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慧
(石河子卫生学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019年,笔者所在团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三等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高职院校中唯一获奖的团队[1]。虽然入围决赛,但最终没能进入现场角逐环节。分析参赛作品,有可圈可点之处,亦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反思备赛及参赛过程,对团队应赛能力进行评价,并将新疆职业院校参赛教师的共性问题逐一梳理,从新疆中职院校参赛教师的视角提出几点思考,与同行交流。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以下简称“2019年方案”)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调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关要求,明确指出思政课程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他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重视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在课程标准、参赛教案、实录视频、实施报告中落实,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历经10年,方案逐步完善,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9年方案整合赛项要求、丰富赛事内涵、突出团队参赛,明确“不直接实施课堂教学的团队成员不超过1人”[2],强调团队分工协作,共同答辩。这就要求团队负责人不仅能够全面把握参赛作品的设计与实施,还要具备引领团队建设的能力,在组队时综合分析教师个人专长与团队需求,确保每一位成员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引导团队成员在备赛及参赛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
2019年方案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参赛作品具备不少于12学时、专业课程作品不少于16学时的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2],与以往展示某一教学环节或教学内容的要求相比,难度大大提升。所以,参赛教师要想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不仅要深入钻研课程教学内容,还需研究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做到承前启后、融会贯通,以此为基础设计12或16学时连续的教学内容,并详细规划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策略。要做好反复尝试的心理准备,总结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断调整设计,最终形成实施报告。
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因此,课程设计与实施应体现先进的思想理念,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2]。教师应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熟悉职业岗位,将书本上没有、职业岗位要求或书本描述有限、行业企业更新较快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充分利用院校现有条件和数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接职业岗位,力求向学生呈现最贴近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加深学生印象,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对教学能力大赛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设计一堂课”“展现一个教学内容”“设计并完成一个实训项目”阶段,导致省赛作品中16个学时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方法设计等未体现递进关系,设计缺乏整体性。作品入围国赛后,团队成员再次研读比赛方案,结合省赛专家点评,临时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但时间仓促,整体框架基本形成,细节方面却相对薄弱。例如,在省赛阶段团队按教材编写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皮内注射,即先讲给药的基本知识,然后讲注射法(包括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理实结合,完成一个章节16个学时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按教材顺序讲解与临床工作脱节。于是,在准备国赛时,决定按照临床工作程序将教学内容调整为“药物配制—皮内注射—药物过敏性休克抢救”,创设临床情境“患者感染,需要使用青霉素,护士遵医嘱配制皮试液,完成药物过敏试验,发现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护士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将其他章节相关教学内容串联,实践证明,调整后的教学方式贴近岗位,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与新疆地区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笔者所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每次教学研讨,教师始终围绕教学效果欠佳的话题展开讨论,分析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主、客观因素,而针对这些因素开展的教学研究却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教学质量。日常研究、积累不足,教师在参赛时无法将新的教学模式应用自如[3]。例如,在参加省赛时,团队引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期望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出于好奇,学习兴趣高涨,但课后检测学习效果却未达到预期。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不适应,教师未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参与录课的班级中有27%的学生在入学前很少接触电脑,难以适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2)信息化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不足。引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代替传统示教,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国赛阶段,考虑到以上问题,团队成员在录制课堂教学视频时,放弃应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将其改为课前预热项目,反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思想认识上,新疆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信息化辅助教学方面处于弱势[4],于是在设计参赛作品时生搬硬套信息化手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省赛评审专家将这种现象定义为“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笔者所在团队也曾陷入这一误区,忽略了信息化手段应被用于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不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2019年方案的评分标准中明确指出“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及数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而不是“尽量运用”。另外,新疆职业院校教师长期苦于缺乏数化教学资源,却忽略了互联网以及行业企业可以提供的有利条件。以医药卫生专业为例,互联网医疗发展迅速,各大专业网站或手机应用软件能够提供很多教材上没有的信息,且医院的资源远超院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共享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新疆中职院校在生源构成、教学条件方面有其特殊性,教师需要在深入透彻分析学情、综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探讨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并付诸实践[4],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厚积薄发,才能在国赛舞台上一展风采。
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融通,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在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并根据新疆多民族聚居地的特点,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创新。
国家对口援疆政策为新疆职业院校提升教学水平搭建了有利平台,教师在组建参赛团队时,可邀请帮扶院校教师加入,跨校、跨区域组队。也可利用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优势互补,对接职业岗位,体现职教特色,为参赛打下基础。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尝试跨专业组队,以护理专业为例,专业课教师可以邀请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加入,协作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结合,为护理专业学生设计医护形体礼仪课程,将体育课与运动损伤急救相结合等,切实做到课程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
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落后于行业企业发展。这一点在医药卫生专业尤为突出,所以,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参赛,教师都可尝试根据职业岗位需要,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备课,灵活确定教学内容,编制校本教材,向学生传授适合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出校门就能用上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护理专业老年护理与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引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老年照护项目的教学内容,对接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岗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教师应摒弃新疆地区教学资源有限的旧观念,拓展思路,借助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与区域外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院校合作建立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另外,一些公共网络学习平台上也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还有专业性较强的手机软件,都可按需用于课堂教学环境优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旨在以赛促教,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优化课堂生态及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获奖与否不是参赛的最终目的,引发职业院校教师对推进本地区、本校教学改革的思考才是关键。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应以持续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参赛为契机,深入探讨适合本地区、本校的教学改革新路径。作为一名来自新疆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付诸实践,服务于新疆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