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1-03-06 21:56:40马浩林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质体育教师

马浩林

(武汉城市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3)

引言

资料显示,近25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能都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根据预测,接下来这种下降的趋势仍将持续。大学生体质下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教育部针对这一情况,在2020年出台了明确的政策,要求全国范围内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并且明确规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若体能测试不达标则不能毕业。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大学生体质状况发展的重视,也从侧面证明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1、大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些年的大学生体质资料,大学生体质呈现下降趋势已经持续很久。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具体表现为:下肢力量降低、肺活量降低、运动耐力降低、运动爆发力降低。与之相对的,大学生的另一些指标却呈现上升态势,如,血压、血糖等。大学生的健康与成长关乎祖国的百年大计,因此,其体质健康必须得到多方面的重视,并加以改善。

2、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多方面因素

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体质总体都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必然是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由多方面造成。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通过问卷调查等其他方式收集了多位学生的想法。现总结如下。

2.1、社会发展因素

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时也衍生出很多弊端。这一代的大学生生活成长在物质丰富、经济发达的年代。很多学生习惯了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习惯了饭菜送上门不用出家门一步的生活方式。甚至很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熬夜习惯。这些学生对于体能健康观念薄弱,几乎不进行体能锻炼,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质逐渐下降。

2.2、学生个人因素

现在很多大学生自称“宅男”、“宅女”。这一群体的普遍特点就是沉迷网络,不喜欢运动、不喜欢出门。他们从心底抗拒运动,也不愿意去运动,长时间在家或寝室玩网络游戏、看电视剧,有时甚至通宵都不睡觉。不运动加上熬夜,学生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进而引发多样问题,导致学生体质健康变差。

2.3、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巨大。但很多家长自己都没有保持运动、健身的习惯,因此孩子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潜意识认为运动、健身是可有可无的,不做也不要紧。另外,很多家长存在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情况,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也进一步导致学生沉溺与学习,忽视体能锻炼。

2.4、学校因素

很多学校思想仍旧停留在多年前应试教育的阶段,认为学业是评判一个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并不重视体育课程的进行,也不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忽视体能锻炼。但是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学校的教育方式及侧重点早就应该发生变化。

3、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明确课程主要目标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身体素质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体能提出跟高的要求,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能跟上学生自己的人生追求。高校体育课的最大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这点,所有高校体育教师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被老师家长灌输着体育课不重要的观念,进而影响学生到了大学后对体育课没有保持足够的重视。教师应该主要到这些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体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的重要性。另外,运动对于排解压力也非常有效。当代大学生都相对早熟,他们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虑更深,同时,在面临学校及社会上各种竞争时常容易产生较多的压力。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排泄、处理这些压力。若这些压力长年累月的留存在学生心中,不进行发泄,很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严重的可能引起心理问题,阻碍学生发展。体育教师可充分把握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引导学生通过运动、流汗排泄压力,减少学生的情绪问题。而通过这一方式,当学生发现运动对于排泄压力真的有用后,学生很可能会爱上运动、爱上锻炼,这也从侧面达到了让学生增强体能锻炼的目的。

3.2、充分把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界多年来一直在提倡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本”,因此,高校的体育课程开展,也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理念,并将其贯彻实施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运动指导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兴趣差异、性别差异、地域差异以及体能差异。有些同学耐力较差,体育教师可为其安排着重锻炼耐力的体育活动。有些同学对球类感兴趣,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安排相应的体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体育课程体验感。当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并且让学生满意后,学生就有更大的纪律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运动,从而增大学生自发进行体育锻炼的概率。

3.3、建设良好的教师团队

良好的教育需要良好的教师作为支撑。高校提高体育课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打造一支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在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问题上,体育老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从多方面入手对本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进行提升。如可增加本校体育教师与其他院校体育教师的交流机会,增加体育教师去各地学习的机会;定期为体育教师开展学习讲座、报告会等等。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很容易使彼此产生新的教学想法进而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而教学方式的创新正是当前教育界提倡的,新的想法能为存在已久的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活力,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抗拒。

3.4、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概念

经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很多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抗拒体育锻炼,而是因为没有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尚且年轻,并没有到需要锻炼来保持健康的地步,认为定期锻炼是有保持体形需要的中年人及有健康需求的老年人才应该进行的。这种错误的认知让他们毫不关注自身的身体素质。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这一群体的心态,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是有锻炼需求的、锻炼并不仅仅是某一个群体需要做的事,而是所有人都应该做的事。另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概念。通过锻炼加强自身身体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些同学在课堂需要的地方变现得积极主动,但是下课后自己却从不主动进行运动锻炼,这种运动频率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作用无疑是杯水车薪。教师应该通过使学生了解保持运动习惯的重要性或者其他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概念,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当学生养成这一习惯后,长年累月的体育锻炼将对学生的体质产生极大的改善。

3.5、完善体育教学体系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体能并帮助学生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但体育课程又不仅仅是这两项内容。大学体育课还涵盖有健康知识、现代体育理论等。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并根据现有的任务逐步去完善体育教学体系,让每一位同学都充分得到体育精神的浸透。

另外,目前很多高校存在运动器材缺乏,运动场地缺失等问题。器材的缺乏与场地的缺失使体育教师的户外课程难以进行下去,所有的技能讲解都像是“纸上谈兵”。同时这种情况也会降低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进而阻碍学生的身体素质良性发展。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不注重体育教育造成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及时、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力求为学生打造适宜的运动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运动的美妙,从而爱上运动。

3.6、完善教学考评机制

大学的体育考评机制普遍较为宽松。通常学生的考评成绩是由出勤率以及入门运动技巧决定的,并且当学生表现出身体素质较差,难以进行某项体育技能的考评时,教师可能会有“放水”的情况。这种考评机制相对死板、不够灵活同时他也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初中,即使学生体能获得提升、爱上体育并保持锻炼的习惯。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考虑对考评机制进行完善、优化。考评标准不应该“一刀切”的对所有学生采用一个衡量标准。而是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同学的身体素质状况、学前技能掌握状况以及学后技能掌握状况。体质、情况不同,相应的学生考评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如果一个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持续的体育锻炼后体能变得良好,那么这位同学理所当然的应该得到考评优秀,而不是跟本来身体素质比他好很多,但一学期后身体素质跟他一样的人拿到一样的考评成绩。

合理的考评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励学生进行锻炼。当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会被老师知道后,学生大概率会更有锻炼热情。而相对的,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很容易扼杀学生的锻炼热情,让学生产生“我这么差,再锻炼也不一定比得过别人”的心态,这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

4、结束语

大学生体能状况改善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进行努力。学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教师应该掌握充分的体育技能与素养,学校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与配合,扭转传统的认为体育不重要的教学理念,增加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工作大力支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事关重大,高校应该充分分析、探讨、研究如何改善大学生体质逐年下滑的趋势,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质问题。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质体育教师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00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