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平
摘要: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严重的“灌输式”教学现象,导致教学课堂生硬、无趣,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打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甚至引发学生的厌倦心理,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有序实施。这时,教师就有必要以新理念为引领,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方式实施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自主融入其中,并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引言
教师以往在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填鸭、说教、灌输等方法,重视小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主旨理解情况,却忽略了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导致阅读教学实际作用未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改变阅读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为小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参与意识
在上阅读课之前,部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问题的设置很关键,这能影响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参与程度。如果问题设置得过于困难,学生在刚进入学习时就阻力重重,会有很大的失落感;反之,学生就会对文章的深入探究失去前进的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进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通常注重对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的课文教学是一种普遍现象,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參与性不够,导致学生阅读枯燥,缺乏学习动机。从听课的一些课堂记录来看,学生缺乏自主参与语文阅读课的意识。观察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的行为,显而易见,绝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他们是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被动地参与语文阅读教学,这样的参与肯定会影响阅读效果。
(二)讲解模式单一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没有开展教学的目标和策略,都是采取单一讲解的形式,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学知识的状态,这就很难体现出现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没有引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学生不会对阅读产生足够的兴趣,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
二、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现阶段,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用了新媒体教学,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主要是能够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是多媒体可以运用的形式比较多样,可以有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应用,还能将这些元素直接互相结合,构建多种形式的情境呈现形式,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具象化,这样的阅读形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加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课堂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明园之前的风貌以及现阶段的情况进行对比,利用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更加了解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是一件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课文的中心思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课文理解力的提升。
(二)开展读写结合,强化综合素养
阅读和写作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晰地揭示了二者的内在关联。具体来说,当学生具备充足的阅读量后,那么在写作中就会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思路,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机融合,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助力。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由此实施读写结合教学,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学习感受。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了如下疑问,即“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什么时期?”“在学习完本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等,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接着将心中的答案写在纸上。这样一来,既实现了良好的写作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一举多得。
(三)小组合作,提高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还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一个人的想法有限,多一个人就多一种想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各抒己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分组有多种方式,可以同位一组,可以前后四人一组,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程度组合在一起。小组讨论的议题可由教师拟订,要有典型性,难度适中,有趣味性,具有讨论价值和可评估性。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要做好巡回检查指导,密切注意学生的讨论进度和动向。在合作交流结束后,教师要让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对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让交流产生效果,为下一次小组交流打下基础。教师要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拟订更适合小组交流的问题。
比如,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那个小女孩的话,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是的,需要温暖、食物和疼爱。”具体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境地,深刻感受我们如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多么美好。教师提出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假如不是在冬天卖火柴,她是不是就不会死了?”各个小组展开激烈讨论,也许有的小组认为小女孩不会死,因为天不冷,她不会被冻死;也许有的小组认为这跟季节和天气无关,因为害死小女孩的不是严寒,而是当时黑暗冷酷的社会。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质量的提升,能够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想象、思维、审美等能力以及正确价值观、思想观念与品质素养等方面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广泛、更全面的语文知识,在文学方面可取得良好的发展,并切实帮助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如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0(17):46-47.
[2]陶文清.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29):65-66.
[3]俞海峰.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C]//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三卷).,2018:77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