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知堂科普馆
很久以前,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人们只能依靠两条腿跋山涉水,走上一整天最多也只能翻过一两座山到达隔壁的村庄。
四千年前,人类驯化了马,自此人们就可以骑在马背上去远的城市了。马比我们人类更擅长跑步,人们走上一整天的路程,马两三个小时就能走完。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在漫长的劳动中逐渐总结出一个规律:一个推不动的重物,如果让它滚起来,人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它运走。相比之下,圆形的东西滚起来更快更省力。
苏美尔人逐渐学会用砍断的树干垫在重物的下面来搬运,这种工具慢慢演变成了 “轮子”。在轮子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完成超越人类力量极限的运输工作。
为了让马在一趟旅程中能运载更多的人和货物,人们将古老而伟大的发明——轮子与马联想到了一起:把轮子装在木板上,再让马去拉动这个木板,由此演变成了马车。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一个问题:马奔跑一整天会极度疲惫。古代的官府如果有八百里加急的战报,想要第一时间传送到总指挥部怎么办?他们想出一个好办法:修建驿站。
人们在重要路段修建多个驿站,信使带着信件骑马出发,抵达一个驿站后,可以换乘在驿站休整好的马匹继续赶路。这样换马不换人,风雨兼程,就能将信快速送达。
马车一直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直到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卸掉马缰,将一个 “钢铁心脏”(内燃机)安在了车架上,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
这辆车虽然靠三只“脚”走路,但是速度很快,日行百里;它性格很“温顺”,不会像马一样偶尔尥蹶子、发小脾气;与马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只要给够燃料,就永远不会累。
目前,汽车发动机的“主食”是燃油,只要“咕嘟咕嘟”地喝下一罐,燃料就能在汽车的“肚子”(发动机的气缸)里燃烧,最终带动车轮转动。
那么,汽车行驶时,发动机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发动机首先打开进气门,向下推动活塞,让混在一起的燃料和空气跑进大大的肚子里。
直到不能更擠的时候,火花塞大吼一声,瞬间点燃所有燃料的“怒火”,让它们燃烧起来并迅速膨胀,狠狠向下推动活塞。
接着,活塞会被向上推动,让空气和燃料分子们挨得越来越紧密。
随后,排气门就会“开门送客”,活塞也会在惯性的作用下往上运动,把释放完能量的气体顺着排气门赶出发动机的“大肚子”。
这4个行程周而复始,燃料在发动机肚子(气缸)里一次一次地燃烧并产生巨大压力,一下一下地推动活塞上下运动,最后通过连杆把力传给曲轴,实现旋转运动,最终让车轮转起来。
就这样,燃油中的能量(化学能)转变成了曲轴转动起来的能量(机械能),进而让车跑起来。也正是因此,汽车发动机也叫作“内燃机”。
在加油站,你一定还见过“柴油”的标志 。其实,除了“喝”汽油的内燃机,还有一种 “喝”柴油的内燃机——柴油机。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主食”不同。
相比于汽油而言,柴油更容易“暴走”,它感受到强烈的压力就会直接燃烧,不需要火花塞点火。同时,柴油也很不随和,很难将它与空气混合起来。但是柴油的能量密度更高,适合货车、拖拉机这样的大型车辆。
而通常情况下,一台内燃机同时拥有好几个肚 子,每个肚子的活塞最终都连向同一根旋转的曲轴 。它们有的排成一排,组成直列发动机;有的排成V 字,组成V型发动机;有的面对面,组成对置发动机 ;有的围成一圈,组成星形发动机。
而利用同样的原理,人们还发明出来了转子发动机。它同样拥有进气口、排气口、火花塞和气缸等结构,没有活塞、连杆和曲轴,而是将三者合体成一个三角形的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