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丽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提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承和发展好地方戏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2020年,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赴丽水缙云社会实践小分队辗转缙云五云镇、三溪乡以及杜村、兰口村、东渡村、桃花岭村等地,历经暑期、春节十多天的深入实地调查,采访缙云婺剧促进会,体验志达婺剧团、思火婺剧团、七弟婺剧团的排练和演出,观看壶镇、五云镇、东渡村等婺剧教学点的演奏训练,与票友、村民交流,通过“寻婺剧、看婺剧、学婺剧”,从没有接触过婺剧到爱上婺剧,而且找到了缙云婺剧红火的奥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承的生动样本。
1.1.1 婺剧是浙中南区域的主要戏曲剧种
“中国戏剧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戏剧的一半在婺剧”。虽然没有越剧在全国影响力大、著名曲目多、知名度高,作为浙江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的婺剧(俗称“金华戏”),起源于400 多年前的明朝中期,流行于浙江的金华、丽水、衢州、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一带,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缙云婺剧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2 婺剧剧目蕴涵优秀传统文化
婺剧传统剧目以祈福、崇善、和贵的理念为主,宣传忠孝节义,多为大悲大喜、跌宕起伏、大团圆结局的戏,蕴涵丰富的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如缙云“八仙”戏(俗称“叠八仙”,有文武八仙、天官八仙、九头八仙、蟠桃八仙、对花八仙等),特别是“文武八仙”,有华堂会、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送子、拜堂等,场面盛大,气氛异常热烈喜庆。“八仙”戏很少在正规的剧院演出,但民间邀请戏班演戏,不管是祝寿戏、还愿戏、平安戏,首夜开场必演“八仙戏”。因为“八仙戏”迎合了广大民众趋利避害、祈福禳灾的心理,让人们能看到对实现世俗人生福禄寿喜等愿望的共同追求和表达方式,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2]。
1.2.1 民间婺剧团活跃于乡村
上千民营剧团(戏班)填补了浙江专业文艺表演院团数量有限、演出不足的空白[3]。“舞台搭在田野上”的缙云20 多家民间婺剧团体共1 500 多人活跃在华东广大地区,“夏天一身汗,冬天打冷战,上台忘了家,从来不过年”,每年演出1.5 万场次以上,年收入达5 000 多万元,观众达1 000 多万人次[4],在缙云县253 个行政村中,每年名目繁多的演出累计在3 000 场以上,市场容量约为300 万人次。缙云民间婺剧团长年在乡间舞台奔波演出,一方面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在满足农村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带动了缙云戏剧服装、舞台装置,以及运输业、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
1.2.2 观赏婺剧演出常态化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观赏婺剧演出依然是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十里八乡经常邀请不同婺剧团演出,村民们呼朋唤友,或走路,或骑摩托车,或乘公交车,或自驾车,会集到演出的村。在文化礼堂、新旧祠堂、搭建的帐篷等简陋场所听戏,沉浸于戏曲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从中感知公平正义,善恶美丑。缙云烧饼、馄饨、冰棍、烧烤等小吃摊环绕周边,在热闹的氛围中,他们聊着哪个村大方,演的场次多,哪个村给剧团的红包大,哪个村演出有老板赞助发饮料。
1.3.1 专业教育:提升演技,促进婺剧专业化
相关部门组织培训。从2010年开始,缙云县文广新局会同缙云县文化馆、缙云县戏剧总会、缙云县婺剧促进会等部门,举办了多期的“缙云县农村实用人才——婺剧戏迷培训班”,请名师开展婺剧器乐和表演授课,提升了一大批戏剧爱好者的演技水平;2017年举办首届民间婺剧演艺大赛,2018年7月30日—8月1日,举办首届民间职业剧团骨干演员表演培训班汇报演出,以“斗戏”方式竞演,提升优秀民间婺剧团的专业水平。
民间剧团内部提高。每年的农历四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各个戏班约定俗成的新一轮合同周期的开始,剧团老板通知演员们集中于某村,在完成演出前后,开始排练下年度的上演剧目。备好剧本乐谱及剧中所用的道具服装,在演员、乐队预习剧本和乐谱的基础上,由剧团主演或资深老艺人兼任导演,主导舞台调度,如背景灯光、演员舞台位置、人物性格理解等,日夜赶工排练,在磨合中自我提高,保证新戏的演绎水准。
1.3.2 校园教育:培养继承,汲取传统文化滋养
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更加了解戏曲文化历史、喜爱戏曲文化艺术、积极参与戏曲艺术表演,2010年开始,缙云的婺剧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有效,活动累积参与学生达4.25 万人[5],如舒洪镇的中心小学通过每日一唱、每周一课、每月一画、每年一演等教育教学方式开展“能唱、能演、能画”婺剧三能教育,长坑小学“人人会演奏一种乐器”的特色教育等。浙江省群艺馆还与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共同编创了《红歌新唱》婺剧版教科书,作为全省第一部婺剧教材在缙云中小学全面推广。中小学音乐教师率先学婺剧,如2010年的暑假,缙云县的102 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拜国家一级婺剧导演吴子良为师,从零开始学婺剧。
1.3.3 普及教育:点拨示范,构建浓厚群众基础
举办高规格的婺剧名家展演或演唱会,如“中国婺剧界五代名家演唱会”,省市婺剧专业剧团下乡,为农村群众演出各种传统经典剧目,提高群众的审美和欣赏水平; 组织和参加省内外的业余婺剧票友大赛,如2012年首届婺剧争锋戏迷擂台赛总决赛,缙云县业余婺剧传统唱腔及婺剧器乐演奏大赛等,通过比赛提升票友参与热情和技能; 缙云县城乡有130 多个婺剧教学点定时开展活动,由婺剧促进会派出教师现场演奏、现场演唱、现场指导,活跃的“婺剧广场”和“婺剧角”,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更提高了缙云婺剧的整体水平。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和创新形式,戏曲教育重在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走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重点的显性课堂和隐性校园文化建设,如主题宣传活动、校园文艺演出等加强戏曲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1.1 直观聆听戏曲:民营剧团加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2006年开始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每年联合举办以高校学生为受众,由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普惠艺术教育项目——高雅艺术进校园。根据高雅艺术进校园十周年综述的统计[6],组织了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京剧、昆曲、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优秀经典剧目2 605 场,并提出未来要特别加大戏曲这一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普及,专门组织开展京剧、昆曲、秦腔、黄梅戏等戏曲类专场演出和专题讲座140 场左右,占全年活动场次的30%以上。仔细核算下,每年每个高校平均有几场? 能参与的学生有多少?为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要发挥浙江省戏曲大省的优势,增加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让更多越剧、婺剧民营剧团加入,不断扩大和增加学生受众面和数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1.2 认知鉴赏戏曲:完善戏曲公共选修课
戏曲类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戏曲的一个重要平台,戏曲类公选课的开设旨在给大学生传授戏曲的入门知识,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使大学生对戏曲的体验从兴趣与娱乐的层面提升到认知与鉴赏层面,能够促进大学生将欣赏戏曲的服饰之华丽、唱腔之优美与剧情之感人、人物之饱满相结合[7],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戏曲类公选课,应考虑到地域性差异,重点开设浙江地方戏欣赏课,如越剧、婺剧。在非艺术类院校,最困难的是教学团队的组建,通过校内校外教师、退休和在职教师相结合,挖掘高教园区资源,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非专业的兼职教师团队,分工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伴奏、影像资料播放等,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提升教学质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普及和传承结合,在大学生社团中建立戏曲社,吸收喜爱戏曲表演艺术,要求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同学,在非专业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在学生团队以老带新的互帮互学下定期开展课余训练,培养更多年轻大学生越剧、婺剧戏迷。
2.1.3 理性归纳戏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部戏曲史就是一部中国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独特的美学追求”[8]戏曲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加深学生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不仅能更深层次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还能有效促进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如戏曲中有不少剧目是歌颂爱国主义、扶持正气,赞扬公正无私、舍己为人、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关于杨家将的戏中,主人公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这些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内容,对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穿插这些素材,从多种角度引导思考,提升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统一”中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育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领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9]。农村文化礼堂以及民营剧团的演出盛宴,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自我提升的重要课堂。
(1)观摩式感悟戏曲。为弥补“高雅艺术进校园”场次不足的遗憾,鼓励大学生在假期特别是寒暑假的时间段,以分散或团队的方式,充分利用浙江日趋成熟的农村文化礼堂[10],观看专业剧团或民营剧团的各种戏曲演出,初步了解戏曲在今天的状况,体验乡愁,感受乡村文化振兴的日新月异。
(2)调查式分析戏曲。结合不同专业背景,大学生带着问题挑刺戏曲、把脉戏曲,如戏曲与新媒体的关系、传统戏曲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更多体现中国今天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现象、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剧场舞台布置、字幕设计、服装改革、戏曲人才培养等,深入思考总结,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浸润式参与戏曲。普及戏曲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传统戏曲,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愿意看戏曲、懂戏曲,更要会戏曲,不管是演唱还是乐器弹奏。参与越剧广场、婺剧教学点的表演,跟随民营剧团演出,成为农村文化礼堂人才队伍的一员,在提升自身戏曲素养和能力的同时推动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