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创作特征;演奏要点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3
1 王建中和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
王建中(1933—2016年),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在父母的影响下,其自幼学习音乐,后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的王建中为了编配教材,经常到民间搜集素材,接触了大量民歌和民乐,并将其改编为钢琴曲。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建中陆续推出了一大批佳作。如根据民歌改编的《云南民歌五首》《陕北民歌四首》,根据传统器乐改编的《百鸟朝凤》《梅花三弄》等。这些作品既遵循了钢琴创作的一般规律,又根据素材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让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对当代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此曾有音乐评论家认为:“王建中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情怀,他将钢琴改编曲创作视为一种责任,而且善于在保留原曲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让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原作的艺术境界和内涵得到更加深刻的展示和挖掘。”[1]
《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又名《梅花曲》《梅花引》,据史料记载,其是根据东晋恒伊的笛曲《三调》改编而来的,历经唐、宋、明、清多个朝代传承至今。梅花位列“四君子”之首,具有不畏严寒、清丽高洁的品质,所以历来是中国艺术创作钟爱的表现对象。20世纪70年代,王建中在读了毛泽东创作的《咏梅》后,深受影响和启发,并将这首古琴曲改编为钢琴曲。作品充分保留了原古琴曲素材,通过对古琴音色的模仿,表现出了梅花傲立风雪、无惧无畏的精神。作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奏响于国内外的各类舞台,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重要代表。
2 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创作特点
2.1 意蕴悠长
“意蕴”从字面意思解读就是“意思”和“韵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追求。中华民族追求含蓄和内敛,认为对美的感受是用心慢慢体会和品位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也就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在钢琴曲《梅花三弄》中,王建中同样将这种意蕴表现视为重要的创作目标,音韵美感更是充盈于每一个音符中。
首先是淡泊风雅之感。该曲的引子部分速度较为缓慢,采用了一拍一个音、一拍一个和弦的形式,在微弱力度的配合下,将低音区的八度和高音区的多音和弦自然连接起来。像是大雪纷飞中渐渐有一片红色映入了眼帘,任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梅花只是无言地挺立在风雪中。其次是淡雅孤傲之感。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百花均已凋谢,唯有梅花迎风怒放。对此王建中先后采用了三个主题来表现这种孤傲之感。第一个主题采用了五度和声作为伴奏,第二个主题使用了民族化四度双音,第三个主题则将旋律放置在高音区。三个主题从气氛营造到初现端倪再到全面展示,层层递进,通过饱满的音响效果将梅花孤傲的形象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再次是不屈刚进之感。寒冬腊月,对于草木来说无疑是一个永远不能击败的敌人,但是梅花却偏要与它斗上一番。该曲的高潮部分速度明显加快,力度更是达到了全曲的顶点,高音区的八度旋律也奏出了具有金属色彩的音色,正是对梅花与寒风搏斗景象的真实描写。最终,梅花战胜了寒风,继续在寒冬中怒放。可以看出,王建中对梅花这个意象和原古琴曲有着深刻的了解,并确立了意蕴这个重要创作目标,也让作品的民族化风格得到了深层次彰显。
2.2 惟妙惟肖
钢琴有着“乐器之王”的美誉,强大的音色表现力使其可以模仿多类乐器,这也是众多器乐曲被改编为钢琴曲的一个重要原因。《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古琴是一种有着独特音色效果的中国传统乐器,而王建中也对古琴的音色效果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模仿。
首先是对散音的模仿。“在古琴演奏中,散音的演奏方法是右手弹奏空弦,左手不按弦。右手空弦音的弹奏自然而清澈,自然带动其他弦的震动,有一种悠远飘渺之感。”[2]钢琴曲《梅花三弄》中,引子部分的28个小节正是对散音音色的模仿。在1~4小节中,左手使用了装饰音和倚音,右手是八度,厚重深沉的音色与古琴中的散音是完全一致的,表现出了梅花厚积薄发的品格。随后旋律朝着高音区发展,左手八度倚音的加入让音乐层次更加饱满,将梅花迎风怒放的画面生动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其次是对泛音的模仿。泛音是包含古琴在内的中国弹拨乐器的代表性音型,其音色空灵优雅,宛若天籁。演奏时需要精准把握左手按弦的力度,做到响而不炸,弱而不虚。钢琴曲《梅花三弄》中,在主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王建中采用了四个声部来模仿泛音。高音声部通过单音演奏主旋律,中音声部则是十六分音符,对主旋律进行衬托。次中音声部和低音声部整体升高了八度,整体的音色既有泛音的效果,同时又层次分明。再次是对按音的模仿。按音又称“走手音”,由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音色坚定有力的同时又细腻柔润,与人声十分相似。该曲的第二部主题中,高音声部由左右手同时演奏,然后左手快速从低音区转换到高音区,坚实有力,力度则是由强到弱,生动模仿了按音的音色效果。
2.3 中西合璧
在将民乐改编为钢琴曲的过程中,结构设置是一個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既需要尊重钢琴创作的一般规律,又要与表现对象相契合,才能保证既是一首形式完整的钢琴曲,同时又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佳作。在对《梅花三弄》的改编中,王建中敏锐地意识到“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意味着曲中先后有三次对梅花的直接表现,这种结构与西方钢琴曲中常见的复二部曲式是一致的。这就实现了中西契合,达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
具体而言,1~28小节是作品的引子部分,王建中通过音域的拉宽,适当削弱了古琴曲略带凝重的色彩,将梅花迎风怒放的形象直观地展示在观众面前。29~61小节是作品的第一部分。其中29~48小节是第一主题。通过高音声部对泛音的模仿,表现出了梅花的勃勃生机。49~61小节则是对第一主题的变化和丰富,让音乐层次更加饱满。62~113小节是作品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也是主题的第二次出现,较之第一部分,该部分的旋律声部由右手转到了左手,而高音区的音型则以双音为主,意在表现出梅花的晶莹和透亮。114~133小节是作品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也是主题的第三次出现。此处的调性转为了E大调,通过不断滚动的和弦进一步突出了主旋律,再一次展示出了梅花傲立在风雪中的雄姿。”[3]134~229小节是乐曲的第四部分,也是乐曲高潮部分。如果说之前对梅花的描绘只是静态的展示,那么该部分则是梅花与风雪搏斗的再现。作品显示通过一个较长的展开部,以生动的节奏和丰富的织体营造出了激烈的斗争氛围,情绪也逐渐高涨起来。终于,当乐曲进行到204小节,迎来了全曲的最高潮。节奏明快的旋律昭示着梅花已经战胜了寒风暴雪,不仅挺立怒放,而且会迎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新景象。230~246小节是作品的尾声部分。高潮部分过去后,转而进入了柔美徐缓的境界中,给人意犹未尽之感。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王建中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在中西两种音乐结构中找到了有机的平衡,以经典西方音乐曲式结构为“旧瓶”,装入了古琴曲这瓶“新酒”,由此也获得了中西合璧的良好效果,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对其他改编曲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3 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演奏要点
3.1 做好演奏准备
乐谱是作曲家呈现在演奏者和观众面前的最终成果,但这并非是全部,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演奏者去挖掘、分析和思考。这个过程就是演奏准备的过程。具体到《梅花三弄》来说,首先,演奏者要先问几个为什么。这首曲目是从何而来?原古琴曲的音乐特色是怎样的?作者為什么要选择这首曲目进行改编?作品主要表现内容是什么?通过分析可知,《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主要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选择民歌或民乐进行改编,是中国钢琴创作的重要传统,诸多钢琴改编曲不仅为中国观众所喜欢,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而王建中这首《梅花三弄》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一一解答,演奏者就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把握,能够避免出现原则性的偏差。其次,演奏者要对作品进行尝试演奏,该演奏阶段并不在质量上做任何要求,主要在于验证自己之前的各方面理解和体验是否正确和到位,把握作品基本的演奏技巧,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只有经过精心准备,才能为演奏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3.2 把握整体结构
一方面,钢琴曲本身的结构是严谨而精密的,并注重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比,节奏节拍清晰而规范。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经常采用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形式。为了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钢琴改编曲就需要对结构进行更加精细的设置。在钢琴曲《梅花三弄》中,四二、四三、四四的节拍转换多达70次。这就要求演奏者具有较强的宏观把握能力,先树立起整体演奏思维,再在细微之处做文章。比如在节拍转换时更加自然、合理进行乐句划分等,甚至有的地方可以不必严格按照常规的节奏安排重音,以免产生乐句之间的混乱。要想实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参照和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气韵观。淮南子的《原道训》认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气”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实则充斥周身,把形体和精神统一为一个整体。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通过“气”来调整乐曲的节奏和力度。换言之就是如果气韵通达了,便可以适应任何的变化需求。
3.3 精准表现音色
钢琴曲《梅花三弄》中,“王建中为了让乐曲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对古琴音色模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对此则需要演奏者对音色表现有精准的把握”[4],如散音。在乐曲的引子部分,作者通过左手平行空八度倚音和右手的四度音和弦,对散音效果进行了模仿。演奏者在演奏时,首先要看准谱面上的力度记号,这不仅是对音量的要求,而且也是一种演奏提示,引导演奏者尽快进入作品描绘的氛围中。在演奏技法上,需要将手指紧贴琴键,左右手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而紧密,避免出现过于强烈的强弱对比,整体基调是沉稳质朴的。又如泛音。泛音是古琴演奏的一大特色,也是王建中改编的重点。在乐曲的三次主题呈现中都有多个泛音。整体演奏要求是注意分配好时值和力度,强调音色之间的对比,突出空灵的效果。再如按音。按音能够呈现出人声效果,模仿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要点在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后要迅速离键,追求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可见,只有精细到位地呈现音色,才能体现出作品特有的风格和价值。
3.4 灵活运用踏板
在演奏由古琴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时,要对音色予以充分的重视,并灵活有效地运用踏板。首先是延音踏板的运用。该曲中的延音踏板运用要点在于时机的把握,多数时候都是弹出音后迅速踩下,或者根据和声踩下。既要保证乐句之间的无缝连接,又要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同时,演奏者也要根据谱面的要求灵活运用延音踏板方式。比如有时候需要对某个音进行强调时,就需要踏板和手指一起落下,迅速将踏板踩到底,而且不能发出杂音。其次是弱音踏板的运用。弱音踏板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量的渐弱改变音色。钢琴曲《梅花三弄》中,作者曾对多种音型进行了模仿,在音响效果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所以弱音踏板的灵活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高声部装饰音的演奏中,可以先踩下延音踏板演奏低声部旋律,然后用弱音踏板演奏装饰音,这样的对比可以让音色更加纯净和缥缈,整体的音色效果也会更具层次感。
4 结语
20世纪初,钢琴传入中国后,加快了这门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原创作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钢琴改编曲应运而生。王建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改编曲创作,堪称钢琴改编曲的代表性作曲家,而文章所研究的《梅花三弄》则是其开放创作纪念和精湛创作技法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价值。也希望当代钢琴学习者和演奏者,能够对王建中其人其作有充分的重视,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作为一种自觉追求,这不仅有利于个人演奏技能和音乐素养的提升,更是其文化责任和义务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丽斯.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演奏技法探析[J].艺术教育,2019(11):66.
[2] 王静.钢琴演奏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解析:以《梅花三弄》为例[J].戏剧之家,2019(30):110.
[3] 王爱国,翟毅.诗情画意承古韵 琴曲缘何发新声:王建中钢琴曲《梅花三弄》的艺术特色[J].音乐创作,2015(8):58.
[4] 时江月.试论民族钢琴作品《梅花三弄》的演奏意蕴[J].音乐时空,2015(4):40.
作者简介:卢云祎(2001—),女,河南濮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