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齐,吝肖莹,胡艳丽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7)
新材料推动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产业、信息产业、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中均起到基础和先导作用。“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装备”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材料先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1]。新材料可以从结构、功能和应用研究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按当今主要应用领域一般可分为: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高性能结构材料等。
目前,我国新材料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应用范围较广,小到家居材料,大到航空机械。随着高新产业的发展,新材料技术也正逐步向智能化、节能化、绿色环保化转变。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赵晶在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指出:近些年来,中国在创新产业、新材料领域成果丰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正逐步向“材料大国”迈进。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划,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国制造2025》等,这些规划为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并且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生物医用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断突破,这使得传统材料进一步升级转型,为我国的新材料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新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新材料逐步满足了智能、环保的市场要求,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2]。如汽车高性能合金的应用大大减轻了车身的重量、矿物功能材料的应用更高效地处理了工业废水、耐磨铝合金在铁路运输方面的应用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等。
再观俄罗斯,新材料在建筑、交通、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迅速。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斯坦丁·奥列格维奇·维什涅夫斯基和奥列格·伊戈列维奇·卡拉肖夫表示:新材料是科技领域中最具有前景的领域之一,这些科学技术将深刻影响经济的发展[3]。众所周知,俄罗斯可谓航空领域的发展大国,全俄航空材料院、俄罗斯科学院及其他研究院目前正积极研发能让机身隐身的新材料,未来将应用到国防安全领域。在铁路运输方面,俄罗斯结构材料科学研究院研制出的碳纤维增强塑料制造的轴承能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并且起到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的作用[4]。
此外,俄罗斯为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所发布的《2030年前材料与技术发展战略》中详细指出了未来新材料发展的方向,为提高科学技术及开辟国际市场做了必要准备。而且为了提高创新效率,俄罗斯对高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改革,为国家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注入新鲜血液。
新材料行业是推动当今世界各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是中俄建交70 周年,也是中俄合作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双方长期进行经贸往来,互助合作,携手努力把两国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新阶段,两国的合作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契机,2019年6月,习主席访俄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宣布2020—2021年为“中俄科技创新年”,而且在这一年中,中俄两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已实施多项。
当然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时代,需要“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可以说“一带一路”是永不褪色的旗,在面对空前挑战、开阔而跌宕的2020年,“一带一路” 以其领航定向的格局向世界彰显了合作对于摆脱全球困境的重要性,中俄两国也更坚定了携手并进的步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下,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两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合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圆桌会议、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中俄双边新材料新工艺交流会等都提出要充分发掘节能环保、经济耐用的新合作项目。
习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就科技领域作出新的指示:要想发展科学技术,尤其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作出更多发现,实现跨越发展。由此可见,新材料在中俄经济合作领域具有极大的可瞻性。
在国际交流方面,翻译人才一直被视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了专业知识储备深厚的翻译人才,才能更精确更严谨地交流技术信息,从而展开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与优势互补。中俄两国在新材料技术的合作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专业领域翻译人才,但当今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仍较为传统,既懂俄语又涉猎其他专业的俄语人才少之又少,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就传统培养模式来看,大学本科期间低年级专业课程主要以词汇、语法、国情为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以及基本的国情文化知识,高年级专业课程增设了翻译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汉俄互译能力。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本科俄语专业之前都是零基础者,这也就意味着大学四年的知识储备必须过硬才能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还需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经济、法律、能源等领域[5]。因此,就当前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高校在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上任重道远。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的俄语专业致力于打造“俄语+石油”的办学模式,该模式的构建主要依托于特色性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以及石油俄语相关教材的编写对学生进行授课。山东交通学院也依托于复合型特色专业“俄语+跨境电商”,培养既通晓俄语又掌握跨境电商的国际型商务型人才。由此可见,这对高校的教师的素质及专业水平要求极高,普通高校需投入极大的精力到该模式规划上来。同时这也表明,国内高校在培养“俄语+”人才的道路上必须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据CNKI 搜索结果显示,主题为“俄语复合型人才”的学术期刊共有167 篇,并且年度发表趋势图呈增长势态。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俄语人才的主要阵地,要顺应国家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两国的合作事业添光溢彩。
众所周知,21 世纪最珍贵的是人才,且人才能够积极推动社会发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以往中俄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地区,近年来逐步向经济发达的南方沿海地区转移[6]。但是当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地域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中俄科技领域合作的长三角一带,在俄语学科建设方面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不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改进俄语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中俄两国合作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在人才培养上,国内许多高校为其助力,因材施教,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市场在“俄语+”领域的需求,结合现阶段高校俄语人才培养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新兴产业处在中俄合作领域的发展前沿,人才需求量逐步增加,高校应当根据市场发展态势对课程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目前大学俄语教师大都是俄语语言学、文学、区域国别学等专业毕业,缺少对复合专业知识的了解。以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音乐学院引进专业俄罗斯音乐人才,同俄语系教师共同为学生授课,让音乐学院的学生了解俄语、掌握俄语,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艺术,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石。由此可见,引进外籍专业新材料人才与校内俄语系教师结合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国内高校还应当积极配合,推进外籍教师专业课程的开设,如此一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结合自身的翻译技能优势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7]。
在解决校内师资队伍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应当从相关教材书目编纂着手。目前存在的一些教材相关的问题影响着“俄语+”的人才培养:(1)没有成型的“俄语+”专业教材。(2)俄语专业教师要去学习具体合作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但是这个学习过程主要侧重于理论性的相关专业术语, 然而经过整理并查询俄文相关资料所形成的相关俄语教材的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虽然这种教材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复合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缺少相关的实践机会去运用理论知识。由此可见,过于抽象的概念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效果微乎其微,因此要从问题的源头入手,改变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对教学大纲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学生所修复合专业的必修学分,并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或实践科目等方式获取学分。此外,具体合作专业的教师要与俄语专业的教师共同研究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一起编纂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俄语+”专业。
以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学生除了在校学习专业的乐理知识外,由国内俄语专业教师以及俄罗斯外教进行俄语知识的授课。众所周知,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享有盛誉,因此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俄语专业知识、达到基本的沟通交流水平,将会为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基石。同样这种培养方式可以扩展到“俄语+新材料”,化工院与俄语学院合作,由化工院教师对学生进行材料专业领域的知识授课,同时俄语学院教师也可以向化工院学生进行俄语专业知识的授课,达到基本交流沟通的水平。或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跨度较大的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较为困难,但是相对于大众化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更大的就业平台。
俄语系应当积极向全校各个院系宣传选用俄语作为第二外语,让学生了解俄语,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第二外语。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近两年新增设了俄语、朝鲜语作为第二外语,但大多数学生仍更倾向于选择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然而在江苏北部有一些中俄合作的企业,例如,在江苏一带享有名气的中俄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要求相关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俄语基础。所以,对于一些生化学院类的理工院系的学生来讲,选择俄语作为二外在就业方面能够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但由于学校没有积极鼓励大家选择俄语作为二外,导致他们并不了解俄语,仅能道听途说了解俄语的表面,何谈选择俄语,深入学习俄语。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俄语有更多被选择的机会,进而服务社会。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访华时曾表示: 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且《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在新兴产业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者,应当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学校也应当积极壮大教师队伍,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为国家的对外经贸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