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七中学 魏学清
新高考引领下的课程给学校留出足够的空间发展特色,课程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学科教研组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因此,应有效地利用好学科组的校本研修,做强基础课程、做实拓展课程、创新特色课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实践—评估—开发的过程,循序渐进。基于此,教研组内组建多个课程开发小组,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需求,寻找课程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结合点,力求探索具有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
案例分享:《生命的探索》校本课程。
原本这是一本讲义,是学科组的课题研究成果,内容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话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运用课外知识丰富课内知识体系,结合化学基础知识,拓展认知、学以致用,在我校早期的社团活动中使用。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的课程素材,它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跨学科的视角解释生命现象,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热爱生命的丰富情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因此,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完善了课程纲要,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学习情境,即建立创新实验室并对课程内容再充实,把讲义内容进行改编形成校本教材,从1.0版本进阶到2.0版本,以科普知识为基础,又增加了探究实验的内容,从理论扩展到实践,侧重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展现的内容,在校本课程中得以呈现。
善用智慧学习,有效提升核心素养。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延伸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引发教学方式的变化,混合式学习依托线上线下资源,一经使用,很快就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创生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托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我们成功地将翻转课堂“嫁接”到教学实践,构建了“依托信息化平台的智慧学习”。
依托信息化平台的智慧学习模型架构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线上资源的态度,有86.78%的学生表示喜欢利用线上资源,85.06%的学生希望增加重难点知识的微课。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就已经预知学生的潜在需求,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即找到了“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定制课堂中的教学重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
更新合作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教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通过设计真实的主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合作学习,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在合作中竞争。
案例分享:《开发发酵产品,感受传统发酵文化》项目式学习。
项目设计: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生动的饱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其融入生物学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本项目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实施相结合,在真实的情境中,在不断探究解决驱动性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形成生命观念,领略我国传统发酵技术的神奇魅力,树立爱国情怀。以“异质分组”为原则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形成方案;在合作交流、互动分享中达成深度理解、形成思维、发展能力。
项目时长:一学期。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任教教师:高一年级任课教师,高三年级教师兼任校本课程指导教师。
成果形式:
团队成果:做出发酵产品,如葡萄酒、果酒、泡菜、腐乳等,并完成发酵产品制作说明书。除了文本成果,还要选择一种电子形式展示成果,其中包括演示文稿加讲解、视频材料等形式。个人成果:选择承担团队成果中某一项内容,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完成项目。公开方式:项目学习的最后一节课将以展示成果的形式收官。届时每组成员都要呈现制作成品和制作说明书纸介材料,并进行演示汇报,通过师生评价评出奖励等级。
实践反思:项目式学习调用了问题解决、决策、创见、实验等高阶认知策略,既有基于他人的成果收集证据的探究性实践,也有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调控性实践,还有对发酵装置的改进,发酵进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以及制作演示文稿、视频及码书等技术性实践。在为期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帮助他们思考探究。项目中的任课教师与校本课程指导教师也在进行合作,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认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锻炼学生在合作中竞争的技能。
课程体系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我们以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人为目标,兼顾学校办学的发展,基于学科组的软件和硬件基础和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整合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以生物学学科思想为统领,架构了以信息化为特色多维度融合的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以校本化资源保障国家课程的高效实施,以校本课程助力拓展类即选修课程的有效开展,依托创新实验室为将来致力于生物学发展方向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先修类课程。
在新教材使用一轮的过程中,通过以研读教材为主题的集体备课,凝聚学科组智慧集思广益;在依托课题的行动研究中,加强专业引领,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以案例分享为载体的实践研究中,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激发教师的潜能,集中团队的智慧,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分析研讨—确定方案—初步实施—反思总结—交流评价—落实行动的过程中循环进阶。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还有课程基地的硬件建设,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我们扩建了原有的实验室,创设新教材中前沿的实验开设的条件,并且以生物学创新实验室为基地,开设选修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
2020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位生物科学爱好者,他在三年的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很好地说明了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这名学生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提问、敢于提问,但是对生物学最初只是喜欢,教师引领他将自己好奇的问题设计成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他的选修课程是生物实验设计,我们为他创造实验条件,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他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个人组一等奖。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要将生物学与中医学相结合,立志成为像张伯礼院士那样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智慧的医者,2020年他如愿考取天津中医药大学。
在新课程实践中,课程建设给了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能够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师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潜能也得到激发。不断创生新的课程,完善课程群建设,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