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2021-03-07 12:17:57王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扶智资助诚信

王隼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看待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其工作本身就反映了该价值观中的“平等”,即通过资助育人模式帮助贫困学生获得求学路上的经济平等,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随着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不断展开,以及资助育人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在受助学生群体中间,以及在受助学生与非受助学生群体之间,陆续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声音。前者所反馈的不和谐声音主要在于,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并未珍惜受助后的学习机会。后者所反馈的不和谐声音则在于,面对非受助学生群体,部分受助学生心存自卑之心,并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离群索居的现象。因此,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友善”,以塑造起受助学生健全心理和人格势在必行。由此,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1 当前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以“高职资助育人”为主题的研究成了职教界的研究热点,这固然与我国所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的精神要求相契合,也同时与全社会对“教育公平”关注力度不断增强不无关系。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这里有必要对当前研究现状做以梳理。笔者梳理了近6年来的相关文献,试图从中为该文的立论提供启示。

任海华(2014)认为,应在考虑学生资助系统内在动力、教育对象内在需求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由科学设置、准确遴选、深度接触、学生资助以及反哺教育等模块组成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范式[1]。文杰(2020)以实证分析手段,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资助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提出了目前在资助育人中所存在的问题[2]。高德朋(2020)提到,应该深入探究如何加强贫困生资助相关工作的总体设计,健全资助育人的管理程序,完善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实施办法,着力培养贫困学生的奋斗精神、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进而对贫困生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形成正确导向[3]。朱婷(2019)认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大问题。作者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详细探究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做好该项工作的具体措施[4]。

从以上的研究现状综述中可知,目前已有学者对资助育人中的感恩教育提出了要求,但现阶段不少学者的关注点似乎仍在于,具体的资助育人工作范式的革新,更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研究中来,这不可不说是一个缺失。笔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为高职资助育人提供有力保障,还应在受助学生的思想工作上下大力气,这样才能充分回应党中央这项惠民举措的价值取向,也才能让社会放心、让高职教育界放心。在我国精准扶贫战略中,针对扶智、扶智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一要求仍可以作为高职资助育人中的工作重心,并在实践这项工作中需将“敬业、诚信、友善”渗透到受助学生的内心信念中。为此,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侧重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升资助育人质量中的实践价值”,以弥补当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2 当前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中所存在的不足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和调研成果,当前主要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的不足。

2.1 在资助育人中扶志工作存在缺失

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指导性,并在审核学生受助资格时也有明晰的具体要求,这就在科学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也使该项工作陷入到了程式化的境况之中。在学工部主导下的资助育人工作,在程式化的工作形态中较为突出资助工作的落实情况,而未能足够重视对受助学生的扶志工作内容,这就使得部分受助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愿景,而是以毕业后努力赚钱作为该群体典型的职业愿景出现。毫无疑问,“毕业后努力赚钱”不可厚非,但这种具有自利性和封闭性的职业愿景,却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容[5]。

2.2 在资助育人中扶智工作存在短板

“扶智”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体到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来,扶智仍然是提升受助学生专业自信和思想自信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因追求经济资助工作的落地效应,扶智工作似乎仅限于专业教学环节之中。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中扶智并不意味着需要为受助学生“开小灶”,而是根据他们的生源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计划,在职业教育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并在社会实践中夯实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这不仅能够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能增强受助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2.3 在资助育人中心理干预存在缺位

在该文开篇之处就已指出,部分受助学生心存自卑之心,这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反映为离群索居的现象。在观察中可以发现,部分受助学生不参与寝室成员的集体活动,部分受助学生在学习中较少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扶志和扶智的视角下去解析这些现象,部分受助学生这种封闭和半封闭的心理现状,将抑制其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6]。然而,在当前的资助育人中对他们的心理干预仍存在缺位。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升资助育人质量中的实践价值

笔者在上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诚信、友善”,纳入高职资助育人的目标之中,上述6个字能够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也与资助育人工作的扶志、扶智和心理干预的要求相契合。以下,将结合这6个字阐述其在提升资助育人质量中的实践价值。

3.1 “敬业”在提升高职资助育人质量中的实践价值

“敬业”不仅与高职人才培养所突出的“工匠精神”相联系,也与对受助学生的“扶志”要求相契合。“敬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一般性的概念提出,但在融入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则需形成“一般”与“具体”间的辩证统一。在辩证统一中来认识“敬业”的实践价值,即其不仅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原则性导向,也为解决当前资助育人工作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启示。

3.2 “诚信”在提升高职资助育人质量中的实践价值

“诚信”不仅为高职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做出了内在规定,也与对受助学生的“扶智”要求相关联。对于后者而言,要求受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应具有诚信的意识,其不仅反映在理论学习和测试之中,也体现在实训训练和验收之中。由诚信的内在规定所导引的最终结果便是,使受助学生在3年的高职学习中获得真本领、真能力,进而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家庭经济福祉的提升[7]。

3.4 “友善”在提升高职资助育人质量中的实践价值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根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在高职资助育人中则体现为,使受助学生打开心结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校园人际交往。“友善”构成了受助学生校园人际交往的外在规定,但其根源于内心的自信和从容,故而上文所提出的心理干预则为这里“友善”的实现基础。“友善”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将助力受助学生在今后的职场中为自己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这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无疑是重要的。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资助育人路径

根据以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资助育人路径构建如下。

4.1 现状反思基础上形成多部门联动的资助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反思当前在资助育人中所存在的不足,在反思的基础上着手解决不足以提升工作质量。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建立对受助学生的学情和舆论跟踪机制,从中对照“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受助学生群体和个体展开考察;(2)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岗位优势,使其成为对受助学生扶志和扶智的主力军;(3)建立受助学生所在院系、学工部门、团委、教务部门在内的联席机制,以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工作协调和实施跟踪机制。

4.2 培育受助学生工匠精神时应重视他们的利益关切

在扶志中需以培育受助学生工匠精神为主线,在培育中需重视他们的利益关切。之所以需重视其利益关切在于,高职教育者需正视资助育人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生活困境,并根植于他们的生活困境来提升他们的职业理念,这样才能将扶志落实到位。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受助学生群体的利益关切集合,并在求最大公约数的办法来提炼出他们的主要利益关切;(2)以课程思政的方法引入他们的利益关切,并将解决方案引申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来;(3)在工匠精神培育中需践行知行合一,所以需为受助学生创造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的机会。

4.3 为受助学生搭建在线交流平台形塑其诚信价值观

受助学生群体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属于小众,且分散分布在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班级,他们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其诚信价值观的形成,而以一种短视和逐利的心态来对待学习生活[8]。为此,应为他们搭建在线交流平台形塑其诚信价值观。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以微信群为他们的在线交流平台,并委派学工部专职教师作为微信群的管理员;(2)为了使在线交流更具仪式感,可以将微信群命名为“诚信励志群”,以使学生产生心理暗示;(3)管理员作为在线舆论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应定期推送和设计主题来调动起受助学生在线讨论的热情。

4.4 结合心理干预与生态建设改善受助学生心理状态

在对受助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时,还需重构高职院校的校园生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能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帮助受助学生群体与非受助学生群体形成友好的交互界面。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校园仪式活动中,大力宣传优先受助学生的学习事迹。如可以在毕业晚会上设计出保留节目“感动**”,在节目中以详细的事迹介绍感染现场学生,并树立向优秀受助学生学习的氛围;(2)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和其他助学内容,通过提升他们的经济地位来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和思想自信。

最后,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中还应开展感恩教育,受助学生不仅应感恩于所在学校,还需对社会、对家庭心存感恩。在增进他们职业思想意识的内在需要导引下,感恩的方式应落实到他们的学习行动和在线的职业实践中来[9]。在具体的实践中,同样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并融入到扶志、扶智中来。如线上与线下协同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增强贫困生的求学信心、联系贫困生利益关切形塑其专业志向、以暑期实践为契机实现感恩教育价值。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看待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其工作本身就反映了该价值观中的“平等”,即通过资助育人模式帮助贫困学生获得求学进路上的经济平等,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质量的策略包括: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反思当前在资助育人中所存在的不足,在反思的基础上着手解决不足以提升工作质量;在扶志中需以培育受助学生工匠精神为主线,在培育中需重视他们的利益关切;应为他们搭建在线交流平台形塑其诚信价值观;在对受助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时,还需重构高职院校的校园生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能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帮助受助学生群体与非受助学生群体形成友好的交互界面。

猜你喜欢
扶智资助诚信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0
扶贫·扶志·扶智
醒狮国学(2019年7期)2019-09-20 05:14:15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