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新,李占峰,姚志峰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江苏 南京 210038;2.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1)
自20世纪80年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以独立学科发展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3门课程设定为专业核心课程[1-2],毕业生除能利用影像设备获取被检者体内信息,进行医学影像的形成与处理外,还能对影像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对影像设备的简单故障进行判断与维修等。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简称国家教学标准),将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列为专业拓展课程,笔者认真研究了这一变化,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卫生行业的影像技师等职业群,能够从事CT、DR、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诊疗等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能够正确操作各类影像设备,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医学影像技术技能人才。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3]。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其的达成是靠专业课程来实现[4]。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并呈递进式发展。
1.2.1 专业基础课程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个医工结合专业,专业基础课程有医用物理学、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医学影像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信息学等,这些课程都是为学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这门课程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关联度极高,国家教学标准中将该课程设定为专业核心课程。
1.2.2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核心专业能力(素养)的课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介入诊疗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职业教育要实现“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要对接职业岗位标准。经过调研,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有X线摄影技术岗位、CT扫描技术岗位、MRI检查技术岗位、超声检查技术岗位、介入诊疗技术岗位以及医疗器械公司售后服务技术岗位等。国家教学标准中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介入诊疗技术课程分别对接相应岗位,并将这些课程列为专业核心课程。
传统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5]系统介绍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等内容,一门综合(专业)课程对接多个岗位不符合当今职教理念。新的国家教学标准中,将原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拆分成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课程。由于超声检查技术、介入诊疗技术与其他影像检查技术相比,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成体系,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不包含超声检查技术、介入诊疗技术内容。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无法取得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资格,不具备医学影像诊断资质。由于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要做好影像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具有对常见疾病进行描述性诊断能力,故国家教学标准中,医学影像诊断学仍为核心课程。目前的医学影像设备智能化水平高,设备电路结构以集成电路或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学好这部分内容,需要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及数电子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用物理学学时有限,影像电子学内容很少,制约学生医学影像设备学电路分析内容的学习。从毕业生跟踪调研数据看,从事影像设备维修的毕业生比例很小,故在国家教学标准中,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不再列为专业核心课程。
1.2.3 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也叫拓展提升课程,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开设专业课程的提升课程或与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课程。在国家教学标准中,将核医学检查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医护基本技能课程列为专业拓展课程,提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拓展核医学领域、放射治疗领域、医疗器械领域进行就业。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精准医疗,影像先行”,医学影像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迫切需要大量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服务人才。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业是专门培养医疗器械技术服务人才的专业,但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于医工结合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拓展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提升毕业生对影像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技术服务能力,填补市场空缺,服务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内容也随之增加,课程难度也逐渐加大。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学时数有限,迫切要求职教工作者对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不同专业选择专业教材时,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学时数选择合适的教材,建立“课程目标对接人才培养目标”理念。如果选用的教材内容多而难,教师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重点介绍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内容。但目前用人单位招聘考试或职称考试中,有一些超出“必需、够用”的内容,一些曾经常用、目前不常用甚至不用的技术内容也出现在考试试题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兼顾学生“应试”需要。同时呼吁(建议)卫生主管部门及时更新完善试题库内容,使国家教学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包括X线发生装置(X线机基本装置、X线机单元电路、X线机整机电路、数X线机、X线机常见故障及维修),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磁共振成像装置,超声波成像装置,核医学成像装置,图像后处理装置等,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与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内容相关联的课程有放射物理与防护、医用物理学、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目的是为了解设备基本结构、性能参数,正确操作影像设备,辅助相关联的课程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要避免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过度重复,有效利用有限的学时数。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列为专业拓展课程,更是为了满足一部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服务工作的需要。
对于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为能安装维修影像设备,他们必须能进行电路分析,而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熟悉影像设备功能框图、规格参数、性能特点,以便更好地操作影像设备,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
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时,课程学时数多,电路分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医学影像设备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设备操作和使用技能,具有安装维修影像设备能力,是复合型人才。随着影像设备维修工作的社会化,设备维修工作由设备供应商(或代理商)来承担,由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而医院影像技师主要是操作影像设备,故在新形势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列为专业拓展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该课程,便于开展影像设备维修技术工作。有些学校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设备维修方向,专门培养影像设备技术服务人才[7]。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三个对接”,这是解决职业教育3个根本性问题的重要措施。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职业教育的来源和依据,解决的是如何设置专业的问题,即职业教育要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来设置、调整专业(方向)。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即职业教育要根据职业岗位标准的要求来构建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职业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核心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个对接”各有所指,相互支撑、融合,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依据、明确了任务、创新了方法。
专业课程类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并不说明某类课程不重要,这一点要引起职教工作者的重视,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