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

2021-03-06 11:03:39吴学平杨智昉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医学生素养

杨 玲,刘 丽,吴学平,杨智昉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并明确指出大学的教育改革目标意在加强大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1]。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把高校教育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创新型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我校作为一所上海市属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始终坚持“医工结合”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情况,就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进行思考和探讨。

1 有利于提升专业素养

随着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适应医学事业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

1.1 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是指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包括撰写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分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等工作。

创新实践总是依托于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经验,要在一定的科研背景之上继承和发展,要求科学严谨,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寻找项目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既可以夯实基础知识,又是书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延伸。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鼓励教师探索并建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了解专业前沿,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研创新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指人们通过现有理论技术和科学思维方法去探寻新知识、新理论,在新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心理素质和技术能力[2]。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学生除了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开阔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从项目选题、申报到实施,需要导师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查阅文献,进行合理选题,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所选课题进行创新性和可行性分析,撰写项目书,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加入实验室开展实践研究,增加专业前沿知识的涉猎,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图文处理能力、科研写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传授实验技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均得到了有效锻炼。

2 有利于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是现代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团结协作的合作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创新创业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迅速、全面、系统地熟悉创业过程,了解职场规范和要求,增强实践能力,检验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适应社会职场需求,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观有积极意义。

2.1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多人协作完成。项目初期便选出组长,由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构建微信群,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各自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从项目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实践分工、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讨论、项目答辩,都由学生相互配合完成。每位组员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再由组长协调汇总后,共同协商讨论,找到最佳的方案。通过一场场“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激发了大家的创意和灵感,学生在他人的启发下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更新、更完美的创意和方案。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懂得了相互合作、信任和欣赏,感受到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达成一致的成功喜悦。

2.2 培养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项目实施环节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键。在项目实施期间,指导教师提供开展项目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并指导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然而,目前本科阶段的医学教育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现象,以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为主,忽视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3-4]。学生课程任务重、进实验室机会少,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因此,项目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技术的掌握,科研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都需要不断进行实验和探索。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不强调结果。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总结,找到失败的原因,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只有具备坚毅的品格与积极的心态,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应对各种困难与危机,适应环境要求,迎接各种机遇与挑战。

3 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

2020年高校毕业生突破874万,比2019年增加了40多万,再加之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此形势之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变得愈发重要[5]。创新创业项目是培养、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大幅度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有助于未来成功就业。

3.1 增强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键在于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进而帮助他们构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为高质量就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6]。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除临床专业外,还开设医学技术、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等多种医学技术及应用专业。2020年共收到17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书,这些项目涉及各个专业,如:医疗器械学院的“应对疫情的一种简易空气消毒装置”;康复学院的“具有跌倒报警功能的智能康复鞋垫”;护理学院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在线服务平台”;医学技术学院的“新型体温追踪环”;药学院的“热敷舒缓腰带”等,既结合了本专业特点,又适应社会需求。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培养医学生职业担当和关爱病人的精神、敬畏生命和理解疾苦的态度、善于沟通和医患共情的能力,真正了解了专业性质和特点,增强了职业认同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2 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引导大学生客观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更新就业观念,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医学生素养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6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施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