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雷
(徐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是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基础则是反思能力,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创新。反思能力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必备素养,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做事态度和生活技巧,因此反思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新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反思能力是指学生对所学、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所具备的批判性、探究性思考的能力,是反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心理特征。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反思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特征,而是知识、能力、情感的复合体。因此,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反思能力是大学生拥有自我反思的情感和意志力,对自己所学、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具有批判性和探究性思考的能力,是反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心理素质特征的综合体[1]。
1.2.1 自我意识 对大学生而言,自我意识既是对自我状态的记录,也是反思活动得以萌发的动机所在。大学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知道得失成败,所有的对比都需要一个参照,而自我意识则能促使大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现状,是成长结果对比的基础。
1.2.2 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锻炼大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养成与提升都是伴随反思活动来实现的,而在反思活动中自我评估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相结合,与大学生真实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因此大学生反思能力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我评估[1]。
1.2.3 批判性 批判性是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基本特质,反思的内容由大学生主观意识根据有关资料来辨别。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思考进步最常用的思维能力,只有对事物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辨别好与坏,才能掌握更多便捷实用的学习方法,做起事来也更得心应手。
1.2.4 探究性 探究性意味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与体验,得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并对事物的真伪做出判断。具有探究意识的大学生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会带着发现问题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期望,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探究性主要体现在反思的目的层面,是反思行为所体现出来的特征。
1.2.5 意志力 意志力是大学生调控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使之与预期目标一致的心理品质。反思过程以及反思结果的质量,都建立在意志力基础之上。没有意志力的基础推动,便很难完成最基本的反思实践,没有意志力的长久支撑,也根本不能实现反思能力的不断发展[1]。
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融。青年大学生正接受着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思维比较活跃,难免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要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必须理性判断各种社会现象。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如何做到理性判断、“出淤泥而不染”,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接触新事物后学会思考,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反思能力就像大学生前行路上的指南针,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从而做到不迷失自我。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应当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反思能力作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调查显示,反思能力强的大学生不仅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还能促使其他方面的能力稳步提升。有反思能力的人才更受社会青睐,他们除了可以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还会及时总结自身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从而使自身综合能力在反思中得到升华[2]。
自我反思就是一个自我检讨、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不仅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还能认识自身缺点。因此,大学生只有学会反思,方能不迷失方向,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避免盲目自大、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过程可分为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我管理3个方面,大学生经历了这个反思过程,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能动性才会得到全面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存在大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只有通过对以往教育改革不断反思,才能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对公民反思意识的强烈要求,努力让每一位大学生学会自省自律,学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感恩身边的人做起,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目标。反思能力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素养,增强其道德体验和反思能力,培育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要求他们不断反思社会现状,这也是侧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1]。
在反思教育中,大学生应当是反思的主体,因为反思是其对自身认知或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更正的过程,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而现实中,大学生反思一般比较被动,在很多时候需要不断提醒,部分大学生甚至还需要教师或家长不断督促[3]。
反思能力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影响深远。当前,大学生的反思仍有一定的肤浅性,以对失败事件的反思为例,他们往往只顾寻找失败的原因,而对于结果与原因的逻辑关系、深层次原因、应对策略等问题,仍然思得不多、想得不深、做得不够。
反思是元意识的重要机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反思尚有一定的情绪性,特别是面对一些重大违规事件,要求他们进行反思时,常常会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对反思往往持有“事已至此,思有何益”的情绪化态度。
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从过去的思维中得到启示,为现在或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反思还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于反思的目的认识不足,对于哪些事件或经验需要反思还把握不准,对于应当怎样反思还感到迷茫,这也是迫切需要加强反思教育的原因之一[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快慢。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反思教育显得十分紧迫。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来看,社会、学校、家庭等构成其成长成才的主要环境,所以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培育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在自媒体时代,校园难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新事物、新思想,在他们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阶段逐步形成,但他们的意志力和判断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进入新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由于每个人的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不尽相同,每个人的反思能力也各有差异,当多种角色集于一身的时候,时而会发生冲突,遇到障碍,甚至会屡遭挫败。因此,要保持社会角色平衡,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学会进行角色反思,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共同掀起角色反思热潮,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反思氛围[2]。
4.2.1 培养反思动机,指导反思思路 日常教学是教师培养大学生反思能力的最佳契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反思意识,指导大学生的反思思路。一方面,要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反思动机。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还要有情感因素支持,因而有无反思动机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创造一个适当的氛围以培养大学生的反思动机;另一方面,指导大学生反思思路,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首先,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对大学生的指导可以突出以下几个问题:我想要学什么;通过这次学习我想要获得什么;我该做哪些准备;以前所学知识与这次学的知识有何联系;这些新知识哪些可以自学完成、哪些需要请教老师。其次,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指导应突出如下问题:学习中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教师讲解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与老师或其他同学是否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从差异中又能学到什么。再次,学习后的反思指导,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做出以下反思:新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哪些内容我已经掌握,哪些内容我还有疑惑;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收获怎样;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重视,对下一步的学习有何启发等。
4.2.2 教会反思方法,促成有效反思 反思的行为有其自身特点,教师要关注大学生的团体反思和个体反思,并且形成一定的训练思路,通过创设情境让大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概念界定法、自我评估量表和集错本等方式训练大学生的反思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反思习惯,锻炼大学生的反思意志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反思能力全方位发展。具体如撰写总结报告。在教学活动中,要开设团体合作项目或小组学习,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并且经常让大学生变换角色、换位思考,这样大学生不仅能从自身出发来反思问题,还能从其他角色或视角出发来思考,将个人活动与团体活动结合起来思考,把握全局,实现团体反思,而能够反映团体反思的就是团队总结报告。运用概念图进行反思是将问题解决中的重要部分都呈现出一种因果关系,每一环节都指出其关键点,大学生能够在其关键点上进行反思,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反思能力。运用自我评估量表能够很好地训练大学生的反思逻辑,培养他们的反思习惯,在评估量表的协助之下,大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反思状态。大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反思能力也是如此。在意志力的支持下,无论对反思内容是否感兴趣,反思的周期是短还是长,反思活动都能够有效坚持下去,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
4.2.3 注重过程性评价,创设反思情境 以往的评价方式多采用结果性评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多有忽略,如果让大学生将所有学习行为都放在学期末才来进行评价反思,则对培育大学生反思能力毫无益处。过程性评价记录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而反思能力的培育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给大学生创造可以持之以恒的反思情境,因此过程性评价与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培育是相当切合的。对于大学生的课业学习来说,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比较好的评价方式,大学生的日常学习首先有一份自我评估,然后教师再加以评价,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也督促了大学生反思能力的运用。其中纠错本的日常整理与复习便是一种常用形式,常用的错题集就是大学生平时课业反思成果的集合。
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家庭之中,会慢慢习得父母的行为、风格和习惯,因而对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家庭教育自然要从父母入手。父母是大学生在人生早期的主要模仿对象,尤其是当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极易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自身榜样示范,来有意识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反思性行为,如可以简单地反思“家庭任务安排有没有完成”“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方法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帮助孩子向更高层次的反思行为发展,将家庭熏陶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并扩大反思范围,习得更多反思模式和策略,引导大学生的反思行为由简单的反思游戏转变为更加成熟、复杂的反思实践。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而言,仅仅模仿家长的做法很难形成成熟的反思能力。因此,家庭也需要有意识地创设反思情境,家长让孩子慢慢接触学习家庭事务,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反思的习惯。由于家庭环境相对于学校氛围来说更加宽松,孩子缺乏教师的监督和同伴的竞争,其自律性会减弱,所以家长不仅应充当榜样和反思的合作者,还应是孩子反思行为的监督者和评价者,在孩子完成反思行为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不断强化孩子的反思行为[1]。
首先,依靠学校的优质资源,大学生自身应牢固树立反思从我做起的信条。抓好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要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不断总结理论经验,并尝试一定的理论创新。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与反思,不局限于学好课本知识,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并努力造福社会。其次,大学生要抓住各类社会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实现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反省自我、提升能力、检验自己。再次,不忘过去,经常回顾走过的路。大学生要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要学会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当他人的经验和自己不相符时,不要盲目否定自己,也不要否定别人的经验,要学会辩证分析,理性接受,包容新经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