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东营 257000)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要就是在网络中创建思政育人平台,增强思政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三观和思想素养。为了可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有关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打造和建设,不断优化相关的育人工作机制,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网络中查看信息、收集资料、学习知识,利用多元化的手段获取信息。在此过程中,如果高校依然采用单一性的思政教育方式,很难和网络教育的趋势相互适应,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而合理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促使网络思政教育的转型发展,可以在平台中全面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环境氛围,创建与时代发展相互契合的完整育人阵地。
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中采用网络教育方式,虽然能够满足青少年的网络学习需求,但是,如果采用单一性的网络教育模式,很难与青少年自我个性、排斥传统的特点相互适应,所以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创建专业化的思政育人模式和机制,在网络化、创新性教育的过程中,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网络思政育人的改革完善,可以在多元化的思政教育环境中,调动青少年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思政知识的主动性,和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心理特点相互适应,以创新手段更好地培养青少年思想素养和综合素质。
我国在教育领域中对思政教育工作比较重视,将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放在较为明显的位置,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互联系,着重强调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此情况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利用多元化的网络平台更好地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等,利用精细化与精准化的网络教育平台,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更好地进行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播,促使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1]。
近年来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工作领域中还存在问题,主要因为相关平台的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更好地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具体的问题如下。
在建设相关平台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思政教育的工作目的合理打造平台的结构,不能与当前的思政育人工作理念和育人目的相互适应,甚至网络教育平台中没有合理设置思政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难以通过网络系统培育大学生的优秀素养、专业品质与思想道德素质,长此以往,会导致思政育人平台的应用效果降低,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开展。与此同时,在相关的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尚未在其中重点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不能确保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难以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目的。
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所开发的平台和工作规律之间不符,在具体的平台建设和开发的工作中,没有全面考虑到教育工作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导致在网络教育平台应用、落实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思政教育不足、思政教育匮乏的现象,不能确保应用网络思政平台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2]。
当前部分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的各项工作中还缺少一定的创新性,不能按照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规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特点等合理进行网络育人的创新改革,在缺乏创新性的情况下,难以为大学生营造灵活性、趣味性的网络思政学习环境,这样不仅会导致网络思政教育效果降低,还会对各方面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虽然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网络化的教育要求,创建了有关的平台,但是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期间,没有全面掌握网络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所使用的教育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到新时期的网络思政教学工作中,会对各方面教育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校在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应按照思政教育的目的开展工作,尽可能建设与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相符的平台,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其中自主性的学习思政知识。建议高校在建设有关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间,按照大学生青少年的个性化特点,设置不同的思政教育模式和系统,主要涉及视频内容、图片内容、讲座内容等,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的空间,和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互适应。与此同时,在建设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合理在平台中融入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政育人内容,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学习更多的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质,使其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3]。
建议高校在未来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以遵循规律为基本原则,转变之前的固定性的思维模式,按照不同工作的规律合理进行网络教育工作的创新优化。首先,应按照育人的规律开展工作,充分意识到网络思政工作属于教书育人的项目,具有特殊性,很容易受到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所以在网络思政教育期间应该重点结合教书育人的具体规律,循序渐进开展工作、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利用人才培养工作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致力于有机整合科学、人文精神,确保网络育人的效果[4]。其次,应重点遵循具体的思政工作规律,无论是网络线上教育还是课堂线下教育,思政工作都有着一定的规律,是对学生行为的基础性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解决思想问题、观念问题和行为问题。如果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遵循思政规律、不合理使用特殊性的方式,则很难起到思政育人的良好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教育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和思政工作的实际情况相贴近,创建改革创新的工作模式,建立师生、领导与教师的沟通制度,利用平等性、民主性、互动性的沟通交流实现思想的引导,充分将教师的师德楷模作用、学术带头作用、思想引领作用等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期间,还应该将现实问题凸显出来,利用系统化的方式解决问题,然后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点,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将思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项目之间相互整合,确保在思政工作领域中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最后,网络思政教育还应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规律、行为规律、上网规律等,合理进行网络思政育人的时代转向,确保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中设置与大学生成长规律相互适应的教学模式,例如:大学生比较关注网络中的热点话题,高校就可以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中设置热点话题的信息和内容,和大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开展思想教育、价值引领、舆论导向等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升各方面的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5]。
高校在未来的网络思政教育转向过程中,应强化改革创新的力度,形成良好的改革创新精神,能够在快速变革的时代环境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敢于进行改革创新,增强网络思政教育效果。首先,创建完善的管理工作模式,不再只关注平台的建设,而是要向着产品研发的方向转向,使得二者之间相互协调,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效果、研发质量[6]。高校可以在平台建设期间,创建建设与研发的工作模式,为学生研究出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在其中开展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参与思政学术研究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功能,还可以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研究开发网络思政教学产品期间,还应该和新媒体平台之间相互合作,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中设置思政教育的模块,以短视频形式、动画形式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思政学习资源,以创新性的手段促使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和高质量实施。其次,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优势互补类型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研发合作模式,建议高校和科技公司之间相互合作,开发有关的网络思政教学平台和产品,以此促使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化、高质量开展。最后,可以采用融媒体的形式,开发有关思政育人产品和平台系统,全面覆盖大学生群体,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道德素养的增强。
高校思政教师在应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应探索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合理应用先进教学方式的同时,增强有关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系统化程度。首先,高校辅导员应该重视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在日常班级管理、德育工作中,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各种信息、通知,和学生在网络中沟通交流,指导学生关注国家热点事件和焦点事件,利用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思政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自觉应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实践内容,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场景,主要是职业素质培育情景、爱国主义教育情景、奉献精神培养情景等,使得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增强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同时还需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平台中学习思政知识、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态度、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优秀人才。最后,教师在应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过程中,还需创建线上教育、线下引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内容、思想知识学习内容,线下开展有关的实践操作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形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的观念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素养,促使学生三观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还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因此,在未来的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合理进行改革创新非常重要,高校应该重视有关网络思政教育的良好转向,完善育人模式和机制,系统化开展各方面的育人工作,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三观、良好的思想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