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以来,经过30年建设与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培养质量逐渐稳步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016年4月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了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试点),首次评估选取了部分设置时间较早、当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法律、教育、临床医学(不含中医)、口腔医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音乐)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试点评估,并于2018年最终公布结果,评估结果通过精准计算,按“专业学位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分档”呈现,将每个专业学位类别前75%的参评单位分为9档公布:前 2%(或前 2名)为 A+;2%%-7%为 A(不含2%,下同);7%%-15%为 A-;15%%-25%为 B+;25%-35%为 B;35%%-45%为B-;45%%-55%为 C+;55%%-65%为 C;65%%-75%为 C-。这次评估主要是试点,并没有覆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其目的也是以评估促建设,淘汰布局不合理,建设成效不理想的专业学位点。当时全国符合条件的293个单位的65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全部参评,那次评估在体系设计、专家评价、声誉调查和结果公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打下了基础。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2020年11月发布 《关于印发〈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61号),全面启动第二轮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继续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将重点对在2015年12月31日前获得相关专业学位授权的金融、应用统计、税务、体育、农业、旅游管理、艺术等30个专业类别开展数据采集评估,此次学位点评估专业涉及面更广,数据比对也将更加复杂。
自2005年成立并开始招生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共有4个培养领域,分别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它是目前我国38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目前共有一百多所高等学校招生。依据目前教育部出台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方案》的指导要求,强调立德树人,聚焦培养质量及特色,培养满足体育行业需求的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体育人才。通过这次专业学位点的评估可以使各授权点高校深入了解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评估指标体系,为后续专业学位点建设明确办学方向,并以此为契机明确自身的排名。
以培养质量为重点,构建“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三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5-16个三级指标,重点考察以下内容:
(1)教学质量。
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成效。包含体育硕士人才培养中“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总体情况,体育硕士基层党组织建设、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思政队伍建设、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育人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及成效以及强调体育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教育评价,考察学生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成效;
②课程与实践教学质量。考察体育硕士课程体系是否围绕体育行业发展需求来设计,强调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重点考察课程体系建设、校外资源参与教学、案例教学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强调师资队伍质量评价,校内外师资配备数量及结构情况、导师师德师风机制与成效、代表性导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指导学生投入度和效果等;
③学生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与实践教学、导师指导的整体满意度;
④培养方案与特色。强调特色定位与发展优势,重点考察各培养单位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情况、高水平研究成果与校外资源等培养资源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的协同情况。
(2)学习质量。
①在学成果。考察体育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能体现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重点考察学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参创新创业项目及课题等情况以及参加世界锦标赛、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全国联赛、全国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等各类项目体育赛事获奖情况;
②学生获得感。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和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获得感和成长情况,特别考察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情况。
(3)职业发展质量。
①毕业生质量。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数量统计(如:协议就业率、自主创业就业率、升学率等),体育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类型统计(如:强调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关注总体就业质量,考察毕业生就业创业率、就业结构、整体职业吻合情况、职业能力发展和岗位提升等情况)。注重代表性毕业生情况评价,考察其职业发展情况、主要成就、社会贡献与影响力;
②用人单位满意度。通过用人单位问卷调查,重点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满意度,强调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的衔接性和适应度;
③服务贡献与社会声誉。强调服务贡献评价,重点考察培养单位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主要贡献和典型案例,多角度呈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办学特色与亮点。强调社会声誉评价,考察培养单位人才培养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依据此次教育部下发的评估方案,评估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参评资格确定。此次评估要求是2015年12月31日前获得相关专业学位授权点单位参评,因此符合上述时间点且拥有体育硕士授予权的高校都必须上传相关评估数据;
第二阶段:数据信息采集、核查及问卷调查。信息采集包括通过参评单位获取参评信息,通过“学生质量调查平台”获取调查信息等;信息核查是通过完整性检查、逻辑检查、规范性检查、附件材料审查、公共信息比对、重复数据筛查、信息抽查、公示异议等“八大核查措施”,从制度、过程等环节层层把关,以立体式全方位的交叉核查机制,切实保障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部分信息在参评单位范围内进行网上信息公示,并对核查结果和公示异议进行反馈核实及修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教学效果和学生质量等信息,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对案例与实践教学效果,学生创新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等观测点进行调查评价;
第三阶段:确定权重及专家评议。在听取体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参考值。专家评议包括论文评议、专家通讯评议、声誉调查三部分。将论文质量的二次评价纳入评估体系,通过学位中心“论文送审平台”,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邀请专家匿名评价。其次邀请思政专家、体育同行专家对“思政教育成效、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质量保障体系、导师队伍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生源结构、校外资源参与教学、实践教学”等8项不宜采用客观数据评价的指标进行通讯评议。最后邀请行业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及教指委专家,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术声誉、学术道德、社会服务等整体声誉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评估结果产生及公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水平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一是客观指标,按照“线性规划法”计算得到指标项的得分。二是主观指标,由同行专家与行业专家、在校学生、用人单位对不同指标分别进行评价,得到各主观指标项得分。然后再根据指标权重对各指标项得分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得到各级指标和总体得分。最后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公布。
近期教育部发布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此次启动专业学位评估是为了“以评促建”,到2025年能实现大力提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因此围绕此次评估可以带来以下启示:
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完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积极选聘体育行业一线中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优秀职业运动员、教练员、体育职业经理人、体育经纪人等体育人才成为校内兼职的“行业产业导师”,校内导师应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校内外导师一起双管齐下。
在坚持 “以德育人”重视体育硕士人才职业伦理教育的基础上,鼓励体育产业链中的各级单位和体育硕士高校合作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推进体育硕士培养单位与体育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编写体育类精品教材,建立体育硕士实践教学案例库,探讨制定符合体育人才标准的各项专业技术能力标准,从而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
论文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专业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和抽检办法,突出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尝试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多元化评价制度。依托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对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真实跟踪反映。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强制退出。通过学位点的评估有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并最终落实了准入与退出机制。