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30)
“专业思政”是由课程思政发展而来,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升级和系统化,是课程思政的拓展和深化,是育人主体性更高程度的回归和实现[1-2]。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报告中提出:“课程改革亮点频出,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体系正在形成。”这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正式提出“专业思政”的概念。所谓“专业思政”,就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体现出本专业对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反映本专业核心素养要求的育人目标和实现路径的设计与表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及各环节,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要有机融入本专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3]。实现由课程思政向“专业思政”的扩展,是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功能的重要路径。“专业思政”建设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搭建了共同的思政资源平台,使本专业的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可利用的思政元素和功能更加丰富,“专业思政”把课程思政所进行的实践进一步推向深化。医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科学,医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尤为重要[4]。我校口腔医学专业自2019年9月被学校批准为“专业思政”示范专业以来,对“专业思政”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建设,提出了一些创新做法并加以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制订“专业思政”育人目标时,除了考虑各个专业共同的育人目标(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之外,还重点增加了具有口腔医学专业特色的育人目标:(1)具有一定的口腔医学美学素养,能够形成雕刻或绘画的艺术特长。面部是人体美学要求很高的区域,在治疗过程中,既要关注功能的恢复,也要重视美观的要求,所有操作都要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因此增加学生的审美修养非常重要。可从雕刻或绘画方面进行培养,雕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巧。(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由于口腔科治疗的特殊性,某些传染病容易通过治疗器械和治疗时产生的气雾传染给医生和其他患者,因此本专业学生要重点熟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
任何课程都有思政教育功能,都是“专业思政”的一部分。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优先选择地位和作用比较重要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所选课程应涵盖不同类型的课程,包括本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经过讨论研究,选择了公共基础课一门、专业基础课一门、专业核心课4门、专业拓展课3门,作为重点建设的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等口腔医学专业主要的课程。
尽管不同类型课程的价值内涵存在差异,但在育人问题上,专业中的各门课程要形成一个“专业思政”主线。主线应是各门课程共同的价值所在[5]。提炼的主线应易懂易记。为此,我们发动全系教师,经过反复研讨,将口腔医学专业“专业思政”的主线确定为“坚定信念,报效社会,德技相融,尽善尽美”。(1)“坚定信念”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认同。(2)“报效社会”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对学生而言,要把报效社会的目标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勤奋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德”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也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即医德;学生之“德”的培养,要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到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技”是指技术、技能;“德技相融”是指培养的学生既有良好道德品行和医德,又有技术技能,两者融为一体。强调技能,符合口腔医学操作技能较多的专业特点,再具备高尚医德,就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4)“善”原指心地仁爱,品德高尚,这里引申为“为患者着想”;“尽善”是指一切为患者着想;“尽美”是指口腔医学所诊治的颌面部美学要求极高,在治疗过程中,既要关注功能的恢复,也要关注美观的要求,要尽一切可能保持面部的美观,这也是口腔医学所具有的另一个专业特点。
“专业思政”要围绕主线,进一步归纳各门课程的特色,丰富各门课程的主题。主题是主线的展开,各门课程相互之间需要彼此配合、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最后构成完整的“专业思政”体系,达成“专业思政”的总体目标。如口腔颌面外科学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把它的课程思政主题概括为“求精求实,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其释义是:面部是人体美学要求很高的区域,口腔颌面外科的治疗工作不仅仅是解除病痛,更要修复缺损,改善患者容貌,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因此,就要求医生在操作时精益求精,尽量爱护和保存组织,减少瘢痕的形成,追求实实在在的治疗效果。救死扶伤,意指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多及交通事业的发展,颌面部外伤患者日趋增多。由于口腔颌面部是呼吸道的起端,并临近颅脑,发生外伤后,常常危及患者生命,需要进行抢救。救死扶伤现在也用来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口腔颌面外科的许多治疗工作与内科系统不同,更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勇于担当的精神。该主题中的“求精”可归纳到主线中的“技、美”,“救死扶伤,勇于担当”与主线中的“德”一脉相承,相互呼应。
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各个学校往往都以名人名家的事迹为素材,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些名人高不可攀,只能仰视。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来说更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只可仰望的是偶像,能够模仿的才是榜样。所以我们收集了我校本专业在校生和历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包括实习阶段)的先进事迹,整理成资源库,教师上课时可根据需要从资源库中选出某些资料在课堂上使用,还有些资料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起到了较好的育人作用。
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去乡镇医院、社区卫生中心、民营口腔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因此,基层医生的感人事迹对学生来说更有亲和力,更有教育意义。利用和本专业有关的QQ群和微信群,利用平时的调研工作,搜集了基层医生的感人事迹,建立资源库,同样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使用,收到了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我校口腔医学专业拥有老年口腔健康和儿童口腔健康两门省级精品课程,这也是进行“专业思政”的优势。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小学、幼儿园等,举行讲课、义诊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爱岗敬业、关心患者、心系社会等职业素养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促进医学生医德养成。
我校所在地菏泽,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历史上菏泽为中原重镇,人民历来崇文尚武,“三季耕种,一季习武”的风气遍布民间,菏泽有着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武术教育能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敬业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敬业精神的认识,端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与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6]。结合菏泽优秀武术文化及“武术之乡”的地方特色,与本地武术学校联合建设“专业思政”教育基地,定期送学生去参观武术教学活动,参观我国武术历史展览,并接受简单的武术训练。
综上所述,“专业思政”是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措施[7]。“专业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虽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但目前的研究仍处在早期阶段,还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只要不断总结完善,“专业思政”一定能成为高等学校系统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