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研究

2021-03-07 16:13吴学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预科生回族土家族

吴学辉

(南昌工学院,江西南昌 330108)

族群认同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但学术界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群体的族群认同关注度并不高。事实上,随着我国对民族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逐渐推进,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先读预科再读本科,其中部分学生选择到内地高校就读预科,成为内地高校一支特色鲜明的族群群体。预科阶段不仅是为少数民族预科生升入本科提升语文、 数学和英语等学科水平的基础阶段,也是少数民族预科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族群认同乃至国家认同问题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族群认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问题提出

族群是不同群体文化相互接触和互动的结果[1],同一族群一般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记忆、语言、信仰等客观文化要素。族群概念自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确定族群的大小,如有的学者将族群视同民族使用,有的学者将族群视为民族的支系,也有的学者认为族群是可以包含民族乃至中华民族在内的多层级的概念。该文所言的族群主要指民族,因此在行文中时有交替使用的情况。族群认同则“是以族群或种族为基础,用以区别‘我群’与‘他群’,是同他群交往过程中对内的异中求同及对外的同中求异的过程”[2],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3]。综合以上两种经典定义,可以看出:一是族群认同需以相对稳定的客观文化为基础,又包含认知、 情感等主观要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二是族群认同离不开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对自身族群的认同(强调“异中求同”),也包括对他群的认同(强调“同中求异”)。身处拥有多民族学生的内地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多民族交往互动中,其族群身份特征将会更加凸显出来,对族群的认知、情感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族群认同具有多层次性,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也应体现多样性,但国内近些年来对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多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居民,鲜有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相关研究。其中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到目前为止,只有王柳(2011)进行了相关研究。其运用族群认同要素、族群认同解释等相关理论,对宁夏大学的回族、壮族和土家族3 个民族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族群认同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状况[4]。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是值得此次研究参考的。

随着国家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学术界理应进一步关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族群认同问题。族群认同不仅指代对本民族的认同,还关涉到对国家等层面的认同。因此,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族群认同研究,不仅有助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形成正确的族群认同观,而且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把握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及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等方面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2 研究结果

该研究以内地N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为被试。为了方便对比分析,选取该校较具代表性的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壮族、土家族5 个民族共计17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去除2 份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68 份。其中涉及藏族学生62 人,主要来自西藏自治区;维吾尔族学生37 人,均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回族学生25 人,均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壮族学生24 人,均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 土家族学生20人,均来自湖南和湖北。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族群认同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3 个维度的相关问题。相关问题的设置,既与笔者多年从事预科教学而形成的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状况的初步认知有关,也受益于万明钢对族群认同要素(族群自我认同、族群归属感、族群态度和族群卷入)的阐释的启发[5]。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并运用族群认同相关理论对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壮族、土家族5 个民族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同时,为了进一步把握学生族群认同的真实心理和原因,对部分被试进行了访谈。

2.1 认知

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在对本民族习俗方面的认知维度上,藏族、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 的占比合计均较高,分别为94.5%、93.1%和91.8%,壮族和土家族学生分别为79.2%和71.1%。这说明了学生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本民族的节庆、婚俗、饮食和服饰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可见新时代各民族学生对具有本民族标识性文化特征的习俗传承和复兴表示了极大的热情。

相较而言,在对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方面的认知维度上,总体上比对本民族习俗认知程度都要低得多,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壮族和土家族学生认为“非常了解” 和“比较了解” 的分别合计66.3%、65.2%、58.4%、37.6%和31.9%。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认知不足,也侧面反映了学校相关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重“一体”轻“多元”的问题,对较为繁复的多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等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深。但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学生又要显著高于壮族和土家族学生,这很可能跟长期生活在民族聚居区所受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2.2 情感

主要是指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从对“作为本民族一员,你感到自豪吗? ”这一问题回答情况看,选择“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的学生比例总体较高,其中维吾尔族、藏族和回族学生的比例分别高达97.2%、96.9%和93.5%,土家族和壮族学生的比例为74.4%和69.6%。在对“你认为自身的发展前途与本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吗?”这一问题回答时,藏族、维吾尔族和回族学生选择“十分相关”和“比较相关”的总比分别为93.3%、90.5%和87.6%,土家族和壮族学生分别为70.6%和67.8%。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信仰和习俗对族群情感认同的重要性。

从学生对“你是否对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这个问题的回答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这表明新时代的少数民族预科生都能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充分地认识到本民族不可或缺的地位,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 传承和发展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访谈中进一步得知,绝大多数藏族和维吾尔族学生表示大学毕业之后要回本民族地区工作,为本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相当一部分壮族和土家族学生表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毕业后并不一定回本民族地区,而可能去发达城市发展,这样可以把较为先进的一些经验带回本民族地区,更好地为本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族群认同不仅指族群成员对本族群的异中求同的认同,也包括在互动中与其他族群的同中求异的认同。据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反向问题:“你在和其他民族学生交往相处时有无距离感?”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看,维吾尔族学生表现最强烈,依次为藏族、回族、土家族和壮族学生。根据访谈得知,有很多维吾尔族、 回族的学生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学生关系相处融洽,但因为饮食等诸多习惯的不同,使彼此相处时间和一起活动的时间并不多。但不论哪个民族学生,基本上都肯定各民族交往交流对本民族的兴旺繁荣及各民族相处融洽具有积极意义。

2.3 行为

这主要从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人际交往对象和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去看。从对“您交往的朋友有非本民族的学生吗? ”这一问题回答情况看,几乎没有学生选择“没有”。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虽然一些习俗的不同会使他们在特定场合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和其他民族学生交往很有新奇感,能获得很多不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对“您是否会积极参加多民族文化社团和活动?”问题的回答看,各民族学生选择“十分积极”和“比较积极”的均在八成以上。从访谈中了解到,多数民族学生都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活动的热情和关注,如有的表演民族节目,有的展示民族文化艺术作品,有的以参观者身份欣赏各民族文化节目和艺术品,这让不同民族学生在多民族文化活动中既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带来的荣耀,也感受到民族大家庭带来的温暖。总的来说,在行为层面,极少有学生表现出只与本民族学生交往,也不局限于只参加本民族的一些节庆等活动,而是显示出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投身于多民族族际交往中去。

3 影响因素分析

对以上结果概而言之,不同少数民族的预科生的族群认同在认知、 情感和行为几个维度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贯穿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原生性因素与国家政策、学校教育等场景性因素。原生性因素强调以血缘为纽带的文化对族群认同的影响,场景性因素强调社会情境的变化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3.1 原生性因素

一是语言因素。有无本民族语言及语言的使用是影响族群认同的一大因素。维吾尔族和藏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并且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两个民族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外,在与本民族学生日常交往中基本上都使用本民族语言,表现出对本民族极强的归属感。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年轻人使用频率不高,基本上以说汉语为主;土家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本民族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目前只有部分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回族现在无本民族语言文字,基本上都使用汉语。因此,语言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

二是传统习俗因素。在节庆、婚丧、饮食和服饰等象征族群文化标识上的异同,也是影响族群认同的因素。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和壮族习俗差别较大,仅从饮食方面看,维吾尔族、回族在饮食上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吃清真食堂和清真食品,这对形塑其强烈族群认同意识有重要影响。藏族学生在饮食上对鱼虾、海鲜及部分肉类食品有禁忌,壮族、土家族饮食禁忌相对较少,所以基本上可以和汉族学生一起在普通食堂用餐,因而这3 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不能成为彼此维系族群认同的显著因素。

三是信仰因素。有些民族基本上都信仰同一种宗教,如维吾尔族和回族一般都信仰伊斯兰教,这不仅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各自维系族群认同、 增强族群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维吾尔族和回族相互认同度较高的一个原因。但回族与维吾尔族在历史渊源、分布区域、民族语言与服饰等方面又存在诸多不同,这也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各自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有些民族并非全民信仰同一种宗教,如土家族和壮族等民族的信仰多为民间信仰与图腾崇拜,因而不能成为其维系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地域因素。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内地,是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是非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可能会影响到民族学生族群身份认同。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壮族和土家族都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上不能成为区分各族群学生认同的影响因素,但具体细分,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壮族学生都来自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而土家族学生来自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的湖南和湖北两省,且包含土家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均不及两省的10.0%,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多数壮族学生更是直言,自己基本上只在节庆等重要民族活动中才意识到自己本民族身份,在实际生活中其他时候觉得跟汉族生活习惯基本一致。

3.2 场景性因素

一是国家政策因素。国家有计划地采取一些倾斜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支持力度,如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实行高考录取加分政策,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可能会强化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族群身份认同意识。再如新时期的壮族“三月三”歌节,是在国家权力介入和民族精英推动下创新发展的,这扩大了壮族文化的社会效应,增强了壮族成员作为本民族成员的自豪感。

二是学校教育与服务因素。如有没有对不同层次的少数民族学生因材施教,有没有针对维吾尔族和回族学生开设较好的清真食堂,是否配备了厨艺精湛的伊斯兰教厨师,基础设施、伙食质量、服务态度如何,都会对民族学生族群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如学校有没有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也是形塑学生正确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因素。

三是社会交往因素。族群认同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没有社会互动就没有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从前文论及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在行为维度的表现看,多数学生都肯定不同民族学生交往互动的必要性。同时进一步从逆向问题“你认为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是否会冲淡对本民族的认同? ” 的回答看,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否”,并且在访谈中表示,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能借鉴和吸收对本民族发展一些有益的东西。从此解释可以窥见新时代国家倡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已对少数民族预科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4 对策建议

一是设置选修性质的族群文化相关课程。这对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族群的认知和情感态度有重要作用。N 高校开设的《民族与宗教》课程,应充分利用该课程教学对形塑族群认同的重要意义。前文提到部分民族学生在民族历史发展方面认知程度总体上较低,因此教师要加深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民族与宗教知识和政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具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而要发挥各民族学生的自身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一些本民族知识和文化发展状况,并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课外去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对族群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族群自豪感,建立与族群的深厚感情。

二是搭建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舞台。除了前文论及的各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N 高校还定期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歌手大赛、民族与宗教知识竞赛、民族节日庆祝等多项活动,为少数民族预科生彰显个性和特长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民族学生的族群认同意识。

三是要加强各民族学生交流互动。如推动民汉学生结对子帮扶活动和联谊会,可以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互动,营造和谐的多元文化氛围,拉近各民族学生的心理距离,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同时在族际交往中,学生会更清醒地认识到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从而强化对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并能从其他民族吸收有益营养滋养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生长和壮大,进一步增强对本民族认同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是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教育。一方面,要认识到族群认同是在与其他族群互动和比较中产生的,需注重保护和发展本族群文化,强化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族群归属感和责任感。但在另一方面,应着眼于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来看本民族的发展,注重多民族和谐相处和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使学生树立“多元一体”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学者指出,加强国家认同不但不会削弱族群认同,反而是族群认同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前提[6]。从与学生的访谈看,新时代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视野较为开阔,能从国家层面去看待本民族的发展,能将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兴旺乃至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猜你喜欢
预科生回族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
少数民族理科预科生英语素质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