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芹,张慧文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总书记还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1-2]。为保证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效性,笔者依据学校推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遵循儿童护理课程特点,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教学改革,深入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等德育元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儿童护理是本科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与护生今后实习和就业密不可分。当前社会儿科医护人员紧缺,护生的专业认同将直接影响我国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目前自愿选择儿童方向或者毕业后从事儿童护理职业的护生日益减少,这是护生个人专业认同与社会、国家需求之间的矛盾。护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关心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而忽视职业素养、人际沟通能力等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加强职业道德、友爱奉献等医德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医德的培养,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护理人才。
作为护理教师,经过对教育教学理论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名教师的任职资格,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在教师的成长道路上,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重要影响。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授课的同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堂上坚守专业定位,开展医德教育,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学生仁爱之心。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对教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组织其学习各级名师的优秀事迹,并对社会上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反面案例进行深刻反思。
为更好地提高儿童护理课程教学效果,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选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教学单元,结合临床真实病例,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2.2.1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00后”护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独立自主性较强,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相对不足,而护理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需要集团队之力通力合作才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课前将班级学生合理分组,发放学习任务单,各组明确分工,合作完成小组作业,并上传蓝墨云班课。课堂上教师请小组代表展示课前学习成果(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教师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给予肯定。
2.2.2 培养良好的护理职业态度和学习兴趣 播放真实案例的新闻视频:8个月患有法洛四联症的毛毛来自农村,父母为给他治病四处筹钱,为寻求最佳的治疗,辗转来到上海。观看视频后学生纷纷表示对毛毛的同情,并希望尽可能帮助毛毛,有的学生询问“有什么途径可以捐款?”“我是志愿者,我能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去看望毛毛?”“我可以帮助照顾毛毛”。真实的病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职业态度,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2.2.3 培养责任意识,珍惜生命 课堂上告诉学生福利院中有很多孩子是因为有先天性心脏病而被父母遗弃,例如2010年上海市平阳菜市场门口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婴;还有家长带孩子来医院看病,孩子手术后住在重症监护室,家长不辞而别,长达两年音信全无,直到医院在民政部门的协助下为孩子办理福利院手续时,家长才来认领孩子;甚至有的家长为逃避医疗费用,半夜将孩子“偷出”医院,而因此导致孩子坠楼的惨剧发生。在教学中强调每一个人作为公民、作为父母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职业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做一名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同时在此过程中强调医务工作者更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2.2.4 培养爱心、耐心、责任心,提升职业素养 在讲解患儿哭闹后晕厥急诊处理时,结合案例,引入标准化病人,现场演绎“急诊室的故事”。学生观看之后提出问题,例如护士在看手机,没有第一时间回应家长;家长对孩子的病情十分担心,护士态度蛮横,驱赶家长;家长一怒之下动手打了护士;护士摔门而出,愤然离去……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复杂、难度大,需要与家长配合,特殊的医患关系等各种原因,使社会上儿科医生和护士的流动性特别大,且一直处于人力资源紧缺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首先要关心、爱护孩子,其次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家长和孩子的尊重和喜爱,才能顺利实施治疗和护理。
2.2.5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践行人文关怀 在讲授患儿出院健康宣教时,给学生展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主任沈茜日常工作的照片,沈主任一直工作在肾脏科临床一线,每当科室患儿过生日,她总是第一时间为孩子送上美味的生日蛋糕,陪伴孩子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帮助孩子暂时忘却身体的病痛,满足孩子小小的愿望,送上她最真诚的祝福,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沈妈妈”。通过临床医生和护士真实的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使其认识到临床营造良好沟通交流氛围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践行人文关怀。
儿童护理课程教学中,有一个专题文献鉴赏的教学环节,通常由教师选定该专题中的研究前沿及热点,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喂养、照顾者心理等,选择1~2篇难度适中的文献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读文献,了解相关研究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研究思路等,通过专题文献鉴赏,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型护理人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课题,为毕业课题设计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
儿童护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从无意识的“育人课堂”转变为现在深入思考的“育人课堂”,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3],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完美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今后希望能够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机制,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