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医药文化变迁研究

2021-03-06 11:03:39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苗医苗族变迁

张 翔

(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2)

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世代不懈地与自然、社会、疾病抗争积累下来的经验与总结,是苗族人民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萌芽于炎黄与蚩尤时代,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明清,复兴于近现代,大约经历了六七千年的历史,但它从未停止过变迁的脚步,不断在传承、运用、整理和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医药理论体系较为完善的独立学科。然而任何一门成熟与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都不可能离开其背后独特与深厚的医药文化,二者相生相伴,跬步不离,苗族医药文化是苗族医药发展的重要土壤,是“苗医之魂,苗药之灵”。

1 苗族医药文化

苗族医药文化是数千年来无数代苗族人民文化沉淀与实践经验积累的智慧凝结。它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包含苗族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技能、历史、知识、理论等,具体如苗族医药理论、苗医行医问诊、苗药文化、苗族养生文化等。回顾整个苗族医药发展史,苗族医药文化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以此形成3种形态不一的医药文化现象。

1.1 原始医药文化形态(氏族部落医药文化形态)

如苗族传说和古歌中的“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授按摩术”“苗父药到病除,神传疾解”“药王传药方”等以神为象征,神药两解的原始医药文化形态。

1.2 巫医文化形态

如以沟通鬼神的巫教为象征的“过阴”“望鬼术”“驱鬼术”“占卜术”“神明术”“放蛊术”等巫术与医药结合,祈求病愈的巫医文化形态。

1.3 医药治病文化形态

古代的苗族由于没有文字,其医药知识大多只能依赖口耳相传、世代承袭,而汉语古籍记载的苗族医药资料也只有零星分布。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苗族医药从千百年来的“口传”医药完成了历史性跨越,成为“文传医药”。可是当代医学的主流仍然是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体验为主的生物医学(西医),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大都充斥着现代医学的文化气息,而且随着这种医疗体系逐步深入苗族居住地,越来越多的苗家人开始接受西医,特别是苗族年轻一代更加笃信西医,对本民族医药既不认同也不接受,更有甚者直接带着“怀疑”与“迷信”的有色眼镜来全盘否定,认为它是“糟粕”与“巫术”,应该予以抛弃。不可否认,西医“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致使苗族医药诊疗方式被排斥、被厌弃,从苗族医院的分布、数量、等级、所有制等可以看出苗族医药已经被市场边缘化,一旦丧失政府支持,市场经济大潮将迅速将其淹没。一部分个体苗医甚至已经停业,苗族医药发展呈现出萎缩状态。

苗族医药实际应用的场域不断受到西医的挤压,苗族医药文化变迁终究会成为一种必然,但如果不对这源远流长的苗族医药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变迁加以重视,那么,独具民族特色的苗族医药文化将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不复存在。

2 苗族医药文化变迁具体表象

据专家考证,远古时期聚居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河流域的苗族,因为战争、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曾被迫经历过5次长时间、远距离和大规模迁徙,乃至有学者认为苗族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长期、频繁、远程迁徙的历史[1]。多次大迁徙使苗族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不得已来到苗疆这片瘴气密布、交通闭塞、气候湿热、毒虫蛇蚁出没、尚未开垦的“不毛之地”。苗族人民不断被迫辗转迁徙,长期在恶劣的崇山峻岭与瘴疠肆疟的环境中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生活,生病是常有的事。为了繁衍生息,苗族人民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把植物、动物、土石、金属等有限材料用于疾病治疗与医疗保健,在这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肯定与否定,形成独具特色的苗族医药,久而久之拥有了本民族独一无二的医药文化,在中西医传入苗族地区之前,苗族人民基本依赖本民族医药治病救人。

2.1 医药体系的变迁

苗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因而苗族医药并没有总结成医书,大部分知识都依赖于苗族古歌、诗歌、祭祀、谚语、故事传说等多种形式口耳相传、师徒相授,属于一种实践医学。“医巫合一、神药两解”是苗族医药的一大特色,他们的疾病观念和治疗行为往往与超自然力休戚相关,把巫术也当作药的一种,帮助人们恢复健康。当有些疾病无法用常规药物医治时,苗医就会用敬神、祭鬼等苗巫的传统方法治疗,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增加治疗的效力,如苗乡常用的占、请、安、讨、躲、冲、送、驱神解八法,包括的范围很广,有“众人扶持”“拜寄娘”“打波斯”“压纸钱”“移物治眼疾”“拜鸡笼”“揩吓与喊吓”“朝山”“解瘐”“化水”等[2],其中送“惊吓”最为常用,而“化水”的效果则令人称奇。

两百年来,以大量生化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医学(西医)几乎遍及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它以可量化的标准、可直观的影像和可检测的指标等先进与科学的方式来诊断疾病,深得医学界与人们的欢迎,逐渐掌握了医疗领域的合法性与话语权,使得与原本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相适应的民族医药不断受到挤压,强烈对比之下,苗族医药的弱势开始暴露出来。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苗族医药借鉴西医科学理性的研究方法,把制度性医药以“文传”的形式带入课堂,进入医院发挥效用,制度性医药的科学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反之,与所谓超自然力紧密相连的融合性医药,因无法得到科学验证,地位越来越低,被很多人认为是“糟粕”与“迷信”,被厌弃、被边缘化。至此,苗族医药体系发生了极大改变。

2.2 传承方式和传承人的变迁

文化“一旦停止了传承活动,也就意味着死亡”[3]。从历时性来看,苗族医药的传承主要依靠世代相传的方式,主要有祖传和师传两种形式。所谓祖传即三代人及更长的长辈利用家族来传承医药知识;师传指的是徒弟拜师学医,师父传授其传统医药知识。在“改土归流”之前,几乎都是采取这种严格的师徒传承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1984年在内蒙古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正式掀开了民族医药发展的新篇章。苗族医药的传承从原生态的“口头传承”与“宗教仪式活动传承”转变为“文传”,而较早的苗族医药的“文传”主要是少量民间苗医的手抄本和出现在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等,但这样的跟师和文传是无体系的。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民族医药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民族地区的许多医学类高等院校专门设立了民族医药专业,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来进行民族医药的有效传承,如贵州中医药大学就专门设立了苗医药学院,苗族医药的制度性医药部分在传承方式的变迁中变得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然而融合性医药部分却举步维艰。

在苗族医药还比较流行的时期,成为一名“苗医”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虽然“苗医”并不是一个职业,但却可以通过治病救人而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可以通过医术来收取诊费而谋生。苗医在族群制度较为完善的传统苗族社区是作为文化领袖和精神领袖而存在的,因而苗医对传承人的选择与确定更为谨慎与严格,主要是着眼于与被选择者的亲密关系及其对保密性的认可,再加上受西周以来宗族制的影响,苗族医药多为亲缘内的世代相传,传承者多为男性直系血亲,少有传女者。然而随着现代医疗观念不断深入,苗族医药的临床应用,成为一种非主流的替代性医疗,单纯依靠苗族医药养家糊口的苗医几乎不复存在。不仅如此,苗族医药的学习过程异常艰辛,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可独立行医,同时上山采药危险重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致使许多苗医后人望而却步,为传承的延续,部分苗医已放弃了“祖传”,变成了“择优而传”。

2.3 诊疗方式与道地药材的变迁

苗族医药的诊疗方式中,一部分制度性医药的诊疗技法,如刮痧术、推拿术、碗针放血术、正骨术、挑痧术等,在“全面改土归流”后,由于中医的传入,在传统的诊疗技法上大量融合了中医学关于经络与穴位等观点,已经不是单纯的苗族医药诊疗方式;另一部分被视为特殊的融合性医药诊疗技法,如“匠嘎”通过宗教仪式来治病救人,正在逐渐消失。

苗药是苗族人民为了在颠沛流离的迁徙和瘴疠之乡的生活中能够与疾病相抗衡,通过无数次尝试而发现和使用的药用动植物。这些药材多为可就地取材的野生之物。苗药种类和数量异常丰富,苗医常常用“三丈之内必有药”“开门见药”“百草皆药”“野草满山俱入药,神农强半未知名”来形容。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常见苗药达4 000余种,包含植物、动物、矿物、大型真菌、微生物等。在经受了几十年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后,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俨然成为当今人们生存的第一要务,这也造成对苗族聚居区自然环境的破坏,道地药材的繁育环境也受到破坏,如野生天麻、黄连、石斛、杜仲、竹节人参等在原产地几乎绝迹。为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创收,苗族道地药材开始人工种植,并成为能够代表当地特色的馈赠佳品,如德江天麻被誉为“滋补之王”,遵义杜仲被誉为“植物黄金”,梵净山灵芝被誉为“仙草”。苗族医药文化变迁成为渐变中的必然。

3 苗族医药文化变迁的动因

文化变迁也称文化变异,是人类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最初是从进化论派人类学家的“文化进化”发展而来,指的是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或族群内部的发展变化,使得一个族群文化系统发生内容、结构和风格的变化[4]。奥格本研究认为,造成文化变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而引起。”[5]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及由此导致的文化适应、文化整合是现代社会中文化变迁最主要的动因[6]。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给苗族人民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改变了其活动空间范围,也深刻改变了他们的就医行为,消炎药取代了马蹄金、双氯芬酸钠取代了推拿蒸熏针刺、全科医生取代了匠嘎,在这样的冲突、适应和整合中,苗族医药不断发生变化,苗族医药文化的变迁也就不足为奇。

3.1 文化传播场域变化

文化变迁过程就是文化传播过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二者本质相同,文化流动包含着人口流动,因为“文化是人的条件象征,每个人都具有文化”。[7]人口流动必将带来文化间碰撞与交融,而苗族医药文化变迁即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传播与渗透的必然选择。苗族世代居住于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崇山峻岭之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有限,直至“改土归流”后,才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大量涌入,开始与苗族本土文化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合。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苗族人开始走出苗寨,放眼看世界。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为原本消息闭塞的苗族人放眼看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逐渐接受了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主流文化中最前沿的医疗观念和最有效与最便捷的医疗技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苗族医药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苗族人对医药方式的选择。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场域之上的,而苗族医药也是与苗族艰难的生存环境相适应而产生的——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缺医少药。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扶持地区,交通日益便利、贫困人口日益减少,生产生活资料日渐充足,公共卫生资源日渐丰富,不再需要翻山越岭去采集草药,更不用寻找一些所谓的“神医”与“秘方”,文化场域的改变让苗族医药诊疗方式不得不随之改变以适应和生存。

3.2 医学模式的改变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疾病、治疗、防疫等医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处理方法。随着时代变迁,医学模式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逐渐演变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现代医学模式开始关注心理和社会等诸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发生与治疗影响,但依然离不开用物质层面的原因来分析,不能接受用非科学和“超自然”观念来解释疾病,而苗族医药中带有“巫”色彩的融合性医药部分,仍然会被当作一种“迷信”和“愚昧”的象征被大量淘汰。

3.3 外部生态环境的改变

长久以来,处于云贵高原的苗族聚居区黔东南州,就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被称之为“天然药库”,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中药材品种中有89.80%(326种)分布在此地。黔东南州中药材不仅品种多,蕴藏量大,而且素有“地道药材”之美誉,珍稀名贵药材主要有珠子参、艾纳香、牛黄等;地道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石斛、厚朴、半夏、吴茱萸、黄柏、野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黄精、金银花、桔梗、五倍子、朱砂、雄黄等35种。黔东南地区中药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种达100多种,出口品种90余种,天麻、杜仲、朱砂等在古今中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但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野生地道药材几乎绝迹,大多数药材需要人工培育种植。因此,外部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促使苗药发生变化。

3.4 传承人及传承方式的改变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大量苗族人离开山寨流向大城市,一旦患病都求助于现代医院,接触苗族医药的机会大大降低,就医行为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观念开始被重新建构,习惯于生物医学诊疗方式。现代医院已经成为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医药显得越来越非主流,民间苗医单纯依靠苗族医药养家糊口十分困难,加剧了传承人的匮乏。然而即使有人愿意学习,也因部分苗医受传统观念束缚,不愿意倾囊相授,以致一部分绝学失传。

一方面,目前,虽然贵州中医药大学开设了苗族医药专业,但生源数量偏少,加之民族医药教育又奉行口传身授的传统,老一代专家亲自培养传承者,出师时间较长,同时又由于医学院的特殊性,对于未经科学证实的药材与药方(即融合性医药内容)是不能进入课本的,因此老一代专家在培养传承者的过程中,也只能传授苗族医药中制度性医药部分,因此苗族医药通过学校教育传承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于苗族医药专业学生而言,在执业医师考试中不会涉及苗族医药方面的内容,又很少有专门的苗族医院或科室可进行临床实习,因此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与积极性不高,如此一来,苗族医药人才往往处于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困境。

4 结语

文化是人类的符号,它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结果。苗族医药文化是苗族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自成一体的防病治病经验,它是苗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文化事项,是苗族不可取代的文化符号。但随着时代发展,苗族医药文化实际应用的土壤越来越少,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正逐步成为一种文化碎片,苗族医药文化的变迁成为一种必然。如果对苗族医药文化变迁听之任之,不加以重视,那么苗族医药其独有的理论与方法将不复存在,这对于传承、保护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猜你喜欢
苗医苗族变迁
苗族蜡染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4
清潩河的变迁
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3
中国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浅谈中医与苗医脉诊比较
苗医熏蒸疗法浅议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