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域下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探索
——《“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评介

2021-03-07 14:33:56广东财经大学林嘉新徐坤培
外文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译介社会学丛书

广东财经大学 林嘉新 徐坤培

国家机构对外翻译实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翻译实践,其“翻译行为的动机来自源语社会文化系统内部”(耿强 2019:31),属于典型的国家行为,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性。这一类型的对外翻译实践影响显著,但相关学者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褒贬不一,观点各异,故有必要反思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现状,归纳其译介与传播模式与路径,以期探索国家机构对外翻译实践的运作规律。2019年南开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耿强的专著《中国文学:新时期的译介与传播——“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下称《传播》),该书从译介学的视域出发,综合运用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探究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对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推动与指引作用,体现了学界对当前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思考。本文结合该书内容,描绘新时期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图景,建构面向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国家机构主导模式,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积累经验,探寻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适切路径与模式。

一、新时期中国文学译介传播图景描绘与国家机构翻译模式建构

自1981年起出版的“熊猫丛书”(The Panda Books)主要以“英语、法语(后有少量德语和日语)向西方主动译介中国文学”(耿强 2013:83),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可以说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另修了一条路”(耿强 2014:67),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传播》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熊猫丛书”的译介与传播情况,剖析了影响其译介传播的因素及译介效果,既包含丰富的翻译史料价值,又不失译介研究的学理价值。

赞助主体的资本推动在中国文学译介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熊猫丛书”译介过程中,赞助主体是国家外宣机构,呈现出“动机强烈、过程复杂和产品多样”(耿强 2012:1)的特点。国家外宣机构是中国对外传播国家顶层设计、意识形态、文化形象等的权威部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和接受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并发挥了强弱不同的作用”(魏家海 2019:25)。第一章从翻译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文学译介活动中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双重意识形态结构”加以阐述,并据此分析了“熊猫丛书”的社会历史语境,揭示了“熊猫丛书”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译介过程中“官方意识形态”与“非官方意识形态”的运行,进而论述政府译介活动的组织形式、翻译过程、销售状况与翻译规范。该章较为详细地诠释了新时期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赞助主体——国家机构及其在译介过程中所扮演的决定性作用,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建构了“熊猫丛书”译介与传播的理论框架,阐述了“熊猫丛书”的发生场域、资本运作与施为者,分析了“熊猫丛书”的传播过程,进而剖析其接受效果。此外,作者还从诗学、意识形态与政治审美角度解析了“熊猫丛书”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该章绘制了1981年至1989年“熊猫丛书”对外传播的历史图景,提出了该时期“熊猫丛书”对外传播的理论框架,为描述与梳理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史与接受史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第三章考察了“熊猫丛书”1990年至2007在译介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语境变化、本土生产与翻译的规范,简述了“熊猫丛书”在域外传播的情况,分析了影响其域外传播的关键因素,为今后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供了经验教训。作者在第四章阐述了“熊猫丛书”的本质及国家机构对外翻译实践的特点,深度剖析从“熊猫丛书”译介与传播过程得出的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经验。

整体而言,该书以“熊猫丛书”为个案,为读者描绘了自1981年至2007年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指导下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大致蓝图,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缺憾的感悟,但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思考与总结。《传播》论述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形成原因、文本生产、译介传播、模式特点、现存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并借助“场域”“资本”与“施为者”等社会学概念分析了1981年至2007年“熊猫丛书”的传播过程,总结了社会语境、翻译规范变化等对“熊猫丛书”文本生产的影响以及“熊猫丛书”的域外传播现状,较为全面地归纳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之间的关系,是探索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典范之作。

毋庸置疑,“熊猫丛书”是“在特定的历史时刻由政府赞助主动向英美国家译介中国文学的努力和尝试”(耿强 2019:26),是国家机构作为翻译实践策划者、赞助者或赞助主体的代表。基于此个案,该书尝试性地建构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分析框架,并指出了该模式指涉的六大内涵:第一部分“形成原因”,涉及思想解放与文化生产两个维度;第二部分“文本生产”,涵盖翻译概况、组织形式、翻译过程、翻译规范、译著销量等环节,其中翻译规范主要包括机构规范、产品规范、过程规范;第三部分“译介传播”,囊括传播过程、传播渠道与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传播渠道主要是出版商及英美的专门图书经销商、各类图书馆与各种纸质媒介,而影响因素主要是政治审美、意识形态与诗学;第四部分“模式特点”,包括实践动力源自源语文化和社会系统,系统性、规模大、效率高两大方面;第五部分“现存问题”,涉及译本接受的不可控性、文化资本折损、译本质量、选材问题、读者面狭窄和传播渠道狭窄等方面;第六部分“对策出路”,涵盖转变对外译介目的、拓宽译介渠道、调整翻译策略、重视译介的阶段性、关注译者身份等措施。该模式的建构是《传播》一书的核心思想,刻画出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基本图景,对中国文化外译研究、文学译介传播研究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写作特色与学术价值

该书在在理论运用、语料收集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首先,该书基于译介学理论,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翻译社会学、多元系统理论等学科与翻译研究分支的理论知识,为分析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作者在第二章借用社会学的“场域”“资本”“施为者”等概念为“熊猫丛书”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分析其在目标语国家的译介史与传播史。这一尝试不仅拓宽了文学译介研究的视角,更为翻译的跨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实践场所。跨学科研究是“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吁求与实践情境复杂性的客观要求”(王洪才、汤建 2019:1),也是“是翻译研究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韩子满 2018:74)。虽然国内诸多学者不断探索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传播》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既借用了拉图尔(Bruno Latour)、卡隆(Michel Callon)、约翰·劳(John Law)等学者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又以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视角切入展开论述,凸显出强烈的跨学科研究特质。

其次,纵观《传播》一书的内容构成发现,该书例证丰富,理据清晰。在论及“熊猫丛书”翻译规范之“操作规范”时,作者以《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选》译文于语言层面所存在的翻译转移为研究个案,列举了在诗学与意识形态层面的强制性转移,以此阐明翻译转移现象的表现与本质;为展现普通读者的阅读情况,作者摘录了《老舍小说选》《芙蓉镇》等代表性著作在亚马逊网站的读者评论;为阐明政治因素对“熊猫丛书”选材的影响,作者罗列了“熊猫丛书”1990年至1992年出版的英译本种数。鉴于对相关论题说服力与可信度的考虑,适当的案例列举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是论述问题较常运用的手段。另外,在附录部分,除中英文参考文献外,作者悉数附上了“熊猫丛书”英译本1981~2007的出版目录,这些名目的获取较为不易,实属珍贵。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与原中国文学出版社中文部编审徐慎贵先生取得联系,就相关问题对其进行访谈,内容颇为翔实,真实勾勒与再现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国家机构翻译实践情况,并将访谈内容附于该书结尾,具有较大的资料价值与启示意义。最后,作者撰写了1981年迄今中国文学(文化)对外传播的大事记,极大方便了读者了解相关事实与史记。

译介学理论经历了多年发展,为学界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参照,“也改变着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廖七一 2019:113),其学术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对翻译实践的历史文化效应的描述性研究,对文本之外的译者主体及其文化身份与立场的关注,对翻译策略及其文化语境间关联性的关注,对文学性文本与非文学性(科技、信息类)文本之区分的关注”(宋炳辉 2019:106),译介学也“启发了国内译学界重新审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谢天振 2019:13)。作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耿强 2019:2),《传播》一书基于译介学思想从文本生产、传播、接受等方面探讨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学术价值颇多。

第一,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历史悠久,内容涉及领域知识庞杂而宽广、浩瀚而博大,如何将大量的史料按照一定的研究方法进行编写是相关研究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科研难题。目前就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史书写方面,国内学者已做出不少尝试。尽管相关学者已做出大量努力,但在研究思路的突破性与新颖性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传播》极为新颖独特,为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史书写提供了创新思路。该书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出发,提出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并以“熊猫丛书”对外译介的影响为例子,钩沉1981至2007年间“熊猫丛书”的海外传播状况,深度剖析政府机构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间的关联。在描述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过程时,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将1981年至2007年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串联起来。如此行文结构与研究思路一扫传统译介史与传播史的书写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史研究的新模式,颇具拓展性与启迪性。

第二,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路径是翻译学学科发展在一定阶段所衍生的新领域,国内学者如傅敬民(2014),王传英、田国立(2017),汪宝荣(2019)等,从文化社会学、社会实践论、反思社会学等角度,借助“规范”“场域”“惯习”“资本”“行动者网络”等概念,同翻译研究展开了一系列的摩擦与碰撞,产生诸多创新性理论成果,论述了社会学与翻译学研究结合的建设性,为后续的研究突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基于前人的研究与思路,《传播》将社会学的相关概念运用到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过程分析之中,不仅为1981年至2007年政府机构对外翻译模式下的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也证明了社会学理论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的可行性,更为翻译社会学在国内的传播与深入发展提供了鲜活的证据。该书也再次印证了翻译研究社会学路径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充分说明了这一路径已成为分析翻译现象与问题的重要方法与理论支撑。

第三,新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趋势愈发显著。如有学者借助计量学领域的知识图谱工具综述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亦有学者援引社会学相关理论解释信息化时代新的文学翻译生产模式等,这些都为文学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传播》也是跨学科翻译研究的范例,作者借鉴社会学、译介学、传播学、翻译社会学、描述翻译学等学科与研究分支的理论成果与方法论,将其融入“熊猫丛书”的译介与传播分析过程,展现了文学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趋势,凸显了翻译学理论概念与其他学科相关理论机制的融合发展。毋庸置疑,该书的理论框架设计与内容阐述为文学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范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开创了文学翻译跨学科研究范式的新思路。

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实语境下,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依旧可以发挥其对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指引与启迪作用,“搭建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平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服务”(刘宏伟、王湘玲 2020:104)。然而,如何推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进入新的征程却是新的挑战,加强对过去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建构出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一般形式或许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努力尝试。

然而,该书仍有不足之处。首先,《传播》在理论架构方面较多地运用了译介学相关概念和术语,但对于理论的整体架构、运行机制与哲学思源缺乏深入探讨,导致理论高度与话语逻辑有待深入。其次,个案研究挖掘了一段时期内译介活动的时代共性,但对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与翻译惯习缺乏细致比较,似乎有 “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之感。最后,该研究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但对史料档案建立没有提出深入建议,史料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但瑕不掩瑜,《传播》借力译介学思想,对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主导的“熊猫丛书”的译介与传播过程进行了探赜,分析了1981年至2007年间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过程,理论运用适切合理,案例列举丰富到位,创新了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史的编写方法,推进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路径,更拓宽了文学翻译研究跨学科范式发展的新思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政府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前沿之作,更是一部缕析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过程的典范之作,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与思考。

猜你喜欢
译介社会学丛书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人梯书库”丛书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科学与社会(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2:03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