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飞 ,倪艳波 ,许 森 ,胡金霞 ,阎云飞 ,张立霞
(1.滨州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山东 烟台 264003;2.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3.滨州医学院医药研究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3)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对医学学位类型进行了重新设置,将医学研究生调整为“医学科学学位”(学术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专业学位)[1]。其中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主力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创新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这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自身各项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医学类专业当然也不例外。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卓越的医学科研工作者,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随着“新医科”理念的提出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于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而言,准确辩证地厘清“学”与“术”的关系,发现和正视培养过程中影响二者关系的种种具体问题,并及时予以改进克服,才能为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通常,“学”与“术”往往被放在一起使用,统称“学术”。按照《辞海》的解释,学术是指专业性、系统性的学问。尽管联系密切,“学”与“术”起初是两个不甚相同的概念,学是学,术是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严复曾对“学”与“术”的关系进行过辨析,他认为“学主知,术主行”[2]。从基本含义上看,“学”是指学问、学识、学习,“术”是指技术、技能、技艺;从实践目的来看,“学”是为了求知、求真,即追求真理,“术”则是为了求用、求善,以实用为目的;从实践性质而言,“学”是指基础(理论)研究,在于认识和发现规律,“术”则为应用(转化)研究,在于应用和利用规律[3]。可见,二者应该“学”在先,“术”在后,这或许是“不学无术”的另一层含义。
由于教育在继承、传播和创造知识方面的特有功能,历来与学术、学识、学问密不可分。对于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而言,其培养要求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具体地讲,就是面向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医学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要求具备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显而易见,培养目标要求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需“学”与“术”并举,相得益彰,不可有意或无意地厚此而薄彼。然而由于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和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与“术”两方面似乎均存在一些弊端。
2.1.1 学识不足——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相较临床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第一志愿考生明显不足,招生往往依靠调剂,致使生源不佳、质量良莠不齐,这一点对于大多数地方医学院校尤为明显。由于学生本科阶段的专业各不相同,其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存在明显差异。以本学科为例(肿瘤分子生物学),尽管学生在本科阶段均学习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课程,但对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及实际应用仍较为欠缺,此现象对分子生物学尤为突出[4]。众所周知,分子生物学是影响研究生课题设计及研究水平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医学院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医学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专业知识薄弱,不少研究生对未来面临的课题研究明显信心不足、不知所措。
2.1.2 笃学不坚——志趣索然动力不足 志趣即志向与兴趣,是志向与兴趣的有机统一,是“为学先立志”思想和“乐学”思想的有机结合,主张苦学和乐学相互协同。研究生学术志趣是指研究生对学术活动本身的兴趣、认同并树立为之奋斗终身的强烈倾向。“志”是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趣”是自身发展的兴趣点与自身潜能相结合,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畏艰难,也只有兴趣盎然才能乐在其中。对于研究生队伍而言,学业成果不仅仅是简单的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其学术科研能力。毫无疑问,这些都需要研究生具有正确的学术志趣,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然而,不少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并非出于本意,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仍定位于临床工作,因此存在专业信念不强,科研热情不高,课题研究仅仅盼望早日完成毕业论文任务,对科研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不甘心、不情愿、不得已的心理。
2.1.3 学法不当——劳而无功事倍功半 学无定法,重在会学。研究生学习不仅要接受、吸纳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质疑精神、创新意识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摒弃无效的或低效的学习策略。实现这一策略包括善学、善思、善问、善疑等多个环节,涉及必要知识技能的基础、学习方法的效率、学习心态的自我调节及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多个方面。只有善于学习、学会学习,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然而如前所述,在当前培养模式下,许多医学研究生要么因为基础薄弱,对导师过于依赖,缺乏自主思考和质疑精神;要么由于热情不高,自我调节和监控不足,课题研究过程中得过且过,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有一个方法问题,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研究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每一项重要医学成果的取得,总是伴随着医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医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如果说“学”(专业学习)是科研能力的“根”,“术”(研究方法)就是科研能力的“叶”,只有“根深”才能促进研究生学术成长[5]。目前,相当一部分医学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时,选题和内容仅仅加以简单延伸,实验方案缺乏独立设计,几乎按照导师的思路进行操作,往往只是单纯地重复既有的实验步骤,难以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教育的本质是改变人。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使被教育者思想由空洞到充实,学识由无知到博学,能力由缺乏到胜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不仅是研究生学术的引路人,更应是研究生生活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对研究生负有思想引导、学习教导、研究指导的责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为榜样,其言谈举止等无疑会对研究生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然而这种示范不应仅起到“照亮”的作用,“点亮”才是最佳效果和最终目的,因为前者只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靠外力驱动的成长终不会长久;后者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通过“点亮”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自主性。导师不能仅仅是一盏烛光,更应是一柄火炬,去点亮学生的自信与自强,点亮其积极向上、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主动性。
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那么课程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禀赋。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论文、轻课程”“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很多人认为研究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进行项目研究,上课反而无足轻重[6]。然而,学生研究能力的形成不可能凭空产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扎实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将课程所学有机融入项目研究中是研究生必然要经历的学习过程。因此,课程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目标的制订、教学策略的实施、课程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环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依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悟和积累,依靠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种摸索和体悟所得内化,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录取为研究生并不意味着未来必然成为人才。“人才”包括两部分,其中“人”是根本,“才”依附于“人”,首先不能因为重视了“成才”而忽视了“做人”。研究生培养应回归教育的根本使命,即“育人为本”,以“人本为基”,把培养工作重心放到“人”上[7]。在全面发展的理念下,努力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德技双馨的专业型人才。成才首先要立志,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是成才的必备条件。研究生的志向既要立足学科专业又要超越学科专业,既敢立鸿鹄之志,又必须脚踏实地。志向能否最终实现无疑会涉及多个因素,包括研究生本身的内因和大环境下的外因,其中内因是决定性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是必须的,在一定意义上,志向和勤奋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勤奋包含着奋斗和毅力,需要处理好苦与乐的辩证关系。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无疑是辛苦的,但勤奋同时也是快乐的,因为它也是一个锻炼意志、释放潜能、增长才干的过程。
创新既是现阶段的时代呼唤,也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研”就是钻研,在深度上挖掘;“究”就是探究,在广度上探索。就研究生群体而言,其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扎实的创新知识、积极的创新行为等有利于创新性成果不断呈现的一系列学术素养和学术潜能的集成[8]。创新可分为多种类型,原始创新自然是最为可贵。科研是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科研实践就是求“道”的过程,探出的“道”越趋于本质(最底层的结构、行为和规律等),则创新程度越高、价值也越大[9]。但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研究生阶段,鉴于大多数研究生学术能力正在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实现原始创新难免有些勉为其难。因此,继承创新与综合创新是研究生培养中应主抓学术创新中的重点[10]。
综上所述,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是根本,“术”是枝叶,既要“尊学”,也需“崇术”,两者不可或缺。“学”与“术”双核中外延内化涉及多个范畴,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将做人与成才、志趣与责任内化于心,传道与授业、继承与创新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