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杰,秦法萍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其整个教育体系结构中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切实做好“人”的教育工作,努力培育出具有高尚品格、长远眼光、合作意识的商业参与者和主导者,对促进中国经济更好面对快速变化、不断融合的商业竞争作用显著,而思政教育作为其有力载体,其相关建设势在必行。时至今日,有关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应用,牵动了各个行业领域的深度创新变革,商贸服务业亦是逐步迈入了消费升级。2018年,以全国教育大会为契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逐步展开,并引领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而作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领域,新商科亦是呼之欲出。
新商科的出现,重构了高等教育体系,并对之发起了严峻挑战,其本身对互联网应用的植入,汇聚了更多的变量因子,不仅积极促使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思维模式,还不断地鞭策着学生融入新式思想。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新商科的出现使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传统型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讲为主,新商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述为主的课程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字一体化多媒体设备进行讲解,与学生互动,也可以采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授课。互联网时代,新商科的出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授课方式。
新商科是现有商科发展对科技、社会、经济带来挑战积极回应的具体表现。同时,这一积极表现也能反作用于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课程思政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带动了授课内容的丰富性,改变了过去受资源限制而无法扩充授课内容的被动局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讲述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扩充教学内容,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综合来讲,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将新技术融入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新商科的出现也给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迎合中国未来商业竞争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需着重强调对学生的“素养”培养和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思政建设无疑是最佳的渠道。
在当前素质教育引领的教育发展新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并决定着其发展方向。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由其本身的教育属性类别决定,对进一步丰富其内涵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要将之培育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应用突破了时空禁制,将世界连成一片,各个领域的信息交互日臻频繁,并影响生成了我国多元文化生态格局,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价值追求造成了巨大冲击,无形中扩大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间隙。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党中央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高职院校系列教育工作展开的根本着力点,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对实现党的战略部署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面对日臻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挑战,新商科背景下,合格的人才绝非能力素质层次的单一指标,而是更关注其思想精神格局,唯有在正确的价值追求导引下,才能产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更好迎合经济市场竞争挑战的必要一环,作为一项相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应力求各环节工作组织的最优化。作者基于上述认知,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几种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宏观素质教育改革生态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育人责任意识,从而在综合素质类课程教学中有机地将知识讲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尤其是新商科背景下,科技进步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深度变革,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媒介和手段获得知识,教师的身份角色定位亦是逐渐发生变化,即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自主思考激励者,更加强调学生精神层次的塑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 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7]。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守好“责任田”,坚持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高度重视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系列工作展开,深入学习思政理论,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向党靠拢,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以身作则,积极影响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亦应摆正师资战略定位,明确其在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担负的职责,细化岗位要求,并组织展开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积极支持高素质专、精、尖从业师资队伍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丰富其学识网络结构,并搭建良好的交互平台,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共享实践工作经验,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携手优化育人工作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新商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式发展,这也为思政建设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应深刻意识到综合素质类课程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方面的作用,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努力探求综合素质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点、契合点,有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并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之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最终内化为某种品质并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深耕综合素质类课程教材范本,甚至对其中的每个知识模块、 单元主旨以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做到了如指掌,以保证教学实践中能够自如地进行取舍和调整,并添加一些与思政相关的内容,打造校本化课程体系,最终达成预期育人目标。在整个综合素质类课程体系中,诸如历史与文化、哲学与道德、公民与社会、艺术与美感等,其中隐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要与思政教育形成有严密逻辑的统一整体,善于应用思政理论进行专业解读,并有效切入社会热点问题,从而避免思政教育内容的随意化和表面化,以此来导引学生的人生追求、 道德追求以及职业追求等,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热情。同时,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还需充分借力现代科技手段支持,汇聚图片、影像、视频、动画等各类思政教育资源,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和兴趣偏好,首先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继而才能引导其深入学习和理解,刺激他们的多重感官,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要尽快形成校际联盟,共享优质资源。
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实践主阵地,是知识讲授、能力训练、品格塑造的重要载体,要注重其重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新生态下,多媒体的应用导入为上述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事实上,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唯有其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才能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的目的,并驱动更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升华。但是高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快从传统应试教育的格局中跳脱出来,巧妙利用新媒体工具及手段,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建设,通过恰当的方式扩大其对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的认同,辅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强化学生认知与理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教师需深入“翻转课堂”研究,重构课程生态体系,由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预习,并提供必要的思政教育资源支持,明确重难点知识,引导其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并总结所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从而使之更加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教师还可利用上述建立的庞大数据库系统,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导入课堂,创造真实虚拟场景,触发学生的深刻思考,组织协作讨论,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的认知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等,达成综合素质训练与思政品质升华双赢。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切勿影响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要紧密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予以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针对性地输出指导,保证育人实效。
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必须寓于实践活动当中,巩固理论学识之余,促进其思想品质升华,并外化于行。事实上,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单纯地依靠课堂很难实现,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延展了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教育的辐射影响范围,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完成了思政教育的无形渗透,填补了课堂教学某些方面的空缺,是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的另一主阵地,同时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和活性,是有效提升育人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战略背景,深入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整合双方优质资源,联手打造高品质的实训基地,帮助高职院校更为精准地把握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合理调整综合素质类课程结构,并为思政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达成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双赢局面。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展开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广泛参与,为之搭建“绽放自我”的舞台,锤炼其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同时,促进他们对思政理论的消化,并外显于行为实践,展现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风貌,以己之身感染周边人的作为。另外,高职院校还需搭上“互联网+”发展的快车道,重视教育信息化布局,开辟思政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通道,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充分利用QQ、微信等即时交互软件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以虚拟身份突破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障碍,有效延展思政教育影响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信息渗透对大学生认知体系与价值追求的侵袭,及时解答他们成长路途上的困惑,提高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商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加强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是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其本身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应当充分依托高素质水平师资队伍的智力输出保障,深耕课程资源,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并通过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同时将之有机地寓于课外活动中,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迎合新商科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