工作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一味地草草了事,造成当前图书编辑行业的混杂情况。

3 图书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3.1 选择作用

那些我们熟知的优秀图书都是经过图书编辑人员的精心审查和筛选,才流传至市场中供我们审读和查阅,达到教育和启发的目的。而在审查和筛选的过程中,便是有目的和意义地对文化进行选择。图书编辑的存在是为了让更多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流传社会。所以,针对图书编辑工作,必须要以百分之百的态度和决心来开展,遵循行业标准和流程,对文化进行正确的搜集与整理。图书编辑人员必须要结合社会情况和读者需求以及文化背景、 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来对众多文化选题优化选择,而不是单纯地依据个人喜好挑选[4]。总的来说,图书编辑人员需要具备超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及较高的审美水平和道德规范,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做到优中选优。如此,才能够在科学性的选择、整理、加工下,生产出优秀的图书产品,才能够将图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 组构作用

图书编辑人员要正确选择相关文化信息,同时还需要对稿件的文字进行重组和加工,确保其在主题、 内容、 风格等方面能够成为一部完整的图书产品。在图书编辑工作中,这种重组和加工被称为再创造。一个完整的期刊栏目只有经过编辑人员的固定流程组合重配,才能够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组合,从而才能利用各种信息科技手段传播于市场行业中。编辑人员在对原著作者作品组构时,需要与作者建立一种情感共鸣,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选题目的和意义,对作品的整体风格和版式重新编辑和加工,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在组构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考量,如社会因素、读者因素、政治因素等,如此才能使得图书作品更具完整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图书编辑人员在对图书作品进行组构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第一,为了确保图书作品的逻辑性,图书编辑人员需要按照某种观点进行组构。分散的作品在观点表达上显著程度不一,在经过图书编辑人员的组构编辑后,就能够呈现逻辑性和思维性,做到有序表达。第二,根据作者作品中对人物人品、 色彩、 故事等进行组构。若只存在一个单独的作品,无法形成特定的风格和流派。但若是经过图书编辑人员的再加工,就会使作品呈现出风格化的有机整体,在文化传播活动中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3.3 传播作用

优秀文化得以传播的前提是图书编辑人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对文化信息进行编辑和加工,从而获得更有效的传播效果,向读者传递完整且科学的文化信息,以此来达到图书编辑的目的。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顾名思义是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大众传播则是借助于媒介进行传播。但无论是何种传播,在此之前都需要图书编辑人员对图书进行标记,才能使其更加完整,在传播过程中更加体现它的价值。因此,文化与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使广大作者的作品获得更多曝光度,让更多人认识到作品及其中的内容,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原始作品进行严格的把关,并挑选有意义的选题进行策划,从而将组构后的图书作品传播推广至大众的视野中。人类之所以流传下来如此多的优秀文化,正是因为编辑人员将零散的作品进行整合,将有意义的精神文化进行传播,给予人们心灵上的享受。

3.4 增值作用

在对文化产品进行选择、组构、传播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征给予文化性的创新。创新在整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部分文化延伸出了新的含义,同时老旧的含义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文化才能够世世代代相传,只有推陈出新,文化的传承才会更具有意义,这也就体现出文化的增值作用。为此,图书编辑人员在对现有文化进行加工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强化创意点,才能够达到文化的增值。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也只有不断累积,才能够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对人们有着更大的启发作用。所以,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化,正是需要借助于图书编辑人员的编辑功底,对文化产品有效的选择、组构、创造、传播、优化,如此才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化的增值。与此同时,由于编辑人员对文化的追求不一,所以在编辑的过程中也会尊崇不同的理念,一些编辑人员较为注重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一部分编辑人员较为注重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虽然文化传播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支撑文化传播的基础,但基于社会层面考虑,仍旧要把社会效益放至首位。

4 图书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4.1 具备高屋建瓴的政治思想觉悟

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而图书编辑人员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者,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思想觉悟,如此在对社会文化类图书进行选择和策划时,才能够正确发挥图书的导向作用。在图书出版策划过程中,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融入其中,坚持积极文化方向的引领,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和积极文化的使命[5]。既要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又要创新发展时代新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以出版优秀图书产品为己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正能量以文字的形式快速传播。与此同时,图书编辑人员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政治法律基础,了解当地时事政策,将社会发展与国家政治有机相连,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双向发展。

4.2 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图书编辑人员作为文化传播的文字工作者,夯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出色的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人员理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也只有掌握了相关理论和方式,才能够在图书编辑的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与此同时,图书编辑人员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字稿件能力,还应当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有较高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图书编辑的过程中,对内容文稿的语法、修辞、逻辑等进行有效的加工,确保图书文稿中所有的文字能够准确地将具体含义表达出来[6]。除此之外,外语也是图书编辑人员应当具备的一项能力。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文著作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同时国外的先进思想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较高的启示作用,为此,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基础,对于图书编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3 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身为图书编辑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理应具备的基础素养,所以在开展图书编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社会文化效益的发现为前提。对于作者的原著作品,编辑人员要精心挑选并加以完善,优化图书文化信息,使其更具传播效果。图书编辑工作向大众塑造的是精神文化产品,而图书编辑人员作为这其中重要的参与者,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是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图书编辑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将精神文化产品流传至大众的视野中。在图书编辑过程中,遇到问题是难免的,古文或译文如何编校才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也是每位编辑人员百思不解的问题,若编辑人员只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对文字进行加工,而不考究其中的含义,那么在进行编辑时,就极容易曲解原著作品,这样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图书编辑工作是相当不负责任的。为此,图书编辑人员要谨记“信”“达”“雅”这三要素,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确保图书文化传承的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文化世代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图书编辑具有重要意义。图书编辑人员的思想觉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图书产品的质量和发展,同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态势也具有深远意义。为此,身为图书编辑人员,必须要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市场行业及受众需求,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的引导受众,将社会积极文化更好地传至社会,让图书产品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文化传播是图书编辑人员的使命,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养,将更多优秀的文化渗透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大众文化品位。

猜你喜欢
图书人员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谁远谁近?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